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研究生統戰田野調查揭露中國惠臺政策統戰團成中央地方各取所需產業鏈

發佈時間 2020/8/26 10:46:33
最後更新 2020/8/28 14:42:40

中國政府長年以各種「統戰團」招待、吸引臺灣人赴中參訪、營造對中國的好感,近年隨著兩岸關係轉變,以及中國經濟發展不若以往,統戰團的形式、和打算吸引的目標對象也有所改變。近年舉辦一系列「認識中國」活動的青平台基金會昨(25)日舉辦分享會,在中國進行「兩岸交流團」田野調查的清大社會所研究生李淇指出,雖然中國號稱以「惠臺 31 條」、「惠臺 26 條」等政策吸引臺灣人去中國工作,中國各地方政府也紛紛推出看似比中央更優惠的條件,但其實這些「惠臺政策」大都是當地本來就有的人才招募政策,藉由「惠臺」的名義和國臺辦領取補助。

在中國進行統戰團田野調查的清大社會所研究生李淇。

在中國進行統戰團田野調查的清大社會所研究生李淇。

李淇分析,統戰團積極吸引台灣團隊入駐青創基地,以進駐的團隊數量為 KPI 領取政府補助金,也有人為了賺補助金,就去青創基地開空頭公司。她也提醒,中國社會環境、性別意識等等都與臺灣有巨大落差,而許多有在中國生活、工作經驗的人也向她表示,在中國待得越久,本土意識越上升,「到了(中國)當地才發現是兩個不同國家的人」。

臺灣政黨輪替 中國對台模式也隨之改變

李淇解釋,被稱為「統戰團」的這類兩岸交流組織約是從 1987 年臺灣開放赴中探親、解除交流限制後開始的,當時往往會使用「尋根之旅」這樣意圖明確的主題來號召參與,當時的交流形式就是落地接待的旅行團,讓團員吃好住好,一開始還會直接給錢,後來給等價的禮物,直到 2014 年爆發太陽花運動、2016 年第三次政黨輪替,臺灣對中國的政策立場明顯不同以往,中國的對台模式也隨之改變。

2016 年,中國兩會上首提「體驗式交流」的模式,開始蓬勃發展各相關組織、辦理「實習團」,曾在臺灣廣泛招募青年參加的平潭「政策服務團」也在 2017 年誕生。李淇在研究調查的過程中發現,兩岸交流活動在近年逐漸「去中心化」,中國政府越來越不傾向委託各地的兩岸交流協會來主辦,轉而讓各個有一定資本額的機構團體承包,提供一名團員 5000 元人民幣的人頭補助,主辦單位就藉由壓低招待成本來賺取價差,因此過去「吃好住好」的情況已不復見。

李淇說,這些交流團本身也會出現「創新變異」,像是有些團體就看準了臺灣現在的大學生有累積履歷、實習經驗的迫切需求,打著讓臺灣大學生自主規劃交流團主題、選拔提案的旗號,再代為向中方接洽、成團出發,這樣參與者就會認為,「我沒有被統戰,我是自己規劃的」。

惠台政策中國中央地方政府「同床異夢」

而什麼樣的人會參加這些兩岸交流團、甚至成為團體幹部呢?李淇觀察,上一代前往中國工作的很多是計畫在當地長期生活的台商,但現在赴中工作的青年大多是受雇者,並沒有打算要在中國落地生根,而是希望在中國累積經驗、取得響亮的職銜,之後跳槽方便,「和政治認同、國族認同沒有什麼顯著關聯」,也沒有明顯的親中立場,甚至還有幹部向她表示,「現在兩岸關係不好才能做這生意,老闆是共產黨,我就只是領錢」、「我拿老共錢,騙他們繼續投放惠臺紅利,我回臺灣繼續搞臺獨」。

中國的惠台政策真的對臺灣人有誘因嗎?李淇以自己參加過、嚴格篩選臺灣知名國立大學學生參與的實習團為例,表示 60 人的團員中,有 10 人留在中國轉正職,比例不算低,但那 10 人在一年後全部回國,原因不外乎是實習時覺得中方提供的優惠力度很大,但實際留下來之後,發現當地生活成本高,「跟在台灣工作存的錢一樣,甚至更少」 ,另外也有人在實習團過程就覺得待在中國很不舒服,直接不願意留下。

雖然中國中央政府祭出「惠臺 31 條」、「惠臺 26 條」等優惠就業、創業政策,各地方政府也相繼推出看似更優惠的條件,但李淇表示,實際上這些「惠臺政策」大都是當地本來就有的人才招募政策,招募的人才需求往往和當地產業高地密切,像是南京政府就大力招募航太技術人才,她分析,地方政府是藉由「惠臺」的名義和國臺辦領取補助,其他像是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本就有許多臺灣人前往就業的大城市,基本上就沒有什麼相關政策,提出最多惠臺政策的是成都、南京、福建等等非臺灣人首選的城市,而參與青年也只是想要就業機會,而非真心認同中國,因此李淇以「上行下效、同床異夢、各取所需」來形容統戰團從上到下的「產業鍊」。

李淇也訪談了一些在中國各地的臺灣新創團隊,也發現並不如中國官方所宣稱的那樣成功,許多只是提供工位優惠,或是提供新創團隊去參加媒體採訪或大型論壇增加曝光,對業務的幫助十分有限。也有受訪團隊表示,有人為了賺補助金,就去青創基地開空頭公司,導致中國政府的審批規定越來越多,加上在中國經濟成長趨緩後,資金潮隨之退縮,「拿這錢沒那麼容易」。

臉書社團出現赴中國福建平潭的統戰團報名訊息。(圖片取自 NTU 台大學生交流版臉書社團)

臉書社團出現赴中國福建平潭的統戰團報名訊息。(圖片取自 NTU 台大學生交流版臉書社團)

青平台社會培力中心主任劉璐娜說,去年青平台舉辦一系列「認識中國」的活動,告知大眾前往中國就學就業的現況、相關法規和風險,在辦活動時,發現有高中生第一次聽到有人跟他說去中國有風險,而學校老師也因資訊不足,不知道怎麼去輔導協助有意赴中的學生。她說,臺灣就業市場長期低薪,許多年輕人又吸收了中國和部分媒體描繪的「中國美景」,想去一探究竟,家長對此花錢也不手軟,但是在資訊不足的情況下,臺灣青年往往因先備知識不足,無法做到自我保護,教育部和陸委會卻一直沒辦法提出規範、未能提供正確資訊給臺灣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