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外逃為中國帶來赤字
中國過去長期被視為經濟強國,但香港《亞洲時報》報導,中國旅遊業早已出現赤字,尤其是從 2014 年開始,根據中國銀行的外幣兌換紀錄、信用卡海外消費、行動支付、從海外 ATM 領取外幣現金以及海外中國旅客與留學生消費紀錄所計算出的旅遊赤字大幅增加。中國每年有大量的旅客出境旅遊、消費,但中國的旅遊貿易逆差遠高於其他國家的旅遊貿易順差,《亞洲時報》認為,這說明中國的旅遊支出有很大一部分並不是正常的觀光支出,而非常可能是純粹的資本外逃。
中國金融系統針對資金流出有嚴格的管制,因此許多人利用旅遊的機會將大量資產帶出中國而不用留下紀錄。這樣的情況讓中國必須設法吸引足夠的資金投資才能承受經常帳戶餘額減少,否則就必須採取措施限制旅遊支出,例如外匯管制、限制外幣兌換金額等。
《日本經濟新聞》則引述中國經濟學家、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前成員余永定的說法,指出高額的中國旅遊支出實際上有相當一部分是中國人趁旅遊之便,在境外購買金融產品、置產等,悄悄將資產移出中國。《日本經濟新聞》還舉出一項研究,表示有 60% 的中國旅遊赤字是資本外逃造成的。
消失的 1.2 兆美金
事實上,中國的經濟現況早已不容樂觀。《日經新聞》引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預測,指出由於美中貿易戰和其他因素的影響,中國的經常帳戶餘額將在 2022 年轉為負值。即使中國金融機構和政府採取嚴格的監管,巨額資金仍然不斷從中國流出。在過去十多年的時間裡,總計有 1.2 兆美元從中國的經濟數據裡「消失」。
中國多年對外貿易蓬勃發展,賺取了大量外匯,照理來說中國的經常帳戶餘額和外部淨資產應該會同時增加相近的金額,但是根據 IMF 的數據,儘管從 2009 年到 2018 年之間,中國從貿易順差賺取了 2 兆美元,但是中國的外部資產卻只增加了 7400 億美元。消失的 1.2 兆美元去了哪裡?
在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的統計數據中,有一項「淨誤差與錯漏」的分類條目,在 2009 年到 2018 年之間,「錯誤與遺漏」條目出現約 1.1 兆美元的負值,相當接近帳面上消失的 1.2 兆美元落差。
中國的「淨誤差與錯漏」條目顯然包括了對外貿易時貨幣轉換、匯率改變造成的損失,但也無法解釋如此巨大的帳面落差,因此《日本經濟新聞》認為,造成「淨誤差與錯漏」的主因,是資金的非正式流出,也就是資本外逃。IMF 更預測,中國的經常帳戶餘額將在 2022 年變成負值,出現 66 億美元的赤字,並將持續下探。日本Nakamae國際經濟研究中心主席Tadashi Nakamae也預測,中國經常帳戶的赤字將成為常態。
中國儲蓄率下降、銀行股價暴跌
《亞洲時報》指出,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中國的經常帳戶盈餘大幅下降,帶來的影響是降低中國經濟應對意外衝擊的能力,在當前美中貿易戰的局面下,尤為不利。除了資本外逃的困境之外,過去中國仰賴人民的高儲蓄率保持經常帳戶的盈餘,但是近年中國國內的儲蓄率一直下降。一方面是因鼓勵瘋狂消費的社會氛圍和支付「五險一金」社會保險讓中國人減少儲蓄,同時中國人收入增加的速度也已放緩,另一方面中國企業在全球金融危機時接受北京當局的大規模投資,企業儲蓄一度激增,但如今也後繼無力,最後中國政府本身也因財政收入增長放緩,以及經常有進行公共投資以刺激經濟的需求,而使政府儲蓄下降。
《彭博社》則報導,中國四大銀行(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民銀行)的股價在 8 月 5 日暴跌至歷史新低。近期中國資產規模最大的中國工商銀行向陷入困境的地區銀行注資紓困之後,引起市場擔心類似的情形會繼續發生,因此四大銀行的股價大跌,單單工商銀行的市值就蒸發了 110 億美元。
中國四大銀行皆是國有,長期以來以「為國家服務」的名義,犧牲獲利。近年中國各地小型地區銀行增加,這些小型銀行大部分的資金來源是不透明的金融產品和同業借貸,受到中國經濟放緩的衝擊,小型銀行的儲蓄量不足以支撐,因此面對呆帳、倒閉的風險,四大銀行為了不使這些小型銀行倒閉而對中國經濟造成震盪,必須一直提供財務支持,因此處境越來越艱難。中國目前有約 4000 家小型銀行遭遇經營困難,需要大型銀行的支持,例如 5 月時中國央行公告內蒙古的包商銀行出現嚴重信用風險,接管包商銀行,並將相關業務託管給建設銀行。《華爾街日報》也報導,7 月時,中國工商銀行和另外兩家國有金融公司向來自東北遼寧的錦州銀行注資,光是工商銀行就投入了 4 億多美元挽救錦州銀行的資金缺口。,雖然在過去數十年,四大銀行主導 40 兆美元的資金,但中國中央必須一再為小型銀行注入大量現金來穩定金融市場的局面,仍然讓投資人嚴重失去信心。
受到沈重打擊的觀光業
經濟成長放緩、美中貿易戰帶來的打擊和人民幣貶值等種種對中國的負面影響,有一部分也已經實質反映在海外中國旅客數減少,以及在世界各地的消費支出大幅下降。英國《金融時報》報導,中國旅客現在較傾向選擇國內旅遊或是平價旅行,例如前往泰國、越南的中國旅客數量下降幅度較小,而選擇長途旅遊的旅客數則大幅下跌,像是 4 月前往紐西蘭的中國旅客數就比去年下降了 21%,前往美國的旅客數下降 10%;另外今年中國旅客在國外的支出也比去年同期下降了 10%,奢侈品消費減少的幅度又更大,美國知名珠寶品牌 Tiffany 對中國旅客的銷售量就比去年同季減少超過 25%。諮詢公司 Gavekal Dragonomics 的分析師 Ernan Cui 在分析報告中指出:「(中國人前往)海外旅行受到人民幣貶值和政治局勢緊張的雙重打擊。如果貿易戰惡化,人民幣持續貶值的壓力會讓中國出境旅遊面臨到更大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