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草烙哲學第一次仇女就上手

發佈時間 2022/5/17 16:50:35
最後更新 2022/5/17 16:50:35
圖/<a href="https://www.facebook.com/citizenedu/?fref=ts">沃草烙哲學</a>

圖/沃草烙哲學

前陣子有個陳姓男大生,單戀並死纏爛打學妹,最後將學妹砍傷。川普托邦(Trumptopia)有總統副總統有台獨大老認為穿裙子不能領導國家。有以「剪綵」、「不存在」聞名的政治人物暗示單身女性不可能理解「家庭價值」。鄰國之前有個「女德班」。這些大概是「仇女」的典型案例。但這些典型案例還不夠我們完整理解「仇女」這個概念。

所以什麼是「仇女」?有些人翻譯為「厭女」,這不是最精準的翻譯。從其字根來看,仇女就是「仇恨女性」。以此看來,或許「字典式」的定義是:

針對任何以及所有女性,或者女性整體的一種仇恨、敵視情緒。這種情緒通常(但不必然)出自男性,並且背後的原因僅僅只是因為對方是女性。

然而,這定義有些明顯問題。

一來,大概沒有(多少)人真的符合這樣的定義:「仇女」的人多半不會仇恨「所有」女性,他們仍然會愛母親、姐妹、女友、女兒、秘書、女學生。二來,「仇女」的男性似乎仍然會想要親近女性、把女性當成性慾對象。把「仇女」看做純粹只是厭惡、敵視等情緒,似乎與這種慾望衝突。

當然,有可能「仇女」只是個空洞甚至矛盾的概念,只是極端女性主義者、「女權自助餐VIP」發明來壓迫男性的用語,為女性(或者更直白地,為了自己)騙取特權。但我不這麼認為,因此,接下來我將介紹另一種對「仇女」的理解。

父權與社會規範

康乃爾大學哲學家凱特曼尼(Kate Manne)認為,仇女的敵視與仇恨其實不針對全部女性,而是只針對特定(類型)的女性。她從一個類比說起:

想像一個人在餐廳用餐。他期待上等的服務:服務生注意到他點餐的需求,並隨時保持良好的專業態度、帶著一抹微笑。他期待得到關注,要感覺自己很特別,此外當然要得到想要的餐點。但這次他很失望:負責他的服務生沒有招呼他。或許是出於忙碌或懶散,或許可能更糟:她不但沒打算要服務,而且不知為何還希望顧客反過來招呼自己。無論如何,服務生的表現完全不符合他所習慣的。不難想像他會感到困惑,然後生氣。不難想像他開始敲桌子。不難想像他的憤怒爆發。曼尼認為「仇女」蠻像這個樣子的。

我們的社會有許多「社會規範」,其中一部分是「怎樣當個女人」:女性要關愛男性、留意男性的需求、溫順並從屬於男性。簡單地說,就是「女生要有女生的樣子」,符合的就是好女人;違反的則是壞女人。

曼尼認為,這類性別規範與期待(gender norms and expectations),特別是針對女性定下的社會規範,是「仇女」的基礎。

制裁「壞女人」

依照父權的標準,這個世界上有許多「壞女人」:

  1. 不理會追求者的是「壞女人」。
  2. 不願意上床的也是「壞女人」。
  3. 跟別人或太多人上(過)床的也是「壞女人」。
  4. 不溫順從屬的是「壞女人」。
  5. 搶男人飯碗的是「壞女人」。
  6. 做那些「傳統上只有男人可以做的事情」的是「壞女人」。
  7. 太出風頭讓男人沒面子的是「壞女人」。
  8. 跟男人頂嘴的——特別是那些該死的女性主義者,她們不但不溫順從屬,還帶壞其他的女人——是「壞透了的女人」。
  9. 男性開性別玩笑時,不跟著笑、甚至抱怨的是「壞女人」。
  10. 反正女人就是欠男人各種東西,不乖乖拿出來就是「壞女人」。

根據曼尼,所謂的仇女就是:

依照父權的標準,糾察、制裁違反性別規範與期待、動搖父權的「壞女人」,以便維護男性為尊、女性從屬的社會秩序。

制裁「壞女人」的方式很多。這當中當然包括比較「溫和的提醒」,像是說教、揶揄、嘲笑;到比較「直接的手段」,像是羞辱、醜化、譴責、公審,甚至訴諸暴力、脅迫、性騷擾、性侵害。這些制裁一方面是要打壓那些不「安分守己」的女性,另一方面則是教訓其他女性,要他們不要「學壞」,以至於動搖了父權社會、威脅男性的地位與利益。

仇女當然不必然透過制裁。仇女也可以體現在獎勵「好女人」的制度與行為上。仇女者不厭惡溫順聽話、打扮得體的「好女人」,反倒是愛他們愛得要死。

由於區分了「好女人」與「壞女人」,「仇女」自然不是無差別地仇恨所有女性。仇女只是要好好對付那些特定、少數的「壞女人」。此外,仇女也不見得真的帶有「仇恨」。

制裁「壞女人」的人,有可能主觀上完全認為自己是出自善意,要「提醒」女性要「乖」,以便「追求屬於女性的卓越」——賢德。仇女也可能只是基於害怕社會秩序改變的平庸保守心態。這種對改變的恐懼,往往被美化為「維護傳統價值」。而在「傳統」的大旗下,保守人士即便不是刻意打壓女性,所作所為實際上就是在糾察、制裁「壞女人」。

曼尼指出,要看清楚哪些行為、制度是出自於父權的仇女,其實很簡單。只要找一個條件相當的男性,看看他在做相同的事情時,會不會受到相同的制裁就好。如果一個人,只因為她是女性,就要受到更嚴格標準的檢視、面臨更嚴格的制裁,那麼我們就知道她受制於「仇女」。

「仇女」有什麼不好?

當然,總是會有人問到進一步的問題:若摒除暴力不談,仇女——或者說,要求「女生有女生的樣子」——有什麼不對?男女不是本來就不一樣嗎?就像「男生該有男生的樣子」一樣嘛。

舉例來說,搞不好女性本來就是數學、邏輯比較不好。甚至有知名的男性哲學教授開這種玩笑我們難道不該接受這種可靠的權威嗎?此外,幾乎各大宗教以及中國優良的儒家傳統,多少都主張男女有別,要藉此社會分工,甚至宣告女性要順從男性、地位低於男性。

對此,我們該採取的是意識形態批判:我們要追問這些所謂的「男女不同」,就算目前為真,為什麼為真。有可能我們對性別差異的認知是錯的。但是更有可能,不同性別之所以有差別,正是因為我們先相信了男女有別,給予了差別待遇,自然導致表現上有所不同。

舉例來說,在英文世界許多(老一輩的)人確實相信女性邏輯比較差。然而,如果看看那些人怎樣對待打算學習邏輯的女性,在教學上給予的差別待遇,就不難理解這種「預言」怎樣「自我實現」。7先剝奪女性學習的機會,再指控女性能力不好,還覺得自己客觀中立理性,這種行為老實說不太適合用文雅的字眼來評價。

我們該進一步追問說:社會當中有多少的「男女有別」,其實只是維護、強化父權社會下的性別規範,其實只是仇女的體現?護家盟講的每一句話大概都是。

依照性別規定穿著,包括學校制服大概也是。黨國扶植的藝人、御用學者,對女性穿著打扮、外貌言行、「婦德」的指指點點大概都是。特別針對女性的「譴責被害人」,以及假掰的「要保護自己」更是。

父權、仇女幾乎是無所不在。但男性也不是「必然」仇女。只要捨棄父權社會毫無根據的性別刻板印象、拒絕父權預言自我實現、停止雙重標準的性別規範與期待,男性自然不會因為性別去制裁任何人,自然不會仇女。

本文原於 2017 年 12 月 25 日刊載在鳴人堂,作者為賴天恆。

註解

  1. 根據Urban Dictionary,川普托邦是一個「反智、仇女、種族歧視的政府體制。」其特點包括反對真理、極其不道德、自相矛對等等。有些人稱川普托邦為「美利堅合縱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其總統、副總統都以仇女聞名。那兩個人的差別在於,前者會毫不掩飾地表現出仇女,最有名的言論包括「你成名後可以想對女性怎樣就怎樣,包括把玩她們的私處」;而後者則是會稍微修飾一下自己的言語,但在施政上制定出各種剝奪女性自由、福祉甚至性命的政策。
  1. 根據Wiktionary,misogyny是 μισέω (miséō, “I hate”) + γυνή (gunḗ, “woman”)。不過我也不是很在意這個字眼怎麼翻,要翻成「米沙傑尼」也是可以啦。
  1. Manne, K. (2017). Down Girl: The Logic of Misogy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 32.
  1. Ibid. p. 50.
  1. 曼尼指出「當男人享有或長期享有特權時,他們不只會認知到所作所為不會受到法律制裁,更會覺得在道德上他們有資格獲取他們所想要的」(p. 217)。
  1. 連結下方的留言也很值得看。那邊出現不少的「同男心」(himpathy):對仇女的各種辯護,卻對受害者毫無同理心。其中當然包括毫無根據就宣稱女性能力不足,或者對女性受害人的各種質疑。不過確實,以聖人的標準檢視女性受害者是仇女一貫的伎倆。
  1. 女性在哲學界所面臨的問題,可參考我翻譯的《改變哲學界的意識形態與文化:不(單)靠理性》。自我實現預言則可參考我寫的《「自以為客觀」的壓迫:住山上的原住民、溫順的女人、中華民族》與《洪蘭,性別意識形態的受害者兼幫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