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焦佳弘
台灣運動產業協會顧問

蔡英文總統「520直播」面對網友提問截圖
「如果第一次聽不見,大聲一點;如果第二次再聽不見,你可以更大聲一點;第三次再聽不見的時候,你可以拍桌子。」(蔡英文,2016/3/9)
盤點在這次沃草的直播之前,針對電競與體育議題邀請公民們所做的提問,總計有三十五個人提出了提問,這數量在沃草所準備的十六項議題分類中排行第四。而透過問題的整理,來進一步分析提問的光譜,在這三十五個人的提問中,大致可以分成體育政見跳票、棒球三支箭未落實、體育改革未落實、要求林德福下台、職業運動員身分、大巨蛋問題、東奧正名等面向,也可以看出這並非灌票式的集中提問。
蔡英文總統對「體育電競」的回應影片:
令人遺憾的是,這些無論是對於總統府與行政院的行政官員,都不應該是無法回答的提問,但在直播過程、預錄影片或是會後的簡報檔,我們都沒能看到具體的回應。(姑且不論為什麼提供的簡報檔是民進黨中央黨部的「國民黨做不到的,我們一起做到了!」系列」)取而代之的,是總統選擇了以「戴資穎成為選手理事、戴資穎被任命維國訓中心董事」、「體育預算倍增」當作他談到體育改革時的註腳,彷彿就像是總統認為只要透過「消費戴資穎」與「總統大撒幣」這些亮點就可以打發掉公民們對於體育政策與體育改革在執行過程上的關心。
然而,面對總統在競選政見中所提出的「體發會」概念在組成後出現失能、對於棒球運動的「棒球三支箭」想法推出後就毫無進展、再到體育改革修法時主張的「組織開放化、財務透明化、營運專業化與考核客觀化」卻被體育署在執行過程中虛應故事的狀況,這些問題會總統選擇不去回答就不存在嗎?
而這樣的場景,也讓人不禁回想起馬前總統的名言之一:「反正是選舉嘛,說什麼都行啊!」
我不知道蔡英文總統常不常看運動賽事,還是像她所說的,每次她想看運動賽事的時候,她剛好都選擇了先看國會的討論(即便無論她有沒有看國會頻道其實他都不會改變當時的議案討論),然後切回來的時候比賽已經打完了。(但總統可以因為這樣覺得戴資穎很厲害),但是我想她忽略的是,對於這個世代的年輕人而言,比起獎牌所帶來的國族激情,我們同樣在意的是制度的公平與正義。
「台灣之光」背後的沉重,總統在乎嗎?
或許,在總統成長的年代,運動員是距離民間很遙遠的,他們存在的目的彷彿就是「為國爭光」。但在 2018 年的台灣,拜運動傳播產業與社群媒體之賜,運動員們的傷痛與委屈,其實離我們已不再遙遠,不如說,我們這個世代,正是伴隨著運動員的委屈被包裝成了「相忍為國」的壓迫一起成長的。當然,拿金牌還是很棒的事,但如果這面金牌是建立殺豬公式的訓練方法下,我們或許會更在意的是這會不會又讓一個個的選手們來不及發光就提前殞落。而當我們的官員忙著沾光、放任各種單項協會帶來的烏煙瘴氣的同時,也讓我們對於「台灣之光」這四個字的背後沉重與選手們所要面對的不公,有了更多的反思。
是故,在一次又一次的體壇爭議間,公民社會與政府間所不斷加深的的互信破裂,也不會是一個「戴資穎選上選手理事」、「任命戴資穎擔任國訓中心的董事」就可以交代過去的。發生排球國手的爭議,就要安排他去當國訓中心董事;戴資穎對國訓中心不滿,就任命他當國訓中心董事,姑且不論作為一個現役球員能有多少的心力分配給這份工作,但比起提供職位向社會交代,為什麼總統不是責成幕僚把對於制度改善的策略提出來呢?
當然,對於「改革很困難」這個概念,我完全同意,但這句話是必須是要建立在相對應的努力之上,只是,我們的政府與體育主管機關,真的有努力過嗎?藐視立法院決議要求的各種子法進度跳票、總統大選時提出的體育政見跳票、把國民體育法期待的體育改革化約成了「改選結束就是成功」,相關配套幾乎可以說是雙手一攤毫無作為。難道,這些問題,也都是國民黨或是中國勢力在扯後腿嗎?
體育改革是一個重建社會對政府與協會互信的工程
體育改革,是一個重建社會對政府與單項協會互信的工程,又或者更進一步的說,是透過政府經過法制的修正,讓公開透明、有效監督,讓「公平與正義」這些最基本的運動精神回到台灣人對於體育發展的認知中的工程。
所以,我寧可相信之所以「總統不在乎你在乎的事」,是因為總統府的幕僚們,用他們的生命經驗一次又一次的告訴總統,這些如遮羞布般的亮點才是「民眾想要聽的」。如同這些幕僚們可能期待著,只要亞運會台灣可以在拿下許多金牌,就不會有人注意到總統體育政見跳票,體育署、單項協會運作依然故我。但是,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政府,如果真的覺得自己跟國民黨不一樣,是不是可以真的能讓總統好好地把問題看完,好好地回應並告訴我們,民進黨政府的體育政策在哪裡,體育改革要如何從政府自身開始,不會只是「官員沾光」、「喊口號」與「打假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