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草】特約記者劉芮菁報導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引發臺灣社會對中國武力威脅的關注,各家單位皆調查臺灣民眾的參戰意願。對此,美國拉斯維加斯內華達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王宏恩調查發現,臺灣民眾的作戰意願會依不同條件而改變。當臺灣民眾越覺得美國會幫助臺灣、其他臺灣人也會一起參戰,並有足夠的軍事訓練時,個人支持作戰對抗中國的意願最高。而且越認同自己是「臺灣人」的人,願意作戰的比例也越高。相對地,認為自己同時是「臺灣人」和「中國人」的民眾,則傾向看風向,依據身邊的人是否支持作戰以及美國的承諾來作決定。
左岸文化出版社本(4)月 8 日舉辦「方舟欲出航:臺灣怎麼迎戰大風大浪?」線上講座,邀請「菜市場政治學」共同編輯群、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陳方隅、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助理教授黃兆年及王宏恩,一起探討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給臺灣的啟示,剖析在威權國家的硬實力、軟實力、銳實力操作下,民主臺灣如何抵抗威權中國,以及臺灣民眾自我防衛決心的重要性。
當民眾越感到美國會幫助、其他人會參戰、有足夠軍事訓練 願意作戰比例越高
臺灣民眾對作戰抵抗中國入侵的態度為何?王宏恩透過問卷分析臺灣人的作戰意願,研究發現臺灣人支持作戰的意願會因不同條件而改變。整體而言,當臺灣民眾越覺得美國會幫助臺灣、其他臺灣人會一起參戰,並有足夠的軍事訓練時,支持作戰對抗中國的意願最高。另外,越認同自己是「臺灣人」的人,願意作戰的比例也越高。相對地,認為自己同時是「臺灣人」和「中國人」的民眾,則傾向看風向,依據身邊的人是否支持作戰以及美國的承諾來作決定。
對於台灣社會近日有關服役期限、恢復徵兵、女性服役的討論,陳方隅、王宏恩皆認為,重點應是提升訓練品質,讓軍事訓練有效發揮作用,並能依據軍事訓練的內容安排最適合人力,而不是一口氣把人全送進軍隊裡就能解決問題。從這個角度來看,訓練時間的長短應是次要考量。黃兆年也指出,近日臺灣社會討論這個議題的另一好處,是讓民眾對國防議題產生參與感。在溝通中凝聚共識,也能強化臺灣社會的抵抗意識。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 許多名嘴暗示台灣會被美國放棄
陳方隅指出,自俄羅斯2月24日入侵烏克蘭以來,臺灣有大量名嘴、政論節目將俄羅斯的入侵行動怪罪在烏克蘭上,認為是烏克蘭想加入北約威脅到俄羅斯軍事安全,才導致俄羅斯出兵的局面。同樣一群人也在媒體上不斷用「今日XX,明日臺灣」的論述,在美軍撤出阿富汗時宣稱「今日阿富汗、明日臺灣」,最近又宣稱「今日烏克蘭、明日臺灣」,不斷暗示臺灣會被美國放棄,不應該抵抗中國威脅。
陳方隅解釋,這個論述相當謬誤,首先在地形地勢上,相較於俄烏之間接壤的平原,臺灣和中國之間有臺灣海峽作為天然屏障,這使兩者作戰方式完全不同。其次,美國對烏克蘭和對臺灣的態度也完全不同。在2014年俄羅斯佔領克里米亞時,美國就已明確表示不會出兵;但對於臺灣,美國國內有《臺灣關係法》要求關注臺海局勢,且臺灣位處東亞第一島鏈的中央,一旦中國佔領臺灣,將直接面向美國控制的太平洋,對美國霸權產生極大威脅。因此以臺灣重要的戰略地位,美國不會希望中國占領臺灣。
「但不管外在環境怎麼改變,自己國家就是要自己救。」陳方隅強調,這是烏克蘭經驗給臺灣最大的啟示。面對中國威脅,民主的生活方式需要防衛外來獨裁政權的挑戰。除了加強自我防衛的能力,與他國結盟、拉攏盟友也是重要的防衛策略。
在中國武力威脅之外 應小心中國資本、文化滲透的「銳實力」
然而,相對於中國在軍事上的直接威脅,臺灣社會對「中客」、「中生」、「中劇」等中國經濟、文化影響力,以及中國的資訊滲透,卻比較沒有防衛意識。黃兆年提醒,民主體系和威權體系的交流本身就不對稱。威權國家利用民主國家開放的特性,去輸出威權的資本、資訊,卻對來自民主國家的文化與資訊保持封閉。在這樣不對稱的競爭關係下,臺灣應該更加關注中國資本、資訊的滲透,小心中國的「銳實力」。
例如,看似中國軟實力輸出的「中劇」,內容可能經過威權體系審查,挾帶著扭曲歷史的錯誤訊息;或是中國在西方國家設立的「孔子學院」,看似推廣中國文化,實際上卻存在內容、思想的審查。對於臺灣,中國透過廣告市場、所有權市場、發行市場等多種經濟利益影響臺灣媒體。甚至在新媒體時代下,中國也透過經濟利益驅使網紅、網友成為「在地協力者」,這些都是資訊滲透潛在的威脅。
要對抗中國的資訊滲透,黃兆年認為,除了更謹慎立法防範中資金流外,更大的層面應該要扭轉民主與威權體系間不對稱的交流體系,讓中國接受國際的網路資本訊息,民主和威權體系才能處在比較公平的競爭環境裡,中國公民也有同等機會接觸到自由世界的資訊,讓威權體制不再被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