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甲上提供](https://bunko.watchout.tw/content/images/2022/11/166007021418092_P603837-1.jpg)
圖/甲上提供
電影《模仿遊戲》裡,有一個我很喜歡的片段:
一個很簡單的淺景深鏡頭,把他房門外的未婚妻、以及整個世界模糊了,只剩下圖靈與電腦是清晰的,彷彿在圖靈的世界裡,就只有他與這台電腦。
隨後,圖靈提到有關當局要把這台電腦給沒收,他不禁哽咽、寂寞、難耐,淚水奪眶而出,他說不想要自己孤零零的,於是退了幾步,他的未婚妻趕快走上房間的門前攙扶。此時,兩人在房門下相扶的鏡頭,逐漸轉為深景深:房內物件、房門下攙扶的兩人、以及房外整個世界一切畫面都變得清晰,彷彿寂寞的圖靈又與房門外的世界重新連繫了……。
這個鏡頭語言很簡單,講述發明電腦的天才哲學家艾倫‧圖靈(Alan Turing),因為不受世人理解、又因同性戀身份而被世人排擠,他的前未婚妻試圖想要幫助他,但圖靈卻拒絕了她的好意。他走到大型電腦前,對著電腦並撫摸著說:「我不是一個人,從來都不是,克里斯多夫將會更智能化……。」是的,在劇情的改編下,圖靈為他發明的電腦取了個他已逝暗戀對象名字。
光是這麼樣一個淺景深再轉為深景深的簡單鏡頭,成了全劇畫龍點睛之筆。這個鏡頭語言刻畫出了劇中圖靈想要接納他以外的人事物、但又害怕受傷而拒斥他以外的人事物,所呈現出這樣一種糾結又拉扯的心理。這番心理貫穿在全劇成為劇情起伏的主軸,所以說,這樣一個鏡頭語言便可囊括全劇,實在一點也不為過,可謂精妙。
如果電腦更具智能化,就會像人一樣具有心智嗎?
圖靈除了是「電腦科學之父」,他也在發明電腦的同時,提出電腦是否具有心智的議題。在他1950年的一篇論文《電腦與智能》(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開篇就問及:「機器能否思考?」在該論文中,圖靈認為此問題之所以難解,乃是因為我們對於「機器」與「思考」沒有一個明確定義。他認為應該要打破許多常規對此二者的定義。於是他開始反駁在當時的常規與常識裡,一般人會從神學、情緒、數學、主體、能力、神經……超能力等九種出發立場,加以否定機器能思考的態度。以下極度濃縮這九種觀點與圖靈的反駁:
1.神學上的反對意見: 上帝只把不朽的靈魂給了男人跟女人,並沒有給予其他動物或物品。
(圖靈OS:呃……伊斯蘭教還認為女人沒有靈魂呢!)圖靈認為神學上認為上帝既是全知全能全善的,全善與全能不應該未遍及人類以外的事物,人們便不應該從人類中心主義的觀點,不虔誠地否定上帝有給予其他事物心靈的可能。話說,神學上錯誤的人類中心主義,就便讓人類好長一段時間都以為太陽是繞著地球轉的!
2.把頭埋在沙裡的反對意見: 機器會思考的話,好恐怖喔~~~~嗚嗚嗚嗚!
(圖靈OS:……。) 圖靈認為這種出於情緒,而無事實根據的反對意見,沒啥反駁的價值,我們該做的是去安慰這些人:不要怕喔!乖乖!
3.數學上的反對意見: 哥德爾不完備定理,證明了在一階邏輯的形式系統中,必有不能證明也不能否證的命題在其系統中,而電腦運算亦如是。
(圖靈OS:人類也不是什麼命題都可以解出得證或否證呀!) 圖靈認為邏輯的形式系統的確有不完備之處,但形式系統也是人所創的,電腦證明不了的命題,人在同樣的系統思考下也證明不了,人可不見得必然比電腦優越喔!
4.有關意識主體上的反對意見: 除非我們真的變成電腦,不然我們也不知道能不能感受到作為電腦會不會思考。
(圖靈OS:你最好是變成過其他人齁!) 圖靈認為這是過於極端的「獨我論」立場,照這樣子講,沒有人變成其他人過,所以人跟人在交流時,都應該要互相否定對方能夠思考,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5.能力缺陷的反對意見: 人有許多特質,像是仁慈、機智、漂亮、友好、能斷是非、但也會犯錯、會墜入情網……,但這些都不是電腦能做到的。
(圖靈OS:你確定他真的不行嗎?)圖靈認為,的確當時的電腦看起來又大又笨重,且功能單一,目標有限。但等到電腦的儲存量隨著技術不斷擴張,可運算模擬的面向越來越多,電腦便能像人一樣呈現多彩多姿的一面。這種反對意見是否定電腦儲量能夠擴張的可能性,但我們知道這與技術發展的事實不符。
![圖/甲上提供](https://bunko.watchout.tw/content/images/2022/11/166007021462040_P603784.jpg)
圖/甲上提供
6.洛夫萊斯夫人的反對意見: 我看過電腦,它們只會照既定的命令輸入去執行既定的事,完全不會創新,但是人類會創新。
(圖靈心中OS:你想要驚喜是吧?只要可以自主學習,就會有創新!) 圖靈提出「學習機器」的概念,認為未來電腦可設計成類似於模擬兒童的心智結構,讓他透過各種學習,自然就會像孩子們給大人的意外之舉!
7.神經學上的反對意見: 由於神經結構的特性,使得有時只是脈衝訊號輸入的微小偏差,就會產生輸出脈衝大小的巨大變化。這與電腦的運算結構並不相同。
(圖靈OS:有一種東西叫做概率模擬……。)圖靈認為兩者結構不同,但只要使電腦的運算結果能表現像人類行為的反應一樣,那不就好了。可以讓電腦運算以概率的方式,模擬出在微小的輸入偏差就有一定可能產出巨大的輸出變化。某個意義上,這種反對意見仍是陷在常規的窠臼裡思考,認為只有神經結構才能思考,其餘質料若能做出與思考相同的功能,仍否定其有思考能力。
8.關於變通的反對意見: 人的行為會變通,電腦不行。如果馬路上紅燈和綠燈同時亮,電腦判讀就會錯亂。人的生活裡,並不存在著完全制約所有行為的規則,所以人不會像是電腦。
(圖靈OS:這好像混淆了指導原則與行為律則兩種概念喔……。)圖靈認為,電腦的編碼應等同人的基因、反射等,不由他自身控制的指導原則;而不是一條條像是紅燈停綠燈行這樣的行為律則。
9.超能力的反對意見: 就算電腦最後能仿造人類行為,甚至達到一模一樣的境界,使一般人無法分辨出來。但只要出現超能力者,使用透視眼呀!(嘿嘿,讓我看穿你銅線圍繞的心思!)或者使用心電感應呀!(你怎麼會接收不到來自我心中呼喊的愛呢!)或是使用預知未來呀!(哈哈,我今天早就卜卦算出我遇到的不會是人呀!)這些超能力者就會發現它們是機器而非人類。
(圖靈OS:哇!還有這種大絕招喔!我可以把這些人給剔除嗎?) 圖靈認為,也不是沒有超能力者出現的這種可能啦!到時真的出現這種鬼東西的話,圖靈會試圖研發能夠屏蔽掉這些超能力的機制。
「模仿遊戲」一詞的來由
而回到圖靈一開始的觀點,圖靈認為「思考」一詞的定義分歧。所以,他以一種避開分歧定義的方式,確立電腦是否具有思考能力。由於人們對於「人」具有思考能力,基本上是無庸置疑的,於是他發明了一項測試,這項測試讓受試者與電腦分處在不同的房間之中,彼此透過鍵盤與螢幕交談。如果電腦能夠在一定程度內成功地讓受試者們認為,其對面房間與之交談的,是個真實的人。則代表該台電腦達到模仿人類思考的測驗門檻,可被視為具有像人一般的思考能力。該項測試被稱為「圖靈測試」(Turing test)。
就在圖靈的這篇論文《電腦與智能》裡,「圖靈測試」構想出發點被視為是電腦參與一場「模仿遊戲」、一場模仿人的遊戲,用以解決論文開篇的提問:「機器能否思考?」於是論文開篇的第一節文章,篇名就叫做〈模仿遊戲〉(The Imitation Game,這也就是本部電影片名的由來。
模仿人們的機器與模仿機器的人們
而電影在「機器能否思考」一問題上,並不是哲學性的處理。該片以悲戚的文學筆法,一筆帶過這項問題。在劇中的圖靈,對著偵訊他的警探,說起在二戰時,為了不要讓敵軍知情他們已經破譯了密碼,於是不斷照著統計的規則,一次又一次地像是「模仿」機器般地計算,彷彿毫無人心般,殘忍地算出讓哪邊的人犧牲多一點,就可以讓戰事更推進點。
對照於圖靈論文中,那般樂觀地認為電腦可以「模仿遊戲」地成為具有人心般,有智慧、有驚喜、會出錯、會墜入情網……可以成為人類朋友的機器,在該文〈模仿遊戲〉裡所描述的機器彷彿還比劇中的圖靈更具有人性。而劇中的圖靈便問了警探:究竟這樣像是模仿機器般,輕易決定生死的他「是台機器?還是個人類?」警探聽聞此語,語塞而沒有答案……。
在電影此處,編劇格雷厄姆從另一個角度給予了「機器能否思考」一題,極具人性深刻反思的重詮。
![圖/甲上提供](https://bunko.watchout.tw/content/images/2022/11/163885873355993_P603814.jpg)
圖/甲上提供
本文原於 2015 年 03 月 13 日刊載在鳴人堂,作者為梁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