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草記者廖昱涵報導】認知戰研究智庫 IORG 針對中國政府的政治滲透情況,訪談多位臺幹、臺青後於上個月提出研究報告。報告中一名多次前往中國參加創業比賽的受訪者 A 表示,有位滯留中國的「臺流」曾警告他,他當初也是想在中國創業,後來因為創新技術被一間中國企業相中,提供資金等資源在內部創業。不過,等他的技術逐漸被摸透後,中企就慢慢找各種理由趕走他,最終以資遣收場。後來雖然想再度創業,卻苦尋不到機會了。當時擁有技術並獲得中企工作機會的受訪者 A,被這名臺流告誡,最好不要接受這份工作,以免重蹈覆徹。
根據 IORG 報告指出,中國以學生交流的名義,邀集臺灣的學生前往中國參訪已行之有年。無論是過去「三中一青」(中小企業、中南部、中低收入、青年人)或現在的「一代一線」(年輕一代、基層一線)的統戰策略,都將年輕人設定為統戰的主要對象。
十分熱衷創業的受訪者 A,曾多次去中國參與相關競賽,之前也積極尋找中國相關新創工作機會。他先前參與廈門的「英特爾海峽創新創業大賽」,當時擁有技術與一家中企工作機會的他,卻被一名因事業不順而在中國滯留的「台流」勸退。
這名台流表示,這將是他的最後一場比賽,如果失敗就要終結 8 年的中國創業之旅,回來臺灣。他分享,先前自己帶著創新技術來中國創業,被一家中企相中,提供資金等資源在公司內部創業。但這家中企摸透他的技術後,就開始用各種理由想要趕走他,最終以「資遣」收場。後來他在中國各個城市提案創業,卻再也沒有好機會。
這名台流提醒受訪者 A 和他的團隊,不要接受這個工作機會,以免重蹈覆徹。後來 A 因為這個勸告和後來的香港反送中運動,並沒有留在中國工作。
不過從 A 的言談間,還是可以看到對於中國經濟的嚮往。他羨慕表示,自己有許多朋友都在中國工作,且薪水有個 4-5 萬,還包吃包住。他也認為,這些經濟誘因對臺灣年輕人很有吸引力,進而有可能在未來支持統一。
自由就像空氣,去中國就是個感受窒息的過程
現擔任公職、過去曾多次參與交流團體驗統戰活動的 B 指出,兩岸學生交流團往往都受到高規格的對待,但行程和交流的內容卻受到嚴格控管,都要先確保團員不會問出不得體的問題。
B 也因為毫不掩飾自己支持臺獨等相關政治立場,而在交流活動中受中國官方監控。他從同團友人口中得知,自己被列入中共黑名單,所有參與交流的中國學生,每天都需要寫報告紀錄他的言行交給公安。
以上種種讓 B 直言:「自由就像空氣,一旦你窒息你才會發現他們的存在,而去中國交流的過程就是感受窒息的過程。」他認為,兩岸的青年、學生交流團統戰十分失敗。即使中國官方在交流中不斷想要富強的一面,但中國思想控制下學生千篇一律的回應,不禁讓交流的臺灣學生思考,這樣的「富強」需要用什麼換?
臺幹被要求下載「學習強國」APP
根據 IORG 報告指出,臺商在中國的投資金額,以 2020 年為例,高達 38 億美元,折合臺幣超過千萬。而根據 2020年底主計部發布的統計,2019 年有 39 萬 5 千人臺灣人赴中國工作。而近年來,似乎因為臺灣及中國的政治變化,赴中工作的比例似有逐漸下降的趨勢。
台資電子產業大廠高階幹部、已經到中國工作 10 年的 C 指出,目前面板產業中國已經獨大,很多以前臺廠的幹部就會被挖過去。臺籍工程師年薪可開到人民幣 70 萬,比臺灣優渥很多,但大概三、四年就沒工作,回臺灣也不一定能順利銜接。
C表示,這幾年很多企業高幹必須開始明確表態支持中國。他曾聽聞該市的書記,打電話給臺資廠長要求員工下載被稱為「習語錄」的「學習強國」APP,還要回報下載情況。因為武漢肺炎疫情,也加強對工廠的監控。
在中國出車禍,先來的不是救護車而是「信號屏障車」
身為中國新創產業高階臺幹的 D 則分享,中國人的處事邏輯和臺灣很不同,所以他打不進核心,但也不想打進。他舉例,像是若在中國發生嚴重車禍,第一台來的不是救護車,而是「信號屏障車」,因為怕被拍照上網。另外,他也看過社區中聚集有 50、60 抗議人,但一個小時內就被公安武警清除乾淨。
而 D 也因為父親是臺商,早就被叮囑不要在中國談政治。也因為同事中有「小粉紅」,臺灣人都自我警惕不談政治。他曾聽說,台達電鄭州廠有臺幹被請去「喝茶」,後來就回臺灣不再去中國工作。
中國外商公司注重多樣性守則,中國上司會注意別矮化臺灣
然而,赴上海擔任大型外商中國分公司的中階臺籍幹部 E,則有不同的經驗。他表示,因為本身是國際企業,內部特別在意是否遵守多樣性與包容的價值原則。即使是中國籍上司,在面對臺籍工作下屬講話時,會刻意將「中國國慶連假」改稱「十一長假」,且內部文件簡報時,臺灣也並未遭矮化為中國一省。
不過 E 指出,偶爾還是會有中國同事冒出「大家都是中國人」等話語,臺灣人通常不會反駁、淡然帶過。他也不諱言,臺灣年輕人在中國住久了,確實也可能漸漸認同起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