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草書摘卑鄙孫之助大漢族主義的孫文為什麼講起五族共和

發佈時間 2020/7/24 10:38:51
最後更新 2020/7/24 10:48:25

編輯推薦:

你是漢人嗎?

人們向來認為漢族形成於漢代,是中國最主要的民族,佔全國人口9成以上。很多臺灣人也自認是漢族。但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歷史學者吳銳說:不,這不過是百年來革命黨與共產黨的建構!實際上當今的漢族與漢代人沒什麼關係。今日「漢族」的存在與歷史,不過是近代中國人的建構!

在八旗文化5月出版的《你不可能是漢族:百年民族魔咒大破解》一書中,土家族出身的上古史學者吳銳從中共民族調查認定的粗糙開頭,指出當代漢族認定有極大瑕疵,令漢族人數灌水虛胖。吳銳隨後便自遠古時期的氏姓一路談起,直至近代革命黨人的宣傳,從歷代史實的爬梳與剝解,對主流的中華民族/漢族論述提出尖銳的質疑。

清末民初的知識份子與革命黨人如何建構漢族、中華民族的神話,是吳銳批判最深的一部分。而這這個時期所建構的民族思維,也深深影響中華民國來台以後的法制與民族政策。沃草編輯此次特地挑選吳銳討論「國父」孫文民族觀的一段。吳銳在本段中,不只討論了孫文的民族思想,也一併討論了「大一統」觀念的緣由。十分值得當代臺灣人加以反思。

等到辛亥革命勝利,排滿的任務僥倖提前完成,如果僅僅以黃帝作為漢種的祖先,中華民國將失去新疆、蒙古、西藏等大片領土。如果只要求光復漢族的中國本部,以外的地盤遠遠大於本部,這是革命黨不甘心的,於是有「五族共和」論出籠打圓場。

孫中山在一九一二年一月一日發布的《臨時大總統宣言書》中主張: 合漢、滿、蒙、回、藏諸地方為一國,即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族,是曰民族之統一。

合為一國也好,合為一族也好,徵求了滿、蒙、回、藏各族同意了嗎?問過所有漢族了嗎?清帝遜位三天後,二月十五日,孫中山即往謁明孝陵,發布兩篇祭文,完全站在「驅逐韃虜」的立場,抬出朱元璋,將民國法統之繼承對象,歸諸明國,又將清廷蔑稱為「東胡」、「滿虜」、「夷狄」。一月二十八日孫中山在電報中稱「兩會(指同盟會、光復會)欣戴宗國,同仇建虜」,所謂「建虜」,等於說興起與建州的滿族野蠻人。既然這麼看不起這些野蠻人,為什麼還要與他們合為一國、合為一族呢?無非是貪圖野蠻人的土地。

一九一四年五月頒布的《中華民國約法》就這樣寫著:「中華民國之領土,依從前帝國所有之疆域。」有人一本正經地拿清國皇帝的退位詔書說事,認為既然滿清將政權交給了中華民國,中華民國理所當然地繼承清國的領土。但是我們都知道,要使簽約有效,必須保證雙方都有表達自己意願的自由。退位詔書那口氣正是假漢人天命論、人本論的混合,雖然至今找不到作者是誰,但肯定不是溥儀皇帝本人。因此,這樣的退位詔書只能是無效合同。

正如漢族作家茉莉指出的那樣,如果當今在台灣的國民黨政府不想割斷歷史,他們就應該承認,他們的前任——曾在大陸執政幾十年的中華民國政府,在西藏等邊疆民族問題上所犯下的嚴重錯誤,其中包括:製造「五族共和」之泡沫,虛構「中華民族」之名義,不經邊疆民族同意,單方面宣示對他民族的主權,給後來武力攻佔、強行行使國家主權提供了所謂的法理依據,從此釀成百年衝突,給邊疆民族帶來了百年厄運。所有的這一切,都根源於大漢族主義者的「大一統」觀念,歸因於強勢民族的利己主義。

這裡順便解釋一下「大一統」,目前已經成為中共的意識形態。前面多次說到,西元前一〇二七年西周建國之後,分封了一大批國家,形成「周盟」,他們以「華夏」標榜,後世遂誤認為在先秦形成了一個華夏民族,這是本書下一章反駁的主題。魯國因為是周公的封國,周公是西周的總設計師,相當於中共的鄧小平,得到王室的賞賜特別多,魯國從此將成為周文化的博物院。

孔子就是魯國人,對周公崇拜得五體投地。魯國有一部編年體史書叫《春秋》,儒家一直一口咬定是孔子編的,至今還有相當多的人信以為真。儒家說,孔子編這個書的時候,故意不把大道理說出來,這些大道理就叫「微言大義」,需要解釋,大家才能懂藏在字縫背後的意思。《春秋》是孔聖人編的,叫「經」。解釋經的,要低一個層次,叫「傳」。解釋《春秋》經的,形成了三大派,即《公羊傳》、《穀梁傳》、《左傳》。公羊、穀梁、左都是儒生的姓,具體是誰,至今沒有定論。《春秋》因為殘缺不全,從魯隱公開始記載。假如齊全的話,應該從周公記起,對不對?至少要從伯禽記起,因為周公這麼重要的人物要留在王室日理萬機,魯國就交給他兒子伯禽實際治理。

《春秋》第一句話:「元年春王正月。」元年當然是魯國的隱年,王卻是周王,用現在的話說,「王」是中央,魯是地方。地方既然接受分封,就要採取中央的曆法,古書有個專門的詞,叫「正朔」。比如二〇一九年,在台灣叫中華民國一〇八年,這就是正朔,只能在台灣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絕不接受的。同理,中央研究院的人來大陸開會,「中央研究院」一定會縮水為三個字「中研院」,作用和正朔差不多,就是絕不承認有兩個中央。

《公羊傳》解釋道:「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這個「大」,是動詞,可以理解為表彰、彰顯。一統呢,就有點水分。第一,周王室的正朔僅僅通行於分封國,其他的泱泱大國如楚國,彈丸之地如邾國,必然不會買帳。第二,周王室對分封國的事物無權幹預。到了春秋時期,王室自身難保,還要仰仗分封國保駕,「尊王攘夷」的口號就是這樣出籠的。

前面也講到,劉邦討厭儒生,漢國建立之初,窮得很,國家的意識形態是黃老之學,這是託名黃帝、老子的一種學說,主張無為而治,相當於中共總書記胡錦濤說的「不折騰」。到了漢武帝,國家有錢,他要折騰了。《公羊傳》還有一個思想,是鼓勵復仇。匈奴圍困過劉邦,羞辱過呂皇后,這還得了?復仇!復仇!這和革命黨鼓吹的「革命哉,革命哉」多像!因此,儒生公羊派就受到漢武帝的青睞,當的當官,講的講課,好不威風!穀梁派、左氏派的儒生只能流口水了。這和現在申報課題、套取科研經費不是一回事嗎?古史大師顧頡剛先生寫了一本極其通俗的《漢代的方士和儒生》,方士是裝神弄鬼的,儒生是啃經書的,目標一致,都是不願當低端人口,要吃輕鬆飯,別以為古人都是書呆子。因此,我們現代人為什麼要接受古代學術騙子「大一統」的騙術?如果真有漢族,這是你們的民族遺產,不妨信一信,四夷與儒學無關,沒有義務接受你們的教義。

革命黨對於中國丟失高麗這塊殖民地,痛心疾首,認為「高麗自明以來,已具藩服之形式於中國」應當永遠臣服於中國才好。高麗是四夷的一支,革命黨已及之後掌權的革命黨一直覬覦四夷的土地,宗族論、邊政學……都是這樣應運而生的。

沒過幾年,孫中山拋棄五族共和論,對五族共和論深惡痛絕。他在一九一九年還有這樣的論述:「更有無知妄作者,於革命成功之初,創為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之說,而官僚從而附和之,且以滿清之一品官員之五色旗,為我中華民國之國旗,以為五色者,代表漢、滿、蒙、回、藏也。而革命黨人亦多不察。」

可見孫中山反對五族共和論是發自內心深處。北洋政府時期的國旗為「五色旗」。紅黃藍白黑五色,象徵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稍後,國民黨時期的國旗,即「青天白日滿地紅」,以紅白藍三種色彩象徵自由、平等、博愛,象徵三民主義,也是對五族共和的否定。孫中山骨子裡就是要用漢族強制同化其他所有民族,他毫不掩飾地說:「今日我們講民族主義,不能籠統講五族,應該講漢族底民族主義……拿漢族來做個中心,使之(滿、蒙、回、藏等)同化於我。」

韓國學者引用孫中山上面這段話之後指出,五族共和極有可能是面對周邊民族的獨立主張實施的一種懷柔和撫慰策略。事實上,孫中山在勸說蒙古方面取消獨立要求時,集中宣傳了五族共和的主張,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孫中山的五族共和主張被以漢族為中心的民族融合政策所代替,例如:一九二〇年十一月的演講「滿清雖然滅亡了,但是為了抵抗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民族主義仍需要繼續」,「現在停止五族共和,促進民族的融合,只有建立一個中華民族才能成就民族主義」。

《民報》創立之初,第壹號自己標注日本明治三十八年(1905)十一月二十六日初版發行,十二月八日再版發行,有以下中外偉人的像:

世界第一之民族主義偉人黃帝(《民報》自注:中國民族開國之始祖)

世界第一之民權主義大家盧梭

世界第一之共和國建設者華盛頓

世界第一之平等博愛主義大家墨翟

這說明革命黨對民主思想家如盧梭,民主實踐者如華盛頓,以及中國本土的博愛思想家並不陌生,而他們供奉的祖先則是一個殺人如麻的征服者,他們偽造的四萬萬皇漢民族則是為了結集人數優勢,以吞併同化其他民族,爾後他們建立的共和國最終走向一個領袖、一個主義的法西斯。黃帝是革命黨用來打人的手段,皇漢民族也是。革命黨並沒有得魚忘筌,一旦掌握權力,就要變本加厲地推行法東斯政策。

你不可能是漢族:百年民族魔咒大破解

  • 吳銳 著
  • 八旗文化.2020年5月13日 出版
  • ISBN 9789865524128

[博客來] 經由此連結至博客來購買書籍,沃草將獲得2%回饋金,幫助沃草引介更多好書,撰寫更多深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