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核公投專題年輕人多挺核青民協 24 歲理事長缺乏能源教育不了解核災風險

發佈時間 2021/12/16 10:05:38
最後更新 2021/12/16 10:42:43

【沃草】記者廖昱涵報導

公投即將到來,其中一案是重啟核四。值得注意且令人意外的是,在這次投票前的多份民調顯示,20-34 歲的年輕族群多數挺核,目前 24 歲的「臺灣青年民主協會」理事長張育萌接受《沃草》專訪也坦言,的確觀察到很多同年齡的同學,甚至比他更小的國高中生都支持核能,忽略了萬一發生核災會讓整個臺灣都逃不掉的風險。逆風多數同齡人對核電的態度,張育萌站出來反對核電,他表示,相信「教育」的力量。如同學過性平教育的年輕人就會比較支持婚姻平權,核電議題「不是當下的對決,長期抗戰更重要!」應該要加強學校的能源教育,讓每個世代都思辨適合臺灣本土的發電方式。

另一方面,公部門必須有魄力面對歷史共業:「核四這敗家子每年燒我們錢,但永遠無法發電,要是不討論它到底何去何從,就會永遠陷入迴圈。」張育萌舉例,就像中正紀念堂,一直不好好討論就是永遠放在那,時不時再被重新拿出來消費。

青年民主協會理事長張育萌(攝影/廖昱涵)

青年民主協會理事長張育萌(攝影/廖昱涵)

為瞭解核四議題,張育萌曾親自到東北角走一遭,也採訪抗爭許久的貢寮人,讓他不同於同年齡的人,對核四有很深的感受。他很納悶,貢寮反核歷史深厚,甚至當初自辦公投,但為何論述了這麼多年,至今還在承受核四不斷要重啟的問題?

從國小開始就在臺北生活的張育萌,也非常不願自己與家人生活在這麼大風險之中,而且不管搬到哪裡,其實整個臺灣也都逃不過核災的風險。核電所產生的核廢料,不管是蘭嶼或有在被討論的金門、臺東,要放哪裡都很不公平。

張育萌認為,核電是高度世代不正義。因為過去能源或經濟都是由公部門主導的,一直以來都沒讓在地的居民,或所有公民進去討論。過去的人沒有參與、現在年輕人也沒有,卻必須要承擔這一切的後果。

和張育萌年紀相仿的下一代,又怎麼看待核能議題?他尷尬笑著說:「其實我身邊很多人都支持核能。」他甚至也針對高中生做過民調,大概都是五五波或六四波拉鋸,仍以挺核佔上風。

但其實,張育萌觀察到,在高中時期身邊很多人都反核,但這些人好像現在就比較「安靜」,未積極表態。他認為問題在於,在前總統馬英九執政時期,反核的聲音很大一部分來自於當時在野的民進黨及環團。但民進黨執政後,反而沒有很積極把這些論述處理好,民團的能量就相對少很多。

至今仍有許多貢寮人堅持反核(資料照,攝影/廖昱涵)

至今仍有許多貢寮人堅持反核(資料照,攝影/廖昱涵)

張育萌說,在這樣的背景下,公民接受到論述其實真的很單一。各種發電方式確實都有正、負面的影響,但整個政府能源轉型政策的藍圖,卻沒有很具體去和民眾溝通。當反對方的論述講很清楚下,公民只能接收到這些片段的資訊,或體驗到停電的真實經驗。尤其現在謠言只要傳出去,基本上沒有破解的機會,即使有事實查核機制,極可能也不會看到澄清。

張育萌分享,在校園宣講常常接觸到年輕人,尤其大學、高中生,其實藉由討論的模式,他們都很願意講出來自己所關注的點。在彼此交換過一些意見後,內心也會經歷一個損益的評估,達成審議式民主的效果。

張育萌強調,自己是做青年運動,真心覺得「教育」是很重要的事情。他舉例,像是 2018 年婚姻平權公投,各家民調都一樣,18 歲支持率約 8 成、80 歲反對率 8 成,交叉出現在 30-40 歲間,這很明顯就是來自教育的差異。他說,當時支持婚姻平權的 18 歲年輕人,不會十多年後突然覺得同志很噁心,這個機制就要回推到 2000 年,臺灣發生「葉永鋕事件」讓 2004 年通過《性平教育法》,之後課綱就有性平教育,讓人真的接觸到 LGBT 議題。

張育萌認為,能源議題或許也可以往這方向發展。他指出,臺灣能源教育到底長什麼樣?很多人受過教育,但基本上都沒有提到這些。或許會在自然相關學科中提到一些東西,但卻沒有真的要來討論臺灣本土的發電方式到底長怎樣?以及你是否信任這發電方式?

張育萌分享,其實很多金山(核二所在地附近)的高中學生,從小在打辯論的題目就是支持或是反對核能,還要做核災演練。校外教學的地點,就是核電廠內的展覽館,並親眼看到核汙水的排廢所產生的熱污染。

核四機組就在觀光景點福隆海灘附近(資料照,攝影/廖昱涵)

核四機組就在觀光景點福隆海灘附近(資料照,攝影/廖昱涵)

「但是回過頭來,核電廠所在的金山萬里,只要過了個快速道路就能到臺北,這些臺北人也是核四爆掉之下的受害者,但是我們真的瞭解這些風險嗎?」張育萌說,如果核災來的話,臺灣人到底會面對到什麼?或是對後代有什麼影響?

張育萌認為,這些都是在能源教育應該要跟孩子討論的事情。像是他自己很幸運的是,在求學過程中有老師播放過去車諾比核災的紀錄片,讓他們了解核災的發生。但現在能源教育的缺乏下,臺灣面臨核災會怎麼樣,年輕人是完全不了解,甚至存有「只要沒有影響到我就不用關心」的心態,絲毫未察覺到核能這樣巨大的風險。

張育萌呼籲,既然是在做正確的事,公部門更應有魄力說明核四對臺灣的困擾和風險。他也知道,要承認過去的歷史錯誤的確很困難,但共業需要被解決,經濟部必須好好說清楚:現在有哪些地方真的沒辦法處理?可以處理的又要怎麼處理?

「核四確實我們花了非常多的錢,這個敗家子每年燒我們錢,但永遠無法發電,要是不討論它到底未來何去何從,就會永遠陷入迴圈。」張育萌認為,這跟中正紀念堂的爭議很像,只要不討論未來,它就是永遠在那,三不五時還被重新被拿出來消費一次。

張育萌也強調,核能另一個面向是如果真的廢核後,核電附近居民的未來要怎麼辦?執政黨現在立場是反對,如果更負責任一點,應該要去討論未來在轉型的時候,能怎麼讓這些聚落重新活過來?他認為,如果照顧在地更周全,廢核的發展會更順利,也希望未來不要再讓人提到東北海岸,就是只有核電廠。

沃草為什麼製作臺灣核四不核四專題報導

2021 年 12 月 18 日將進行的核四公投,是四案中歷時最久的一案。核四歷經數十年的討論,過程中各種安全問題不斷被提出,卻仍面臨公投。核四一旦續建,在安全、環境或是財政上對臺灣來說都是一大負擔。

針對核四公投案,沃草特別推出專題,希望跟大家一起思考,臺灣到底核四不核四?

點這裡,定期定額

餵養《沃草》,支持《沃草》帶給你更多專題報導。

點這裡,回到專題

看更多《臺灣核四不核四》的專題報導,一起守護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