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核公投專題前文化部長鄭麗君不正義的核能到我們這代就結束

發佈時間 2021/11/26 09:47:27
最後更新 2021/12/1 07:47:33

【沃草】記者廖昱涵報導

「不正義的核能到我們這一代結束,核廢料也不要再往未來丟!」前文化部長、青平台基金會董事長鄭麗君從大學時代就開始投身反核運動,在核四公投前《沃草》也專訪她,她細數核電的風險,強調是地狹人稠的臺灣「無法承受之重」。核廢料也無解,世界上還沒有國家成功運轉核廢料最終處置場。核電產生的「鈽 239」半衰期要 2 萬 4000 年,超過人類可經驗與想像的時間範圍,是個人類沒有辦法為此負責任的能源。她感嘆,從 1980 年代臺灣有反核的永續追求,現在政府好不容易開始能源轉型,這次公投若通過「真的是臺灣倒退 30 年!」

前文化部長、青平台基金會董事長鄭麗君(攝影/廖昱涵)

前文化部長、青平台基金會董事長鄭麗君(攝影/廖昱涵)

談到核電議題,鄭麗君並不陌生,從大學到當立委,她都一直都持續關注核能也參加反核大遊行。面對核四議題幾十年來不斷被炒作,她感嘆:「我從年輕反核到現在,但看來這輩子臺灣這塊土地還是要繼續跟核廢料共存。所以我們真的不能再延長核電的使用,必須要負責任去面對核後端的問題。」

整個大臺北首都圈都在高核安風險內

鄭麗君指出,首先核風險是「無法承受之重」,且是擴及他人跟下一代的。她認為,使用核電本身就是剝奪他人生活的權利,是一種不正義。尤其對臺灣而言,因為地狹人稠,承受的風險相對又更高。以福島核災的強制撤離圈 20 公里來看,核一、核二距離臺北車站大概就 20 公里上下,等於整個大臺北首都圈都涵蓋在高核安風險中。

第二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核廢料無解。鄭麗君說,到目前為止,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國家成功運轉核廢料最終處置場。目前芬蘭最終處置場還沒有開始運轉。美國之前曾經有探勘過,但後來又發現地質底下有含水,並不適合。而臺灣光是「中期暫時貯存場」就因為地方政府反對下,一直沒有辦法取得使用執照。她質疑,哪個縣市長或哪一個縣市人民,願意像當年的蘭嶼一樣,被放置核廢料的處置場?

「蘭嶼核廢料,讓我深深感受到核電的不正義。」鄭麗君回憶,擔任立委時揭發蘭嶼的「檢整作業」缺失,低階核廢料完全沒有符合遮蔽或相關安全 SOP,就完全暴露在空氣當中。她感嘆,其實當年去放核廢料,蘭嶼居民不知道那是核廢料,還以為是某種工廠,後續的檢整作業也發生很多疏忽。

鹽寮反核自救會自 1988 年就開始抗爭(資料照,圖片提供/鹽寮反核自救會前會長吳文通)

鹽寮反核自救會自 1988 年就開始抗爭(資料照,圖片提供/鹽寮反核自救會前會長吳文通)

「從科學上的 2 萬 4000 年半衰期,以及臺灣的歷史與現實來看,核廢料都是無解!」鄭麗君認為,核廢料無解、核災風險難以承受,讓核能本身就是個不正義的能源。鄭麗君指出,鄭麗君指出,核電產生的鈽 239 半衰期長達 2 萬 4000 年,超過人類可經驗與想像的時間範圍,是人類沒辦法為此負責的能源。人類應停止使用核能、往前走,思考不減損下一代的機會跟福祉,甚至要讓下一代更好的永續發展模式。

鄭麗君指出,或許因為這屆政府開始積極推動「能源轉型」,所以對核能的討論在公民社會相對開始減少,讓民眾沒獲得相關資訊,導致有許多核四的迷思在流傳。

迷思一:核電成本低廉?

鄭麗君強調,從核四經驗就看得出,核電成本一點都不低廉。在她當立委(2012-2016年)已經花了將近 3000 億還蓋不完,要蓋完還要追加多少預算?但當年被批評為成本很貴的再生能源,近年技術進步及規模擴大後,整個成本已經大幅下降。

鄭麗君指出,相對核電的成本,已經比再生能源更貴,核四明顯不具競爭力。「何況大家都沒有計算,萬一發生核災的相對的成本,是社會無法負擔的。此外,大家都忘記關係核電廠除役及核廢料處理的「核後端」成本。她質疑:「連核廢料處置場都還有技術上的困難,那要投入多少的成本?核後端除役成本是一個無法預測的黑洞!」

鹽寮反核自救會日前於核四廠前抗議(資料照,攝影/廖昱涵)

鹽寮反核自救會日前於核四廠前抗議(資料照,攝影/廖昱涵)

鄭麗君也說,當立委時曾經質詢過除役問題,有些國家是一直除到國家財政發生困難才停下來,等有餘裕再繼續。她強調,除役是在興建核電時完全被忽略的後續處置的成本,更何況核災成本更是無法估算的,所謂「成本低廉」完全是一個錯誤迷思。

迷思二:沒有核四就要缺電?

「沒有核四就會缺電」,也是常見將核四極大化的迷思。鄭麗君指出,在電力供應上,臺灣並不是非核四不可。核四是什麼?核四就是一座 2.7 GW 的發電廠。過去幾年,我們推動以燃氣取代燃煤,通霄電廠新增的 3 部機組,就有 2.67 GW,差不多就是一座核四規模。接下來,大潭電廠增建計畫 3 部共3.1 GW、興達電廠燃氣機組更新改建計畫 3 部共 3.9 GW、台中電廠新建燃氣機組計畫 2 部複循環燃氣機組共 2.6 GW,都會陸續上線。

另一方面,鄭麗君指出,離岸風電主要由民間自主投資,到 2025 年也會完成 5.7 GW 的建置,等於是兩座核四的裝置容量。太陽能更會有 20 GW 的裝置容量,綠能的容量因素較低,但跟燃氣互相搭配,也遠遠可以取代僅有 2.7 GW 核四的功能。核四其實根本被高度「神化」。

鄭麗君抨擊,當年的試運轉報告 187 項裡面,有 32 項被退回或沒通過。原技術顧問、工程團隊都解散了,尤其耐震係數在福島核災之後,也因為標準的提升而變得不足。這才是「核四的真相」。

迷思三:核四好像「隨時」都能重啟?

鄭麗君表示,現在公投提案要復建核四,好像核四是個隨時可以被啟用的狀態。可是大家難道忘記了,2014 年核四可是被封存,是個「蓋不完」的狀態?

鄭麗君抨擊,當年的試運轉報告 187 項裡面,有 32 項被退回或沒通過。原技術顧問、工程團隊都解散了,尤其耐震係數在福島核災之後,也因為標準的提升而變得不足。這才是「核四的真相」。

核四廠內狀況。一旁的封鎖線即斷層通過地帶(攝影/廖昱涵)

核四廠內狀況。一旁的封鎖線即斷層通過地帶(攝影/廖昱涵)

公投不是當天看著小抄投,需要好好討論

鄭麗君呼籲,「能源」不是個政治攻防的議題,因為它是一個所有人都要承擔風險的問題。風險是不分政黨、藍綠,且是跨世代的,像是核廢料。所以能源議題不該是個政治攻防,要回歸從正義、倫理的角度來思考。

「公投也不應該成為政治動員工具!」鄭麗君說,公投是直接民主的行使,要讓大家可以透過參與並負責任做出選擇。雖然這個命題的提出,某程度還是有政治動員目的,但既然已經提了、也要投票,希望政府在過程好好促進社會討論。她認為:「公投民主需要深化,是要讓大家意識到說,其實公投前的討論是重要的,公投不是只有在那一天帶著小抄,讓你支持的政治人物叫你怎麼投就投。」

鄭麗君也建議,政府需要把未來長期的能源計畫,包含「2025 非核家園」甚至更長遠的「2050 淨零轉型」都講清楚,讓大家有更長遠的轉型認識,並做出有利於未來的選擇,這才是一個好的公投實踐。

臺灣要成為「韌性國家」,核電就應走入歷史

當全世界都要當「韌性國家」,臺灣還要擁抱高風險的核電?鄭麗君說,未知的風險像是疫病等,隨時都會來臨,一個國家要有足夠韌性面對、管控各種風險。她質疑,過去歷史都已經給過教訓,臺灣還要擁抱危險的核電?這國家怎麼會有韌性?

核四廠外有一長 93.9 公里活斷層(資料照,攝影/廖昱涵)

核四廠外有一長 93.9 公里活斷層(資料照,攝影/廖昱涵)

鄭麗君語重心長表示:「臺灣是一個面對各種風險的國家,可預測的風險,就要把它管控起來。你要思考全方面,面對病毒、政治威脅、極端氣候,我們應該要強化韌性!」如果國家都孤注一擲在一座無法預測能否蓋得好、不知道預算多少、風險如此高、除役後的財政黑洞,「這真的不是個理性選擇。」

「其實越誠實面對核電,就越明白其代價之高。」鄭麗君指出,財政問題恐怕真的是個「黑洞」,甚至遠超越先前爭吵不休的前瞻基礎建設或紓困預算。開始進入除役的「核後端」討論,才是一個負責任的政府、負責任的世代該做的事情。

沃草為什麼製作臺灣核四不核四專題報導

2021 年 12 月 18 日將進行的核四公投,是四案中歷時最久的一案。核四歷經數十年的討論,過程中各種安全問題不斷被提出,卻仍面臨公投。核四一旦續建,在安全、環境或是財政上對臺灣來說都是一大負擔。

針對核四公投案,沃草特別推出專題,希望跟大家一起思考,臺灣到底核四不核四?

點這裡,定期定額

餵養《沃草》,支持《沃草》帶給你更多專題報導。

點這裡,回到專題

看更多《臺灣核四不核四》的專題報導,一起守護台灣。

註解

  1. 每年備用容量占每年尖峰負載之百分比,備用容量率愈大,系統供電愈可靠,但供電成本也愈高。主要目的在因應用電需求預測誤差、系統調度裕度、發電機組計畫性檢修、臨時故障及水力、風力的不可控制因素等,以確保系統供電無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