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草烙哲學林昶佐與時代力量的政治智商

發佈時間 2022/7/26 15:30:53
最後更新 2022/7/26 15:30:54
圖/烙哲學提供

圖/烙哲學提供

國內知名倫理學家,台大哲學系教授林火旺老師日前投書,以聳動的標題〈這款立委,拉低了時代力量的政治智商?〉批評時代力量立委林昶佐先生:

立法委員對外,應該是以國家整體的利益為考量。中華民國的立法委員出了國門,在護照上把自己國家名字貼掉,如果不認同「中華民國」,為何參選「中華民國」的立委?如果認為在“Republic of China”中貼掉“China”、換上 “Taiwan”,就可以達到台獨的目的,不是政治低能,就是掩耳盜鈴。

我認為這篇文章值得探討:我們可以藉此反省怎樣的交流比較有建設性,更可以藉此反省個人言論與表達的權利以及國家認同。以下,針對火旺老師的文章,我將指出兩種比較不好的回應方式,然後介紹一種我認為比較好的做法。

▎比爛

首先,我們可以追問火旺老師屬於哪一個政黨。答案大家都知道:中國國民黨。我相信中國國民黨裡面很難找到比火旺老師更忠貞的黨員。更進一步來說,我認為火旺老師願意待在中國國民黨是該黨之福。不過這不是我這邊探討的重點。重點是中國國民黨的政治人物,表現如何?

其實不用往太久以前看,只要關注一下「台三線是哪三條」、「鈴聲響」、「撤掉不存在的拒馬」、「吳育昇沒犯錯幹嘛道歉」、「抗議沒便當就撤退」,就會發現中國國民黨的政治人物,表現實在是不怎麼樣。

但是這種政黨間的比爛有用嗎?事實上,年初的選舉已經給了中國國民黨一記重創,而我相信如果中國國民黨繼續有類似的表現,一個免於中國國民黨的台灣指日可待。我們真正該關注的,是其他政黨政治人物的水準。相對之下,林委員以及其他政黨政治人物的水準,直接關乎台灣人民未來的福祉。中國國民黨再爛,我們都應該繼續以嚴苛的標準關心其他政黨的水準。

就此而言,我認為比爛是一種不具建設性的回應。

▎禮貌

火旺老師於該文的措辭強硬,舉例來說「林昶佐的政治智商拉低了時代力量的問政品質」,而我們都會覺得批評人智商低不是很有禮貌,即使加了「政治」兩個字也一樣。「不是政治低能,就是掩耳盜鈴」也不遑多讓。因此,或許我們會想批評說:以前中國國民黨常常以「禮貌」去檢視別人,要異己閉嘴,在野了就這樣。然而我們應該注意,有時候「在野」反而可以成為理由去支持「沒禮貌」。政治哲學家艾莉斯楊(Iris M. Young)指出:

弱勢與被排除的人沒辦法等到程序變得公平,因為經常充斥著許多彼此競爭的利益與議題,受壓迫者與弱勢族群除了在不平等的條件下為了更大的正義掙扎,別無選擇......違反秩序、混亂、惱人、讓人困擾的溝通手段往往是必要且有效的要素,迫使其他人必須針對議題與結果進行論辯。

或許,中國國民黨的政治人物因為不再像以前擁有執政優勢,有時候為了引起社會關注,不得不使用不禮貌的手段。如果我們因為一個人不禮貌,就不聽她說話,不但是剝奪了她發聲的權利,更失去了與她對話的可能性。更進一步來說,我相信火旺老師這篇文章確實是想要講道理,而禮貌不禮貌並不影響有沒有道理。對此,我們該做的,是以理由回應。

就此而言,追問禮貌也不是好的回應方式。

▎以理由回應

如同上一節所提到的,我們應該以理由回應。而在此之前,我們應該設法去掉一些文字、修辭,也就是說暫時不看火旺老師的強烈措辭,設法看他在該文中,提出了哪些理由,加以回應。如果我們這麼做,會看到火旺老師主張:

  1. 林委員在護照上遮掉「中華民國」、「Republic of China」是以個人意見凌駕民主。

  2. 林委員不認同「中華民國」,沒資格參選「中華民國」的立委。

  3. 遮掉「中華民國」、「Republic of China」無助於讓我們避免被誤會成「中國人」。

  4. 既然林委員「逢中必反」,就應該與所有跟中國有關聯的東西切割,包括語言、文化、節慶。

當我們把這些理由攤開時,就可以針對這些理由,以理由回應。我相信光是看到火旺老師的四點主張,許多人心中就已經有長篇大論的回應。因此,我只簡單地指出幾個方向。

針對第一點,我相信可以從言論與表述自由的方式切入。護照上的所有東西,包括國民、國徽等東西,都是政治符號。國家放在護照上,就等於是強迫國人展示那些政治符號,強迫個人表達對國家的認同與支持。然而,如果我們如同知名法理學家德沃金(Ronald Dworkin)一樣認真看待權利,就得認真思考國家的規定,是否可以凌駕個人言論與表述的自由。如果我沒記錯的話,火旺老師經常對德沃金的主張表示認同,時時強調民主也不可以凌駕個人權利,只有權利才可以與權利抗衡。此時的問題就變成林委員把護照上的政治符號遮掉,有沒有「侵犯其他人的權利」。

針對第二點,我們可以問,為什麼不認同「中華民國」的人就沒資格參選「中華民國」的公職。事實上,如果回顧歷史,中華民國對台灣統治的正當性,並非沒有爭議。「中華民國」憲法不是台灣人所制定,而是強加到台灣人身上。或許有人會說,台灣人都選了這麼多次選舉,「中華民國」的正當性自然就誕生了。這種主張忽視台灣人根本就沒有「有意義的選項」。我們上次是選「蔡英文還是另一個誰我忘了,誰要當中華民國的總統」。我們根本沒機會選「蔡英文還是另一個誰,要當『中華民國』總統或『台灣』總統」。如果說因為我們有選就等於承認「中華民國」的正統性,無異於說一個被迫選擇「死或奴役」的人,既然選了奴役,奴役就具有正當性。

既然中華民國的正當性有所爭議,我們自然可以推行台灣獨立。我們之所以不選擇以武裝衝突的方式進行,是因為發現有更溫和、傷害更低的方式。參選中華民國公職,從內部顛覆中華民國是有效且溫和的手段,為什麼不行?

針對第三點,我相信任何人如果拿著那本護照,而沒被誤認成「中國人」,那麼那個人一定非常的幸運。即使加上了「Taiwan」也沒用,別人看到了「China」就自然把妳當成那個「中國」的人。更進一步來說,放了「Taiwan」又放了「China」,甚至會讓人誤以為我們這個Taiwan是那個「China」的一部份。

針對第四點,或許應該探討一下台灣主體性到底是什麼。台灣主體性是承認台灣的多元文化,承認有傳承原住民以及歷史上所有殖民過台灣的各個外國的文化,但不只如此。台灣主體性更是我們自己決定要接受哪些東西。我們可以自己決定要使用哪種語言、慶祝哪些節慶、使用哪個國名。我們反對的,是「強迫我們接受」。很多人以為台灣主體性是「逢中必反」。不是的。台灣主體性是「逢強權必反」,是我們自己決定我們的未來。

當然,我相信以上個點都有潛力發展成各自的文章甚至論戰,但起點都是找出理由是什麼,撇開無關的東西,然後以理由回應。

▎小結

我相信找出理由,以理由回應沒那麼難。相對地,以比爛、禮貌等方式,雖然看似更容易,但是其實沒什麼建設性。就此而言,至少當我們能夠以理由回應時,通常沒有必要採用比爛、拿禮貌去檢視別人等手段去進行對話。

註解

  1. Young, I. M. (2002). Inclusion and democrac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n Demand.
  1. 可參考Dworkin, R. (1978). Taking rights seriously (Vol. 136).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特別是第七章。
  1. 我必須指出一般人反中的時候,是在反「強迫」我們接受中国的東西。有些人不去了解反對者在反對什麼,只會說「逢中必反」。當然,確實有少數人真的「逢中必反」。這些人其實是在侵蝕台灣的主體性:台灣主體性當然也可以選擇接受中国的東西,而強迫我們不得這樣做也是一種霸權;然而,事實就是我們沒選擇接受許多中国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