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1 期
2025-09-30

反課綱十週年,當年的學生們如今怎麼繼續社會參與?

學生當年挺身對抗中國課綱,現在如何繼續對抗中國統戰?

在中國國民黨統治的威權時期(1945-1996),歷史教育一直傳遞中國人認同為目的,到民主化後, 1997 年入學的國中生(1985 年後出生)才開始有「認識台灣」課程。民進黨首次執政後,2006 年入學的高中生(1991 年後出生)才開始有從中國史拆出、單獨成冊的台灣史,讓更多台灣人能夠認識自己的歷史、認同自己的身分。

但中國國民黨 2008-2016 年重新執政時,曾經利用黑箱小組,以「微調課綱」為名義,企圖偷偷將大中國史觀滲入課綱中,引發學生群起抗議,也釀成 2015 年爆發的「高中生反課綱運動」。這使得後來的新課綱,也就是現在使用的 108 課綱,更注重透明化、多元觀點及台灣主體性。

正值高中生反課綱運動 10 週年,如今重新取得立法院優勢的中國國民黨,卻又把極親中立場的北一女教師區桂芝等人,提名為新一屆的「課審會委員審查會」成員。《沃草》回顧反課綱運動,這為台灣的教育界帶來什麼改變?未來的教育是否可能重新中國化?當年那些學生們又怎麼繼續對抗校園內的中國統戰?

中國如何用「請客吃飯」在台灣校園養出統戰生態系?

2015 反課綱微調運動,反映出學生拒絕大中國史觀的決心,也進一步促使中國將統戰重心對準台灣的年輕人。民團「經濟民主連合」智庫研究員黃承瀚指出,其實從三一八學運後,中國驚覺學生是需要被攏絡的對象,便積極透過旅遊交流、創業比賽等方式統戰。國台辦甚至特別指示要以活潑、寓教於樂以吸引台灣學生,讓他們回台後「好康道相報」,甚至透過晉升成小組長,畢業後成為專職的兩岸買辦,培養出完整的統戰團生態系。

從反課綱到大罷免,他們如何克服運動傷害、繼續耕耘台灣?

2015 年爆發的反課綱運動,當時國民黨政府利用黑箱小組,以「微調課綱」為名義,企圖將大中國史觀置入課綱中,引發學生群起聚集教育部前抗議。在馬政府絲毫不退下,學生只能黯然退場。相隔一年後,民進黨政府上任,終於廢止爭議課綱,運動算是取得實質成果。

在初次參與社運,當下的成果又不盡滿意,對於當時還是國高中生的參與者們有著不少衝擊。《沃草》專訪十年前,以高三生參與反課綱運動的地方政治工作者許冠澤、以準高一生參加的竹北市民代表邵啟月,他們在克服運動傷害後,如何重新投入公共事務?這次一起陪著公民團體走過罷免的他們,又怎麼看待這次大罷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