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回領土要如何收回港人的心前立法會議員告訴你中國如何統戰香港

發佈時間 2019/11/20 10:44:38
最後更新 2019/11/20 11:44:51

作者百噸。臺大歷史所碩士,平日愛好閱讀與寫作書評,喜歡將現實關懷揉入書評之中,促進知識與現實的互動與反思,並開設分享書訊的粉絲專頁「黎胖」和發表文章的個人medium「不是在買書,就是在去買書的路上」。

「中共如何統戰我們?」這個問題不只壟罩著臺灣,在原是英國殖民地的香港,人們也提出了同樣的疑問。恰好,前香港立法會議員、環境智庫思匯政策研究所共同創辦人陸恭蕙的著作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理解「統戰」的窗。她在 2011 年出版的《地下陣線:中共在香港的歴史》中,便以「統戰」為主軸,爬梳從 1920 年代中共創黨以來直到 1997 香港回歸以後的中港關係史。呈現出中國如何運用巧妙運用統戰,不顧香港市民利益,為自身和被統戰的菁英集團博取最大利益,成功地控制香港。

香港反送中震撼世界。香港人面臨的局勢日益惡劣,令一海之隔的多數臺灣人驚恐不已,不少人如今才恍然大悟美好的「一國兩制」,不過是中國藉著統戰與宣傳機器所編織的美麗謊言。我們被中國的統戰與宣傳機器製造的假象矇騙多深?成為許多人追問的問題。

經過 2018 年地方選舉後,人們發現統戰對臺灣已經無孔不入,卻也有政治人物對此不以為然。但是統戰到底是什麼?中共到底如何進行統戰?而臺灣又被中國統戰部門滲透得有多嚴重?香港的經歷,可以成為我們的借鑒。作為一國兩制的示範區,中共在香港的謀略,也是意圖用在臺灣身上的謀略。我們如何能更好地守護臺灣?不妨,就先從了解什麼是統戰、中共如何對香港進行統戰開始吧!

《地下陣線》書影與作者,前香港立法會議員陸恭蕙。右圖來源:<a href="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Christine_Loh_CWMC_2006.jpg">Wrightbus@Wikimedia Commons</a> CC BY-SA 2.5

《地下陣線》書影與作者,前香港立法會議員陸恭蕙。右圖來源:Wrightbus@Wikimedia Commons CC BY-SA 2.5

「統戰」被汙名化?到底什麼是統戰

曾有臺灣政治人物稱統戰在台灣是汙名化名詞,但在對岸很正常,這是雙方文化隔閡。然而,為什麼統戰在中國很正常?一般人對「統戰」的敵意與反感,真的只是被汙名化嗎?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或許該先回答「什麼是統戰?」

「統戰」,也就是「統一戰線」( united front )這個概念源自俄國十月革命,而後成為共產國際的指導原則,更在傳入中國後為中共充分活用,逐步發展,是中共建黨立國的重要成功法寶。中共在 1930 年代開始建立統戰部門,最後成為今日專職統戰工作的「統戰部」,對國內外進行各類統戰工作。

統戰的核心概念是:為了對抗共同的敵人,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特別是有影響力的人。在此概念下,又可細分為拉攏與宣傳兩個部分:宣傳,是讓人們理解共產黨政策路線與事務處置的底細;拉攏,則是盡可能讓更多人加入己方、支持政策,或是透過分化,使部份對手保持中立,以最小化敵人,各個擊破。

進行統戰時,中共會從政治角度分類社會上的人們,並依此制定統戰策略。統戰拉攏的對象,是具有影響力的利益集團代表,也就是具影響力的社會人士,因為這些人可以透過自身言語和行動影響大眾,拆卸人們對中國的心防,進而成為中國的代言人或統戰工具。

知識份子和藝術家的作品有影響民眾的能力,向來都是統戰的目標對象。除此之外,政治人物、社會菁英、富豪、商人、地主、明星、中產階級、學生、工人、民主派、反共人士甚至藏獨、疆獨、台獨、港獨等,都可以是統戰的對象。中共會針對他們的利益與活動,制定、執行統戰策略。例如商人的政治傾向往往與其生意掛勾,中共便藉由對這些人讓利,來爭取他們對中國的友好。

個人關係是統戰工作的關鍵,統戰工作要與大批共產黨外人士建立個人關係,而為了搞好關係、鞏固友誼,中共常派出最優秀的人才與最有價值的統戰對象接觸。統戰工作者在生日或紀念日向統戰對象送上禮物與祝福,邀請他們與中國重要人物會面。藉著傳遞中國當局的重視與關懷,令統戰對象感覺到自己的重要性,甚至自我膨脹,產生自己接近權力核心,有影響中國領導人的能力的錯覺。

統戰的對象不受立場光譜的限制,只要對達成目標有益,即便立場相異甚大,中共也會爭取、拉攏。例如中共意識形態雖是無神論,但對於有社會影響力地重要宗教人士,也積極統戰拉攏。除了直接拉攏,中共也會建立各種社會團體,藉由團體的壓力、輿論或參與來協助統戰攻勢。

在中國,被統戰的對象會根據影響力大小和忠誠度,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政協)」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人大)」或省市等地方級人大安排政治位置,培養他們成為黨的支持者,也用作妝點門面,加強中共政權受到社會各界肯認的形象。

若統戰對象不受拉攏,統戰的目標便轉為確保他們退出敵對陣營、保持中立,以利於擊敗、瓦解反對派。最後,中共會集中火力在日漸孤立的反對派上,試著將反對派邊緣化甚至驅逐出去。

簡而言之,「統戰」就是「製造關係」。這種關係包含人對人、人對團體、人對社會、團體對人、團體對團體、團體對社會的關係,它可正面也可負面。面對要達成的目標,針對不同的立場、階級與對象,中國透過拉攏、聯盟、同情、分化、中立、瓦解、孤立等種種方式達成目的,使自己與盟友的力量最大化,敵人的力量最小化,最後消滅敵人、達到目標。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中共在中國對日抗戰後發展出的統戰組織。圖為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召開,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直至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人大成立後,政協失去了實際權力,僅有建議權,成為中共拉攏社會要人,營造統合象徵的「中國人民愛國統一戰線」組織。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中共在中國對日抗戰後發展出的統戰組織。圖為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召開,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直至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人大成立後,政協失去了實際權力,僅有建議權,成為中共拉攏社會要人,營造統合象徵的「中國人民愛國統一戰線」組織。

不只找人唱好,更要自己唱好:作為統戰協力的宣傳工作

要讓統戰發揮功效,就必須將統戰與「宣傳(政治化妝)」密切連結。自建黨起,中共即深知宣傳的重要性,也善於宣傳。他們深明透過正確使用政治辭彙,足以左右輿論。因此,宣傳成為中國維護合法性及權力的「命脈」。

宣傳工作以對象劃分為「內部(國內)」與「外部(外國人、華僑與世界各國)」,範疇上分為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宣傳部及兄弟單位「對外宣傳辦公室」均由中共黨政高官直接領導。

中國善用各種通訊方式宣傳。1937 年中共就成立新華社、1948 年創立人民日報、1958 年創立中央電視台作為黨的喉舌和正式機構,這些媒體由黨監管內容,政府監督運作,並透過黨機器控管機構官員,記者編輯均忠於黨。

在六四之後,中共宣傳單位已不再鼓吹革命,而是以宣傳「在黨的領導下,中國強大、人民富裕,因此黨的領導是不可或缺的」此一概念為主,配合強調外敵的「愛國主義」來進行宣傳與教育,使其根深蒂固於中國人的思想。鞏固、維護政權合法性。

因此,宣傳工作不僅是「宣傳」,更要掌握話語權,影響公眾用語與觀點,確保黨政機關部門及其附隨組織在各種問題的闡釋上,與黨的口徑、路線一致,甚至是確保人們議論時的詞彙與定義,都符合中宣部發布的各種正確用語與定義,讓人民與黨一致。

整體而言,中共的宣傳技巧可以分為以下六點:

  1. 重複說明:精心挑選出一個口號,經過多人重複,即可形成定見。
  2. 故意含糊其辭:空泛籠統的概念容易達成共識,因為魔鬼藏在細節,而可行性或公眾認受性在最終的細節,而細節問題可容後擬定。
  3. 人身攻擊與標籤:向對手進行人身攻擊,而不是針對其方針政策,目的是突出對方的弱點或缺點,以此削弱公眾信任並形成偏見。
  4. 轉移實質問題。
  5. 醜化反對派:醜化反對派,目的在使其得不到公眾支持。
  6. 斥為「少數人」的論點:宣稱有些人或只有少數人有不同意見或製造障礙,藉此抹煞可能有大量人持反對意見的事實。

中共善用宣傳技巧,以從根本上影響人們的語言、思想和情感,成功後就不必以禁止、拘捕等直接手段控管言論。「重複」因而成為中共宣傳的重要技巧,因為重複的力量是無法抵抗的。即使人們意識到是政治宣傳,這些影響仍然深入人心,難以抹除。

簡而言之,統戰就是製造關係,宣傳就是影響輿論,對中共而言,這是弱化、瓦解並擊敗敵人,以達成黨的目標的工具。這過程中,他們可以靈活、有彈性地廣泛接觸社會各階層,並善用各種宣傳技巧影響人們的思想,使人們有意或無意都成為其統戰與宣傳工具,藉此讓黨更容易達成其目的。

中國善用各種通訊方式宣傳。 1948 年創立的人民日報是黨的重要喉舌,由黨監管內容,政府監督運作,並透過黨機器控管機構官員,記者編輯均忠於黨。圖為今年 11 月 7 日與 11 月 10 日的《人民日報》頭版,皆是習近平與中共高官活動與中央政策的宣傳。

中國善用各種通訊方式宣傳。 1948 年創立的人民日報是黨的重要喉舌,由黨監管內容,政府監督運作,並透過黨機器控管機構官員,記者編輯均忠於黨。圖為今年 11 月 7 日與 11 月 10 日的《人民日報》頭版,皆是習近平與中共高官活動與中央政策的宣傳。

「長期打算、充分利用」,早期中國的香港政策與統戰

中共的統戰工作始終為中共的政策服務。在地位特殊的香港,中共的統戰不只為中共整體的政策服務,也特別為中共的香港政策服務。

最初,中共在香港活動的目標乃是與國民黨鬥爭,取得政權。早在 1920 年代,中共便曾在香港發展組織。國共分裂後,中共受到港英政府與國府的聯合掃蕩取締,在港組織幾乎消滅。直到二次大戰爆發,中共與英國才又有互動。此時,周恩來成功統戰英國大使,中共遂得以在香港設置新華社分社,重新展開活動。從此新華社香港分社成為中共在港統戰活動的主要執行者。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國共內戰期間,中共為打倒國民黨,在香港廣泛發展統一戰線。他們深入各界發展組織與黨員,透過出版報紙、藝術創作等方式對香港和海內外進行宣傳,並發展情報組織,更在此統戰了大量反國民黨的第三勢力人士、知識份子與藝術家,作為反國民黨、建立新國家統一戰線的樣板。

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隨著中共擊敗國民黨軍隊,統戰的目標也隨之改變。當時,中共需要香港作為對外聯絡窗口、以收集情報、進行走私與外國貿易轉運、取得建設資金,因此決定不收回香港,維持港英政府統治,並強力約束香港左派活動。不過,中國過去發展的統戰團體、情報網絡、宣傳機器與學校仍然健在且持續運作、成長,更成功滲透到臺灣特務與港府之中。

1966 年,中國爆發文化大革命,澳門左派在文革鼓舞下發起群眾運動,成功地讓葡萄牙殖民政府屈服。澳門左派的成功使新華社共黨幹部、香港左派也走向激進化, 1967 年在香港發起了「六七暴動」。

六七暴動期間,港共發動罷工、罷市和罷課,屢有流血衝突,甚至放置炸彈,發生將人活活燒死的慘劇。港共激烈的行徑、使香港人心惶惶。多數港人因此對中國與共產黨失去好感,不再認同,香港左派因而遭到社會孤立。港英政府藉此徹底掃盪中國在香港的統戰網路、情報組織,打垮香港左派團體,並對社會弊病發動前所未有的全面性改革,強化了香港人對港英政府的信賴與合法性。

1967年,香港左派在文化大革命與澳門一.二三事件的鼓舞下,發起了政治工潮,而後手段日發激進,最終有奪槍殺警、火燒電台節目主持人與遍佈炸彈的激烈手段出現,炸彈甚至炸死玩耍的幼童,令香港社會惶惶不安且極為憤怒,事後被公認為暴動事件。圖為當年八月香港電車工人罷工。來源:<a href="https://zh.wikipedia.org/wiki/File:1967-08_1967%E5%B9%B4_%E9%A6%99%E6%B8%AF%E7%94%B5%E8%BD%A6%E5%B7%A5%E4%BA%BA%E7%BD%A2%E5%B7%A5.jpg">維基共享資源(PD)</a>

1967年,香港左派在文化大革命與澳門一.二三事件的鼓舞下,發起了政治工潮,而後手段日發激進,最終有奪槍殺警、火燒電台節目主持人與遍佈炸彈的激烈手段出現,炸彈甚至炸死玩耍的幼童,令香港社會惶惶不安且極為憤怒,事後被公認為暴動事件。圖為當年八月香港電車工人罷工。來源:維基共享資源(PD)

走出六七,結交朋友:許家屯為收回香港進行的統戰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中國展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收回香港」成為目標之一。但中國仍然需要香港的資金與技術,這並非是將香港轉變為共產制度能達成的。1982 年,中國確認「一國兩制」與「維持香港資本主義現況不變」為收回香港的指導原則。英國雖然不想離開香港,但最終交涉失利,不得不在 1982 年開啟談判。中英談判同時,中共決定重整對港統戰工作,發展「愛國愛港」的統一戰線,希望製造香港各界期望回歸中國的表象。

許家屯為此時期的重要人物。他 1983 年上任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同時兼任中共港澳工作委員會書記)之後,改變過往香港地下黨作風,重整、擴大新華社編制與左派團體,對香港各界展開統戰,改善了中國的形象。許家屯特別注重政界、商界、專業界等上層團體,積極培養愛國要人。他與各界建立起良好關係,爭取許多人支持中國,更安排要人前往北京「面聖」,為港人在政協、統戰機構安插職務。透過這些方式,他成功地統戰了大量香港菁英。

1984 年底的《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儀式,成了中方統戰工作第一次驗收的展示會。簽署聲明時,中國安排已被統戰、被培養的港人與仍在爭取的統戰對象參與盛會。緊接而來的《基本法》起草工作,更是把已被統戰的港人設為主要的「港人代表」。在起草、諮詢《基本法》的兩個委員會中,中國以類似日後功能界別的方式,欽定相關人士成為委員。此外,中方也巧妙地安排民主派人士參與,以建立統一戰線所需的多元包容形象。

在談判中處於劣勢的英國,不甘屈於中國的操弄,在執政最後幾年逐步推動香港民主改革。但中國不希望香港有變化,特別是中國敵視的民主改革,這被視為英方分化中國對港人「愛國愛港」統一戰線的企圖。因此中國發動統戰網路,讓富豪、專業人士乃至左派工會對英國的民主改革和民主派展開全面攻擊。不過中英雙方最終妥協,港英政府的民主改革只走了半套。

當時,香港人民對於未來感到焦慮與徬徨,希望普選的聲音並不小。不過,就如其他在中英談判中的港人意見一樣,廣大香港人的聲音往往被忽視。儘管中國不重視港人聲音,但中國需要港人支持主權移交後的制度安排,他們讓知名小說家查良鏞(金庸)提出北京同意的方案。藉著港人提出的形式,令方案披上港人提出、認可的形象,實際上則是讓北京掌握了香港未來的主導權。

在許家屯的主持之下,對港統戰部門不只扭轉了六七暴動以來共產黨在香港的惡劣形象,更成功拉攏了大量的政、商、學各界要人與群眾支持中國的回歸方案。這場為了收回香港而對香港社會進行的統戰,至此可說是十分成功。

許家屯 1983 年被派駐香港,是 1990 年以前中共主管香港事務的幹部, 2016 年在美國逝世,享嵩壽 100 歲。圖為香港電台「視點31」節目 2014 年專訪許家屯。

許家屯 1983 年被派駐香港,是 1990 年以前中共主管香港事務的幹部, 2016 年在美國逝世,享嵩壽 100 歲。圖為香港電台「視點31」節目 2014 年專訪許家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