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不能只有一種聲音!」身處「花蓮國」的他們,挺身罷免傅崐萁!
【沃草】記者何宇軒報導
自從中國國民黨及民眾黨掌握國會多數以來,不但強硬通過之後被大法官宣告違憲的「國會擴權法案」,去年底還硬闖《選罷法》、《憲法訴訟法》、《財政收支劃分法》等法律修惡,更報復式大幅亂砍中央政府預算,引發「全台大罷免」行動。在本(2)月 3 日,有 19 個各地罷免藍營立委的團體宣布第一階段提案達標,並共同赴中央選舉委員會提交連署書。
在本次提交連署書的選區中,其中受矚目的,包括中國國民黨黨團總召,有「花蓮王」之稱的傅崐萁所在的花蓮選區。由於花蓮選區政治光譜長期偏向泛藍陣營,而出身親民黨(現為國民黨籍)的傅崐萁,與其妻子、現任花蓮縣長徐榛蔚,即便在沒有國民黨黨籍時,也有凌駕當地其他國民黨「正藍軍」人選的政治實力,可見罷免難度極高。
但即便是在這樣嚴峻的選區結構下,為何公民團體仍要推動罷免?這與被外界長期稱作「花蓮國」、具有獨特政治氛圍的花蓮,又有怎樣的關係?「花蓮國」又是怎樣形成的?
![](https://bunko.watchout.tw/content/images/2025/02/20250206----_2.jpg)
罷免傅崐萁發起人:傅氏夫婦長期執政花蓮卻沒什麼進步,該改變了
對於推動罷免傅崐萁的原因,公民團體「微光花蓮拔傅行動」成員、罷免發起人「W先生」表示,花蓮長期在傅崐萁與徐榛蔚執政之下,其實花蓮人是很壓抑的;如果認為他們做不好,都不能發聲,因為假如一發聲,店家可能會被相關局處「查水表」,或是民眾可能會被摸頭、被要求不要再說。對方可能會透過地方基層的鄰里長、或是村長、行政部門主管來警告。
W先生分享了他自己被關切的案例。他在 2020 年時,曾經擔任過當時要競選立委的蕭美琴(現為副總統)的競選志工,他就趁早上上班前去站街、下班後幫忙打電話催票,也會在臉書上分享這些事。而因為當時他的工作是接政府標案,結果過了沒兩天,就接到縣府中經手他標案的單位主管打電話來,要求他不准再寫,甚至於要他把關於輔選蕭美琴,或列舉她政績的文章都下架。
W先生說,當時他沒有低頭,而是很明白告訴對方,在他上班之前都是他自己的事情、他也是一個基本公民。W先生強調,花蓮長期就是處於這樣的氛圍之下。他從小在這裡長大,在傅家執政這 23 年來(編按:傅崐萁夫婦長期輪流擔任花蓮地區的縣長、立委等職務,即便有時名義是不分區立委,仍以花蓮地方的經營為主),花蓮不但沒什麼改變,相反地,經過近幾年的幾次大地震,可以看到那些倒掉的房子、拆掉的尾樓,最後都變成閒置空地、停車場;更不用說花蓮市的溝仔尾,直接被蓋起來,變成一條花好幾億的日出香榭大道,但這條路也不安全。
W先生說,傅崐萁這幾年一直把交通議題當作提款機,打出很多關於交通的政治口號,像是「我要蘇花高」、「給花蓮人一條安全回家的路」等等;他確實講出了花蓮人的心聲,但卻沒有做出實質的改善。「我其實看了很心痛啦」,W先生說,傅崐萁很多時候都是在拍照作秀、喊喊口號;地方政府自己都不努力了,還要中央來幫忙。例如以 0403 大地震來說,中央第一時間就支援花蓮,包含旅宿業者、觀光業的補助,或是危樓的拆除其實都做了,但卻看不到傅崐萁有協助花蓮做更多;相反地,他還在 4 月底,率團到中國見中共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傅崐萁也喊了要幫災民蓋組合屋,重點是也沒地方蓋,而且組合屋到了一定年限,還是得拆除,無法實質幫助到花蓮的受災戶。
![](https://bunko.watchout.tw/content/images/2025/02/20250206----_1-01.jpg)
在花蓮經營餐廳、並開放餐廳作為罷免連署書繳交據點的魏先生表示,他會協助這次的罷免,就是覺得傅家輪流當立委跟縣長,實在做太久了,但花蓮都沒有很明顯的成長。像他開餐廳就很明顯感受到,遊客一直在遞減,而縣政府一直都沒有新的觀光活動。像是鯉魚潭的「紅面鴨」(編按:模仿知名「黃色小鴨」的水上大型玩具鴨造型雕塑,但顏色為黑色。)已經很久了,再加上因為 0403 地震導致太魯閣受創,而花蓮除了太魯閣,就沒有其他能吸引遊客的地方,「這次地震讓這些缺點整個暴露出來」,遊客真的少了很多。反而是鄰近的台東,大型觀光活動都做得很好,市區的建設也跟花蓮不一樣,他很明顯覺得花蓮沒有什麼進步,「真的是受夠了,我覺得該改變了啦」。
然而罷免活動進行到現在,雖然已經通過第一階段提案並送件,但地方上也出現有連署民眾被關切、騷擾的事件。有民眾在社群網站發文表示,有自稱戶政事務所的人員來訪並出示證件後,拿出其填寫的連署書影本,詢問是否為本人填寫,引發外界討論被「查水表」的爭議。後來花蓮縣政府也坦承登門詢問一事,但僅回應是「實地查核造成觀感不佳」。經營花蓮選區的民進黨不分區立委沈伯洋在臉書強調,這些動作是違法的,檢警必須立刻調查涉及的刑法、選罷法和個資法的問題,銓敘部也應馬上查是否有行政不中立的問題。他也說,查戶籍根本就不是理由,因為「確認是否連署簽名」已經超越了戶籍法授權的範圍。而把個資攜出,不但有個資法的問題,更是直接違反選罷法98條的規定。
![](https://bunko.watchout.tw/content/images/2025/02/20250206----_5.jpg)
炒股、假離婚「更生人」傅崐萁爭議不斷
除了日前連署罷免傅崐萁的民眾被「查水表」,傅崐萁本身也有許多爭議。即便在過去炒股官司纏身的情況下,他依然在花蓮擁有一票死忠擁戴者。 2018 年,傅崐萁涉炒作合機股票案,全案定讞,他被判刑 8 個月,當時擔任的縣長一職也被解職,讓傅崐萁有「更生人」的稱號。
傅崐萁踏入政壇已 25 年,2000 年總統大選期間,他大力輔選脫離中國國民黨的宋楚瑜,選後宋楚瑜組親民黨,2002 年他獲親民黨提名當選花蓮立委,並擔任親民黨立法院黨團總召,但 2005 年參選縣長失利。
2008 年親民黨式微,在「國親合作」下,傅崐萁加入國民黨;但前總統馬英九執掌國民黨時,啟動黨務改革,打著端正選風口號,排除傅崐萁。未提名他參選 2009 年的花蓮縣長,傅仍違紀參選,而被開除黨籍。傅崑萁憑藉立委任內經營打下的基礎,他仍輕鬆當選花蓮縣長,並在 2014 年順利連任,2018 年更將縣長寶座「交棒」給他太太徐榛蔚至今,更加奠定「傅家王朝」。
2020 年時,國民黨討論是否讓傅崐萁恢復黨籍,引爆藍營內部反對;馬英九提拔的時任台北市議員徐巧芯、國民黨前秘書長金溥聰更召開記者會高調反對傅崐萁。徐巧芯表示,傅崐萁負面爭議多、有如「定時炸彈」,且就像是病毒一般,趁國民黨體弱時趁虛而入。
然而在 2021 年,朱立倫回鍋擔任中國國民黨主席後推動「同舟計畫」,放寬黨紀處分,讓曾經被開除黨籍、當時為無黨籍立委的傅崐萁可以重返國民黨,又再度引發國民黨內反彈。
此外,傅崐萁與徐榛蔚最常被提的就是「假離婚」事件;在 2009 年、傅崐萁擔任花蓮縣長時,兩人辦理離婚手續,傅崐萁又宣布任命「前妻」徐榛蔚為副縣長,最後兩人被依偽造文書罪嫌起訴、判刑,離婚也被認定無效。
2014 年九合一縣市長選舉期間,傅崐萁因擔心自己身上的官司在選前定讞,而讓徐榛蔚也登記同時參選,萬一自己失去資格,就能由徐榛蔚接收他的選票。由於夫妻共同登記參選,出現本應是競爭對手的不同組候選人,同台拜票的詭異畫面。
卸任縣長後,他參選 2020 年立委,擊敗尋求連任的現任副總統蕭美琴,變成花蓮縣長及花蓮立委都由傅崐萁夫婦擔任的政壇奇景,傅家王朝也因此更加穩固。徐榛蔚 2022 年順利連任縣長,傅崐萁也在 2024 年順利連任立委,並擔任國民黨團的總召主導國民黨立委至今。
![](https://bunko.watchout.tw/content/images/2025/02/20250206----_6-01.jpg)
「傅家王朝」怎麼建立的?緊抓民眾相對剝奪感,「聽話才有糖吃」
即便有這麼多爭議,傅崐萁為何可以擁有高支持度,夫婦聯手壟斷花蓮政治資源?W 先生表示,傅崐萁長期把持地方的政治結構,在花蓮縣府體制下,設立了北、中、南區的民眾服務中心,用行政資源在打組織戰、綁樁。 2018 年也發生過傅崐萁在縣長任內,被踢爆用公款去買媒體(當時報稱為「花蓮王養記者」),當時還造成很多媒體人丟掉工作。
地方創生工作者、同時也提供經營的咖啡廳作為連署據點的潘文欽表示,除了這些北中南區服務處,還有其他更多不同組織、協會裡也是他的人,「而薪水哪裡來?表面上他們就是縣政府的約僱人員」,這些人就會去把資源下放,說穿了就是「我給你錢、你不要吵」。
「傅崐萁其實滿看不起花蓮人的」,潘文欽直言,為什麼外界叫他(花蓮國)國王,因為他就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他的心態就是看得出民眾的「尿性」,知道他們要什麼;潘文欽分析,傅崐萁覺得花蓮民眾「就是鄉下人、要的東西是蠅頭小利」,所以覺得只要滿足這些人,就有票源。
對於傅崐萁經常對外宣稱他能為花蓮爭取資源的說法,長期關注環境議題、在花東地區駐點的非政府組織「地球公民基金會」議題專員梁聖岳表示,「傅崐萁在喊說要蓋的那條路,永遠蓋不出來」;就是蓋不出來,他才可以繼續喊、繼續勒索花蓮人。梁聖岳說,花蓮人常被認為有一種相對剝奪感,在他看來,傅崐萁就是利用這樣的相對剝奪感,把自己變成能帶領花蓮走出困境的角色。
對於這種相對剝奪感的來源,梁聖岳直言,一方面是傅崐萁經常「PUA花蓮人是二等公民」之外,從整個花東區域發展的歷史看來,除了原住民族之外,有部分其他外地移來的人口,是因為在西部原生地發展遇到挫折,而再次移民到東部,所以處在那種「我比別人差、比別人爛」的情緒裡。梁聖岳認為,當處在這樣的情緒中,就很難去討論:「到底要怎樣才是對花蓮好的發展模式」。
立委沈伯洋花蓮服務處主任林資斌也提到,傅崐萁長年透過各種手段,來排擠或收編其他泛藍的選票;而他收編的方式,主要是透過資訊落差造成的影響,例如他會利用花蓮經濟相對其他縣市比較弱勢、資源匱乏產生的心理,而因為資源匱乏,所以聽話的人才有糖吃。
林資斌指出,在花蓮,只要有人批評傅崐萁,他就會透過媒體或其他局處長、發言人,把對方貼上「外地人」的標籤,強調「外地人不懂花蓮人」,讓爭議或事件難以發酵;傅崐萁夫婦再以花蓮「救苦救難」的代言人自居,去對抗「對花蓮很苛刻的中央政府」。也因此,在蕭美琴擔任立委時,就會有「好事花蓮王、壞事中央扛」的說法。
![](https://bunko.watchout.tw/content/images/2025/02/20250206----_3.jpg)
人口外移、產業單一 各行各業都仰賴政府資源煉成了「花蓮國」
被稱為「花蓮王」、「花蓮后」的傅崐萁、徐榛蔚夫婦,其相對應的就是被稱為「花蓮國」的花蓮地區;而花蓮國的稱呼,更隱含了花蓮自成一格、「有自己的玩法」的獨特政治氛圍。對於「花蓮國」形成的原因,林資斌認為,有地理上、產業環境等多項因素。
在地理上,林資斌解釋,雖然花蓮的戶籍人口數,甚至不如直轄市六都的一個區,但地理面積卻等於西部的近 4 個縣市,再加上花蓮的聯外交通受到很多限制,在以往資訊不發達、不對稱的狀況下,容易讓執政者掌握資訊的落差。由於大量的青壯年人口外移,留下年長與年幼的人口,這種世代隔閡造成的資訊落差,也有很多操作空間。
在產業方面,林資斌說,由於花蓮的產業比較單一,擔任軍公教與觀光業,就是主要的收入來源。在經濟活動單一的情況下,收入就主要圍繞在公部門的標案、福利發放或擔任公部門職員,也因此民眾會自我言論審查或噤聲、敢怒不敢言。
林資斌也提到人際網絡稠密帶來的影響。因為花蓮約有 3 分之 2 的主要人口集中在花蓮北部,加上前面提到的產業結構單一問題,有些人的家族成員,或多或少會跟公部門打交道,像是營業許可、消防檢查等,從一般商家到財團產業,也都跟縣府脫不了關係。如果有人站出來發聲、提出不利縣府的言論,就會有人情上的壓力。這讓花蓮要討論公共議題的機會,趨近於零,也讓地方政府能主導言論的方向。因此,在這些地理、政治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才會有「花蓮國」的現象產生。
縣府一手杯葛中央政策 一手將中央資源當自身固樁籌碼
「花蓮國」造成的具體負面現象之一,就是政策會與中央不同調。潘文欽指出,他觀察到花蓮地方政府會對中央政策有一種「抵抗性」。他舉例,先前颱風造成農業災損,當時農業部已經下令,只要把農損的照片上傳到群組,就可以申報災損、鄉鎮公所的人不用到現場去勘查;結果鄉鎮公所的人卻仍執意要到現場去看;然而有的農民,卻因為聽說中央有這樣的政策,已經事先把傾倒的果樹移除了,結果鄉鎮公所的人到現場,又說沒看到災損,而引起爭議。這種地方不配合中央政策造成的落差,民眾也不知道到底是哪個環節出問題。
除了抵制中央政策,潘文欽也提到,花蓮地方政府會有把中央的資源拿來作為自身籌碼的現象。例如很多地方政府的建設,其實是來自於中央部會,像是原民會、客委會、內政部、文化部的計畫。但是在地方上,地方政府就不會去闡明這些計劃是來自中央,而彷彿用的是地方政府的資源;所以花蓮也有一句笑話,叫做「蕭美琴提款機」,也就是蕭美琴當立委時,爭取非常多的資源,但是傅崐萁等人去剪綵時,就對蕭美琴爭取一事隻字不提、轉成自己的政治籌碼。
關於地方政府的資源運用,潘文欽也提到「花東基金」的問題。他在推動地方創生、與公部門長期接觸的過程中,「看到很多光怪陸離、浪費公帑的事情」。 例如有局處提出要用花東基金來建特色學校,但是計畫內容一看就知道是外面業者寫的,因為都還沒開標,卻已經把業者名稱、合作對象都寫進去了,反而是如要蓋在哪裡都沒有詳細規劃。
對於地方建設,梁聖岳也表示,縣政府在申請花東基金時也提了一些很荒謬的案子,像是「 18 層地獄主題樂園」(編按:花蓮縣政府當時對外宣稱,該案純粹是規劃公司提出的初步構想,內部尚未定論,也未正式納入花東發展計畫)、愛狗樂園等,當時他們就有向縣府反應,這些案子太荒謬了,「行政院給花蓮 400 億,不是這樣花的」。梁聖岳認為,最近《財政收支劃分法》(財劃法)的爭議也讓他認為,從過去例子看來,中央不是沒有給花蓮錢,而是其實地方根本沒有能力去規劃、妥善地花錢。
![](https://bunko.watchout.tw/content/images/2025/02/20250206----_8-03.jpg)
地方報是花蓮最重要資訊來源 傅崐萁致力打造輿論一言堂
而要討論花蓮獨特的政治氛圍,就不能不提「地方報」盛行的現象。林資斌說,像是紙本的《更生日報》,以及電子報《花蓮最速報》,基本上就是縣政府的「官媒」。它們會大力宣傳、放大縣政府的政績,讓大家印象停留在傅崐萁他們做了什麼、爭取了什麼;很多時候是辦活動時,就把這活動一直渲染,讓大家覺得花蓮好像真的很繁榮,但這只是媒體的宣傳。
因工作必須接觸花蓮過去史料的在地民眾 L 先生表示,花蓮的地方報之所以如此茁壯,有其歷史原因。因為以前其他的報紙在台北印好之後,送到花蓮已經中午了,而就是因為花蓮本身的消息就很封閉,當消息來源被縣府掌握時,民眾自然會覺得,好像得靠傅崐萁才能改善現狀。即便是現在網路比較發達,但一般人習慣接收資訊的管道有限,而這些地方報的消息都是最在地的;至於外地的媒體,縣政府可能連消息都不給、或是不發採訪通知,透過這樣的方式來控制消息。
其實除了《更生日報》,花蓮原本還有一間《東方報》,兩個在地報社原本每日各自都有數萬份的發行量,在花蓮影響力十足。
《東方報》創立於 2007 年 8 月 1 日,當時名稱叫《東方快報》與香港知名《東方日報》名稱雷同,創辦時董事長是前國民黨立委黃正一,總編輯康武吉是前聯合報花蓮資深記者,背後的出資者也包含當時擔任立委的傅崐萁。
但 2009 年傅崐萁擔任花蓮縣長後,東方快報改由營造商李有成接手經營,李有成後來與傅崐萁理念不和,《東方報》改為「監督」傅崐萁,批判力道十足,吸引不少民眾訂閱。
但傅崐萁也馬上出手打壓,地方政府是報紙最重要的廣告主,傅崐萁不只下令縣府各機關不能再買《東方報》的廣告,甚至要求退訂,許多民間企業廣告主也因此不敢在買《東方報》的廣告。
除了切斷資金來源,花蓮縣府也不再發採通給《東方報》,還針對超過 40 條新聞提告《東方報》。傅崐萁透過自訴加重誹謗、侮辱公署等方式讓記者形成寒蟬效應,有一次《東方報》報導「檢調傳訊五六位縣府公務人員」的事實,就被花蓮縣府提告侮辱公務人員。
在各種廣告與採訪都受到打壓下,東方報也在 2019 年被迫熄燈。花蓮人最重要的資訊來源地方媒體成為「傅家王朝」可以一手掌握的一言堂。
不去花蓮旅遊教訓傅崐萁?恐讓傅崐萁更具影響力
由於花蓮獨特的氛圍,加上傅崐萁擔任黨團總召、推動惡法,也讓反對他的人出現要抵制花蓮、不去觀光旅遊的聲浪。對於這樣的意見, W 先生說,「看了真的很難過」,有人覺得只要花蓮王在的一天,他們就不會再去花蓮,「可是為什麼一個人的罪惡,要怪罪於全花蓮?」他說,全花蓮約 30 多萬人口,其中可以投票選花蓮區域立委的人,全部只有 19 萬多、實際有出來投票的也才約 11 萬人(編按:由於原住民族立委是額外的選區,所以戶籍在花蓮的原住民選民事實上無法投票選花蓮區域立委)。他認為不能用這樣部分的人口比例,去怪罪整個花蓮人不明智。
梁聖岳也說,傅崐萁掌握了花蓮的資源分配,當沒有其他的資源進到花蓮時,「不就是讓傅崐萁更加地能夠掌握花蓮的資源分配嗎?」當資源有限,而遊客又不來,大家就只能靠傅崐萁給的資源,這就更難去反轉原本的困境。他認為,遊客更應該來花蓮,透過消費支持認可的店家,或是跟店家聊天;或許不一定要直接鼓吹去反對傅崐萁,但可以談花蓮的發展、或是討論做爲一個來花蓮玩的外地人,希望花蓮會變得怎麼樣等等。
在當地開餐廳、也協助罷免的魏先生也直言,他自己也不喜歡花蓮被稱作「花蓮國」,這種感覺很像被排擠、被討厭,「花蓮人也是台灣人啊」!
![](https://bunko.watchout.tw/content/images/2025/02/20250206----_9-04.jpg)
11店家聲援連署不怕做不了生意?「台灣沒有了,事業再大都做不下去!」
在這次罷免行動中,也有許多店家站出來響應,並提供店面作為連署點。在本訪談進行時,計有 11 家店家聲援連署,反映出各界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支持罷免。W 先生說,目前檯面上站出來的 11 間店家,都是對方主動接洽罷免團隊,而團隊也會對有合作意願的店家做考核與評估。畢竟當對方主動提出幫忙時,難免會受到提醒或質疑(編按:例如新北市長侯友宜遭遇罷免時,就曾發生發生有內鬼侵佔連署書的事件),所以團隊就研擬了一套流程,包括與來接洽的店家討論其心理素質,或是安全相關議題,再更進一步討論雙方的合作方式,包括要怎麼去收回連署書等。
W 先生說,當這些店家站出來時,團隊最關心的問題就是:「你們不怕做不了生意嗎?」但有店家告訴團隊,他們就是合法登記做生意,而且不會影響到本業;如果可以幫助花蓮人,快速地收集到連署書、完成提案,才是最重要的。也有店家說,「如果沒有了花蓮、沒有了台灣,哪怕事業做再大,也都做不下去啊!」
W 先生更強調,罷免團隊很重視的是,不要透過大罷免潮來塑造個人英雄,「就如同目前的民眾黨代理主席黃國昌,當年靠著太陽花運動竄起那樣」。他們的目標是希望成功罷免傅崐萁,讓花蓮有不一樣的聲音,與不一樣的政治氛圍和環境。
![](https://bunko.watchout.tw/content/images/2025/02/20250206----_7-02.jpg)
罷免團體如何拿捏和民進黨關係?「不侵犯公民利益來協助罷免團隊就可以接受」
對於大罷免,外界常會關切,目前執政的民進黨與罷免團體會保持怎樣的關係?特別是現階段,民進黨主要是由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頻頻對外發聲、高調支持,但綠營整體仍未定調要全黨挺罷免,民進黨主席、總統賴清德也並未表態。
另一方面,反對罷免的人士也不斷地將推動罷免的公民團體貼上綠營側翼標籤,但也被過去同屬泛藍陣的親民黨前文宣部副主任吳崑玉撰文批評「國民黨至今沒有從 2014 年太陽花運動中得到教訓,一路認定台灣根本沒有『公民社會』,所有反對運動都是民進黨煽動的」。那罷免團體以及在地綠營又怎麼看罷免行動?
W 先生說,團隊與民進黨的關係,就是以公民的角度出發。團隊目前還沒有遇到民進黨民意代表或地方黨部來接洽,至於未來會不會跟民進黨合作,團隊還是保留能彼此合作的空間,只要不侵犯公民的利益、以公民的意志為主。如果政黨願意協助罷免團隊,來做政策的論述,那他覺得這是可以接受的,因為這些立法委員就是實際在現場參與惡法修惡過程,他們可以更清楚地告訴民眾,到底立法院裡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公民團體看到這些光怪陸離的事情之後,會決定站出來罷免,「這是能互相驗證的」。
在綠營民代這方面,林資斌則提到,因為罷免行動主要是由公民團體發起,服務處一直也都會有民眾來問哪邊可以寫連署書,服務處都是以選民服務的角度協助,會把公民團體的窗口、收連署書的地點提供給民眾,但沒有主動提供連署書、也不會直接參與罷免相關活動,因為還是要尊重團體的自主性和主體性。但如果有店家或連署點受到反對陣營騷擾,服務處也會去向執法單位做了解。又或是像沈伯洋會在記者會提出數據等論述,就是扮演協助者的角色,讓花蓮的公民可以正當行使法律的權利。至於未來服務處、黨部與公民團體要保持怎樣的關係,還是要看黨中央怎麼定調。
![](https://bunko.watchout.tw/content/images/2025/02/20250206----_4.jpg)
不論罷免是否成功「花蓮不能只有一種聲音,我們真的很愛花蓮」
由於花蓮被認為是深藍選區,再加上傅崐萁長期的經營把持,外界對於罷免是否能成功,多不樂觀。W 先生表示,關於傅崐萁的很多惡行惡狀,包括施壓、查水表,只要惹到他的人大概都沒有好下場。這些年來,包括社群媒體整個資訊被封閉、地方報幾乎都只是寫他好話、打壓其他媒體記者,在這種資訊不對等的狀況下,他們也只能試圖發聲。
對於罷免案,團隊也做了很多的評估,但他們還是覺得,「花蓮不能只有一種聲音」。W 先生此時不禁哽咽著表示,「就是很無力啦,我們長期在這樣子的成長環境下,其實是壓抑的,但我們覺得這樣不行、一定要站出來發聲,『因為我們真的很愛花蓮!』我們不希望花蓮被全台灣的人覺得不明理、不分是非⋯⋯哪怕今天這件事情會失敗,我們都覺得要有這個聲音出來⋯⋯你們(外地人)很難體會、在花蓮長期這樣(的政治氛圍)⋯⋯」。
潘文欽也說,這次會站出來的原因,也是因為看到地方很多年輕人站出來。他今年 50 歲,看到很多年輕人很拚命,下著雨還在推連署、想要試著改變自己的故鄉,覺得滿感動的;他要支持這些年輕人往前走,讓他們能夠在有一定年紀時,能看到自己的故鄉,從最壞的時代,開始朝向更好的時代發展。「姑且不論這次罷免到最後怎麼樣,但至少這個美好的仗我們打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