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草烙哲學學批判思考有用嗎

發佈時間 2022/5/20 20:34:57
最後更新 2022/5/20 20:34:58
圖/<a href="https://www.facebook.com/citizenedu/?fref=ts">沃草烙哲學</a>

圖/沃草烙哲學

" 唯有思考,人才能擺脫衝動和成規。 "

——杜威,《How We Think》,P.14

近半世紀,美國的大學興起一門新學科,名為「批判思考」(critical thinking)。這個學科的要旨可追溯到美國哲學家兼教育學家杜威(John Dewey)二十世紀初的著作《How We Think》。時至今日,批判思考儼然已是大學教育的核心。美國大學教授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Professors)認為批判思考是美國高等教育的重要標誌;有調查指99%大學教職員同意大學教育主要是培育學生的批判思考能力。受此思潮影響,世界各地的大學紛紛開設同類課程,不少學校甚至將之列為大學通識的常設科目。然而,批判思考課程的確切內容和成效也引起關注。本文在前半粗略介紹一個批判思考的框架,後半討論一些課程成效的問題。

甚麼是「批判思考」?

「批判」一詞可能令人有不愉快的聯想,但「批判思考」的「批判」譯自英文「critical」,意思不是批評和指責,而是反省和剖析,也就是「critical review」裡「critical」的意思。換句話說,提倡批判思考並非要鼓吹品頭論足、吹毛求疵的風氣,而是要提昇人們反省和剖析議題的能力。批判思考有別於經濟、心理、物理等學科,目的不在提供特定領域的知識,而在訓練應用範圍比較廣泛、比較普遍的思考能力。在這一點,批判思考與邏輯學十分相似。

大學邏輯教科書通常有類似的架構,例如基礎邏輯大多會從語句邏輯講到述詞邏輯,而批判思考的教科書從選材到組織都可以有頗大差異。即便如此,批判思考教科書的內容通常不脫幾個範疇:

  1. 語言分析(linguistic analysis)
  2. 邏輯概念(logical concepts)
  3. 論證之建構及評估(argument construction and appraisal)
  4. 科學方法(scientific methods)
  5. 價值思慮(reasoning about values)
  6. 謬誤(fallacy)
  7. 謬知偏差(cognitive bias)

包含非形式邏輯在內,邏輯學主力處理第2和第3個範疇,有時論及第1和第6個範疇,批判思考則須兼顧4、5、7三個範疇。這些範疇都可用例子簡略說明。

語言分析、邏輯概念、論證之建構與評估

試想像某地區首長罵人違建,卻被拆穿自己也有違建。那名首長會見傳媒,說:「我沒有違建,因為違建處理了,違建就不再存在。」邏輯學的訓練針對首長的論證是否正確,例如,首長的論證可整理成兩部分:

(1). 違建處理了,因此,違建不再存在

(2). 違建不再存在,因此,我沒有違建

不過,要評價首長的論證,首先要釐清首長說話的意思。這兩論證的關鍵在於首長故意將「違建」一詞用得模稜兩可,一時指「違建物」,一時指「違建行為」。違建物處理了,違建物當然不再存在,但違建物不存在,卻不代表沒有違建行為。情況好比,屍體處理了,屍體自然不再存在,但屍體不存在,不代表沒有人殺人。釐清意思後,論證的毛病所在會更加明顯。釐清意思屬於第1項「語言分析」,判斷論證是否恰當,就是第2項「邏輯概念」和第3項「論證之建構及評估」的範圍。

科學方法、價值思慮

上面是比較基礎的語言和邏輯訓練,接下來兩項則是科學和價值方面的思考。批判思考課程介紹科學方法不是要人人都做科學家,而是要讓人在做簡單的科學推理時更為審慎。杜伯里(Rolf Dobelli)在《思考的藝術》就提到一個有趣的故事:

赫布里底(Hebrides)是蘇格蘭北部一座群島;有件事令人感到有趣,頭蝨竟然是島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據說,頭蝨要是離開宿主,宿主馬上就會開始生病、發燒。因此,為了退燒,人們會故意將頭蝨放到病人的頭髮裡。在赫布里底群島的居民眼裡,這套治病方法的成效確實有目共睹。當頭蝨再度在病人身上築起溫暖的家園,病人馬上就會跟著好轉。(Dobelli,2015:168)

島民誤將相關(correlation)當作因果(causation)。「頭蝨消失」和「生病發燒」雖然相關,但並不是頭蝨消失使人生病發燒,而是人生病發燒使頭蝨消失:宿主發燒,頭蝨因燙離開;宿主退燒,頭蝨自然樂意回來。

價值判斷同樣極為常見。大至政治、宗教,小至個人飲食、捐獻,同樣可以涉及價值思慮。比如,有個反素食主義的論調是:

人天生就有能力吃肉和消化肉類,所以吃肉本身在道德上沒問題。

檢查價值方面的思考有好幾個要點。最基本當然是檢查當中的事實描述是否正確(人是否天生就有能力吃肉),另一要點是要檢查背後有否預設某些價值原則。例如,此論者可能預設了一條原則:只要能力上可以做X,道德上便可以做X。這個原則當然是錯的:我們有能力殺人,不表示我們在道德上可以殺人。跟《生活與倫理》課程不同的是,批判思考課程之所以討論道德思慮,並不是要灌輸正確的價值觀念,而是要使人更有效地思考價值議題。

科學和價值領域的思考有個共通點:最終難以訴諸權威。一般人可以訴諸科學家判斷科學資訊是否正確,但科學家判斷理論成敗便不宜訴諸其他科學家的身份和地位。同樣地,小孩子最早分辨對錯通常是根據父母師長的教訓,但成年後仍只會講「媽媽說這是錯的」、「老師說這是對的」,就是缺乏批判思考的表現。科學方法和價值思慮最需要自己深入反省、檢討、衡量證據,即是,最需要批判思考。

謬誤、認知偏差

這兩項範疇反過來針對可能出岔子的思考模式。大概而言,「謬誤」是思維方式上的錯誤,「認知偏差」則是普遍的心理傾向,這些傾向容易導致我們做錯判斷。舉例來說,一般人都會受「光環效應」(halo effect)影響,容易因對方在某方面的表現好或壞推斷他在其他方面的表現相若,例如因為容易因對方外貌姣好而覺得她辦事能力高,或者易因為對方是某方面的專家而認為他在其他方面也是專家。

不過,認知偏差和謬誤依然有個細微的分別。假設某個人聲稱自己見過上帝、充滿靈感、有特異功能,你沒有反應,但當知道他有翻譯方面的博士學位後,你開始想相信他,便是光環效應在發揮作用──因為對方在某個學術領域有成就而想認同他在其他方面的能力。接下來如果你禁不住誘惑,做了這個推理:

他是翻譯方面的博士,他說自己見過上帝,因此,上帝存在。

那便進一步犯了謬誤──犯了訴諸不當權威的謬誤。認知偏差和謬誤是兩回事,只是,學習謬誤和認知偏差都是殊途同歸:透過認識錯誤來避免錯誤。

批判思考課程可以涵蓋更多、更廣,比如有些書會進一步介紹機率運算、因果推理、理性決擇等題目,但較為常見的,仍是上述七個範疇。

教「批判思考」真的有用嗎?

目前大學普遍認同批判思考的重要性,開設相應的課程,但近年高等教育界也開始反思:批判思考課程真的有用嗎?持反對意見的論者往往從兩方面著手,一,批判思考課有負面作用;二,批判思考課沒有正面作用。

批判思考的副作用

有些人擔心批判思考課矯枉過正。謬誤和認知偏差雖然是批判思考兩個重要環節,但用心教過的老師都知道,這兩個環節同時也最易引致一個臭名昭彰的問題:濫用。

今年六月,比利時根特大學有位老師在Daily Nous質疑謬誤的教學價值,源起是他在課堂教了一系列的謬誤之後,要學生試着檢查新聞報導和政治辯論有沒有謬誤,結果發現學生動輒就說有謬誤,完全不懂得反省自己的批評是否恰當。著名的哲學漫畫網《Existential Comics》也畫了「謬誤俠」(fallacy man)「認知偏差男孩」(cognitive bias boy)來諷刺那些濫控謬誤╱濫控認知偏差的人。簡言之,這方面的批評是,批判思考課非但沒有讓學生正確地思考,更讓他們傾向於「濫殺無辜」。

事實上,就算沒有批判思考課,學生同樣會在哲學和認知心理學接觸到謬誤和認知偏差,濫用的問題不會因為少了批判思考課,或者批判思考課少了兩個環節,就完全避免。當然,反對者可能會說:「少了教謬誤和認知偏差的批判思考課程,至少可以減少濫用。」可是,這類批評最多也只能指出謬誤和認知偏差的教學方法需要改善:教師除了要解釋哪些是謬誤/認知偏差,也要強調哪些不是謬誤/認知偏差。除非有證據顯示無論怎樣教學生都會濫用,否則「濫用」並非反對課程的好理由,情況好比,「有人會學了防身術來害人」不是「禁止教防身術」的好理由。

批判思考的正面作用

進一步的問題就是:批判思考課程有沒有正面作用?有些研究指即使是專門訓練邏輯推理的課程,成效也十分有限。不過,就我所知,這些研究不是說思考課程無用,而是說思考課程需要配合其他條件才有明顯作用。

事實上,無論有沒有批判思考課,大學生的批判思考訓練一直是大學教育的普遍問題:不少研究指出,很多學生讀了兩年大學後,批判思考的能力和剛入學的新生差不多,有不少甚至到畢業仍無異於新生。可幸的是,有研究亦指出,花愈多時間獨自學習的學生,兩年後批判思考能力仍可有明顯的進步。此外,即使不是批判思考課,大學課程也可以訓練學生批判思考的能力,只是,課程必須要求學生大量閱讀和大量寫作,兩者缺一不可,學生的進步才會顯著。同時,有好幾個針對批判思考課程的研究都顯示批判思考課確實有成效,例如可以讓人抵抗迷信和偽科學資訊。另外更有學者在研究如何將批判思考嵌入專門學科,例如在歷史學課程提供相關的批判思考訓練

綜合上述這些研究,我們或許可以說,在目前看來,得要搭配長時間的練習,或者讓學生處於有機會反覆使用批判思考技巧的環境,批判思考課程才容易出現顯著效果。

目前愈來愈多針對批判思考課程的討論,除了討論課程有沒有成效,還討論主修學科對學習批判思考的影響、批判思考應不應該涵蓋更多後設認知的研究(studies about metacognition)等等。有關討論仍未到蓋棺定論的程度,不過,往好方面想就是:還沒有夠強的證據顯示,過去半世紀的批判思考思潮走錯了路。

本文原於 2017 年 08 月 14 日刊載在鳴人堂,作者為Joe。

參考文獻

  1. Arum, Richard & Roksa, Josipa. 2011. Academically adrift: Limited learning on college campuse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 Bassham, Gregory., Irwin, William., Nardone, Henry., & Wallace, James M. 2011. Critical Thinking: A Student’s Introduction(4th ed.). McGraw-Hill
  1. Cheng, Patricia., Holyoak, Keith., Nisbett, Richard E., & Oliver, Lindsay M. 1986. Pragmatic versus syntactic approaches to training deductive reasoning. Cognitive Psychology, 18, pp. 293-328.
  1. Dewey, John. 1933. How We Think. D.C. Heath and Company.
  1. Govier, Trudy. 1989. Critical Thinking as Argument Analysis. Argumentation, 3, pp. 115-126.
  1. Huber, Christopher R., Kuncel, Nathan R. 2016. “Does College Teach Critical Thinking? A Meta-Analysis.” In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86:2, pp. 431-468.
  1. Justin, W. 2016. “Teaching Students Logic Improves Their Logical Reasoning Skills.” In Daily Nous, available from http://dailynous.com/2016/07/14/teaching-students-logic-improves-logical-reasoning-skills/.
  1. Lau, Joe Y.F. 2011. An Introduction to Critical Thinking and Creativity: Think more, think better. John Wiley & Sons
  1. Lau, Joe Y.F. 2015. “Metacognitive Education: Going beyond critical thinking”. In The Palgrave Handbook of Critical Thinking in Higher Education(pp. 373-389). Palgrave Macmillan US.
  1. McLaughlin, Anne Collins, & McGill, Alicia Ebbitt. 2017. “Explicitly Teaching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in a History Course.”Science & Education, 26:1-2, pp. 93-105.
  1. Moore, Brooke Noel & Parker, Richard. 2012. Critical Thinking(10th ed.). McGraw-Hill
  1. NC State News. 2017. “Critical Thinking Instruction in Humanities Reduces Belief in Pseudoscience.” available from https://news.ncsu.edu/2017/03/critical-pseudoscience-2017/.
  1. Norwegian Institute of Public Health. 2007. “Critical thinking can be taught.” available from https://www.fhi.no/en/news/2017/critical-thinking-can-be-taught/.
  1. Ruggiero, Vincent Ryan. 2009. Becoming a Critical Thinker(6th ed.).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 Walton, Douglas. 2008. Informal Logic (2nd ed.). Cambridge.
  1. Wright, David. 2015. “Review of The Palgrave Handbook of Critical Thinking in Higher Education Part V “Critical Thinking and the Cognitive Sciences”.” Inquiry: Critical Thinking Across the Disciplines, 30:2, pp. 54-62.
  1. Dobelli, Rolf,2015,《思考的藝術:52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王榮輝譯,香港:城邦,168頁。

註解

  1. 杜威在《How We Think》用的字主要是「反省思考」(reflective thinking),現時學者大多同意那其實就是「批判思考」。相關討論可參考劉彥方(2015)。
  1. 見於 Arum & Roksa (2011: 35)。
  1. 例如 Lau(2011)、Moore & Parker,(2012)、Ruggiero (2009)、Bassham, Irwin, Nardone, & Wallace(2011)。
  1. Govier(1989)認為批判思考的範圍肯定超出(非形式)邏輯學,問題只是超出多少。
  1. 有些非形式邏輯系統會涵蓋「語言分析」一環,見 Walton(2008)。
  1. 有時人們說對方「有認知偏差」,意思不止是對方「有某個心理傾向」,而強到是指的是對方「已經受認知偏差影響」。
  1. 見於Cheng, Holyoak, Nisbett, & Oliver(1986)和Justin(2016) 的討論。
  1. 見於Arum & Roksa(2011: 54, 121)。
  1. 見於Arum & Roksa(2011: 96-101)。
  1. 見於Arum & Roksa(2011: 94)。
  1. 參考Norwegian Institute of Public Health (2007),裡面引用來自 The Lancet 的研究,指出批判思考課有顯著成效。另外, Huber & Kuncel (2016) 亦指出批判思考學習的成效。另參考 NC State News (2017) 以及 McLaughlin & McGill(2017)。
  1. 參考 Lau(2015)以及 Wright(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