唐鳳直播也挺不住!eID 爭議一次看!
蔡政府上臺後推動的數位身分證(eID)政策,始終受到民間對資安與隱私的質疑。eID 也在眾多質疑下不斷延後、調整,並調整為先於部份縣市試辦,確認安全無虞後才全國施行。
但地方政府對於試辦興趣缺缺。民間質疑的聲浪也隨著施行時間將至而越來越大。面對爭議,內政部長徐國勇在 12 月 21 日與數位政委唐鳳一同直播釋疑,未料卻反倒被譏為「eID 雙寶」。12 月 25 日,最後一個試辦城市新竹市也表明希望暫緩試辦。無人願意試辦,更讓 eID 政策再覆上一道陰影。到底預定在明年7月全面換發的 eID 有什麼問題?為何引起學者跟民團的反對?跟著阿草一次看懂!
大數據大風險!eID 整合多項個資,恐成中國網攻目標
數位身分證預計整合現有的紙本身分證及自然人憑證,並將與政府資料交換系統 「T-Road」搭配,成為民眾開啟政府資料的「鑰匙」。由於涉及大量的個人資料串接,多位學者擔憂,不只個人的資料可能被側錄竊取、攻破,駭客也可能藉著破解的 eID 駭入「T-Road」所串接的各種資訊系統。
尤其,臺灣一向面對中國強烈、帶有敵意的資訊攻擊。eID + T-Road,必將成為中國網軍眼中最肥美的一個目標!但讓人憂慮的是,在 eID 各子工程的得標廠商之中,不少廠商在中國有利益往來,恐令中國自最前端的方案規劃、設備製造開始就有機可趁!
數位身份證未立法護隱私、得標人為中國開業律師 民團憂資安國安雙破口
台灣公民陣線發言人江旻諺指出,這次數位身分證換發的規劃案中,是由「國巨管理顧問公司」所承接得標。但公司代表人、律師幸大智,同時也是中國上海市的「君悅律師事務所」合夥人。中國政府可能藉由這間公司來存取台灣民眾資訊、隱私,對台灣國安造成大破口!
中研院學者吳介民:數位身分證得標商子公司遊走兩岸,恐成台灣資安破口
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吳介民指出,攸關 eID 資安風險的「系統建置維護」得標商中華電信,其子公司曾在 2014 年爆出將戶政系統軟體程式外包給中國公司,也在中國承攬許多政府標案。吳介民擔憂,中國向來實施「商業統戰模式」,台灣公司若承包台灣政府標案卻又在中國有經濟利益,恐成中國施壓槓桿。
資訊戰專家沈伯洋:數位身分證規劃不周,台灣面對中國威脅「死更快!」
資策會資安所策略總監王仁甫解釋,人習慣用自己的個人或家人資料當成帳號密碼,最常用身分證號或生日,所以駭客集團或中共只要寫這種自動撞資料庫的「撞庫」程式,就可入侵 E-mail 及相關資訊系統,將個資加以整合。他質疑,政府看到已疑似被老共駭客「洗庫(駭客將用戶、帳戶的財產或虛擬財產或帳戶信息本身變現)」的資料,還沾沾自喜?
紙本身分證就有的隱私疑慮,換成晶片就沒有了嗎?
身分證最初只是《戶籍法》中規定用以辨識個人身分的文件。在法律上,身分證並不具有其他的用途。但由於一人一號,獨一無二的特性,被民間廣泛運用於各式各樣涉及「人」的紀錄的活動中。從健身房會員、網路購物平台,到處都可以看到提供身份證字號的以作為登錄之用的要求。身分證字號因此成為勾稽數位足跡的重要節點。而這個既存的資安與隱私風險,在身分證資料晶片化並成為「T-road」鑰匙之後,是否會加劇?
再者,作為「鑰匙」的 eID,在「開門」的同時,是否也有足夠的技術與法規保護,避免反過來被搶劫「鑰匙」上的個人資料?而 eID 又規劃在公開區儲存 300dpi 解析度的相片,在加密區儲存 600dpi 的相片。這兩個解析度都超過螢幕顯示所需,足以用作人臉辨識之用。數位身分證收集這種敏感的個人資料,如何防止不被濫用?也成為民團關注的焦點。
資安即國安!綠委、學者反對數位身分證倉促上路:臺灣人個資別讓中國整包偷走
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林宗男指出,極權國家如中國,為了要做大規模的監控,都會發行具有追蹤功能的數位身分證。他質疑,臺灣的 eID 規格居然和中國一樣,也具有 RFID,即類似 eTag 功能。為什麼臺灣會發行具有這種監控人民功能的數位身分證?
中研院學者邱文聰、劉靜怡憂「數位身分證 eID」遭濫用 籲「專法化」防數位極權
法學研究所研究員邱文聰質疑,內政部以已有《個資法》等法保障為由拒立專法,但國外都有另立專法完整保護。邱文聰舉例,德國連影印身分證都有規範,但台灣個資屢遭私人機關濫用,法律卻無法加以管制。台大國發所教授、中研院法學研究所合聘研究員劉靜怡書面資料也指出,愛沙尼亞有資料追蹤服務,確保資料合理使用。反觀台灣,雖內政部一再承諾不會搜集數位足跡,卻欠缺實際監督機制,很難確保是否走向數位極權主義。
數位晶片身分證 eID 資安疑慮不止 新竹市府急發聲明:傾向暫緩試辦
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秘書長邱伊翎指出,eID 背後代表個人資訊高度集中化、資料庫串接。她認為,這過程中政府應該要積極展現保護隱私權的努力,並提出資料庫串接 T-Road(政府資料交換機制)風險說明。更應提出專法,因應可能的風險及權利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