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客中心爆炸怎麼辦?全社會防衛韌性演練和過去演習有何不同?
【沃草】記者何宇軒報導
總統賴清德在去(2024)年 6 月宣布成立「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預計在今(2025)年起,把民安、萬安等民防演習,整併為「城鎮韌性演練」,以強化臺灣民間應變能力。首次的實地演練,上(3)月 27 日在臺南市舉行,過程中整合如警力、消防、醫療等單位,也串聯如慈濟、基督教芥菜種會志工等民間單位,但同時又降低軍方的角色,有別於以往過度依賴軍方協助地方政府執行災防應變的情況。
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是由賴清德擔任召集人,副召集人包含副總統蕭美琴、總統府秘書長潘孟安、國安會秘書長吳釗燮。由於臺灣可能面臨重大天然災害、氣候變遷,還有來自中國的灰色地帶衝突與認知作戰,該委員會的主旨,就是要強化社會民生對於危機的準備,包括人力安排、物資運送、資訊安全等,並參考芬蘭《社會安全戰略》等其他國家的經驗,以「全民參與」作為國家度過緊急狀態的關鍵。
由於部分演練內容未對媒體開放,《沃草》訪問了實際到現場參與並給予檢討建議的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詢問本次演習的特色,以及認為需要改進之處。受訪委員們也對於像是「演習情境設定」、「強化社會溝通」、「如何將災害演練轉變為應對戰事」等方面,提出看法。

本次實地演練規劃分成A、B兩種情境。其中「演練規劃A」位於臺南市南寧高中,情境設定在當天上午,臺灣西南方發生規模 9.0 以上地震,臺灣西南部沿海面臨海嘯威脅,並發布海嘯警報。因擔心後續海嘯影響,將南區受海嘯影響區域的民眾疏散至鄰近避難收容處所(南寧高中),進行短期收容。
位於臺南安平港的「演練規劃B」,則設定安平港遊客服務中心因不明因素發生爆炸,現場傷亡人數約 200 人,安平港營運處成立緊急應變小組,臺南市政府接獲通報後,也派人前往支援救災,現場也啟動自主緊急應變措施,以及進行檢傷分類,再後送至約 10 分鐘車程的臺南育平廣場,現場有醫療、收容等設施。
演練的內容包括關鍵基礎設施爆炸處置與搶救、大量傷患緊急救護與檢傷分類與後送、現場訊息傳遞、警力應變。港務分公司安平港營運處特種防護團及防護警力、義警、義消、替代役等單位,皆參與其中。
多場景同步演練全社會防衛韌性 整合多個官方、民間單位
國家安全會議副秘書長劉得金在當天演習後下午召開的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第 3 次會議中表示,這次演練調度防災士、民防總隊、地區防災協作中心、關鍵基礎設施防護警力、特種防護團、替代役備役及現役等「可恃民力」達 470 多人,也整合了鄰近縣市,包括高雄市、嘉義市的消防局、替代役等資源,執行跨縣市救護及避難收容。在社區動員方面,有 500 多位民眾參與演習,配合演練大規模疏散撤離、避難收容及傷患緊急救護及後送等項目。
值得注意的是,日前有英國媒體《衛報》報導,政府評估將遍布全臺 1 萬多間的便利商店轉型為戰時樞紐,提供糧食、醫療物資和政府訊息;雖然後來總統府表示,此為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討論大賣場在地震時扮演的救災角色和經驗,目前政府並沒有報導所指的具體規畫,不過在這次演習中,知名零售業者如「小北百貨」也被串聯進來,參與物資發放的演練。

受邀到現場觀摩參與演習的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黑熊民防教育協會理事長、中研院民族所副研究員劉文表示,她認為這次演習有幾個特色,包括是中央與地方一同進行,整合不同區域的義工、義警、義消等;在場景上,有安平港旅客中心及育平廣場等多個場景同時進行,有別於以往民安演習,都是在一個地點,只用海報來標示場景。
還有一點與民安演習不同的是,這次幾乎沒有軍方的角色,所以雖然演習沒有明確說是處於戰時,但她認為這可以演練:如果軍人在前線作戰,那行政體系要如何在沒有軍人協助下,去做這樣的整合與準備。她也觀察到,這次醫療救援的演練非常充足,包括能讓外科小組進行手術的帳篷等設施,能演練如何把醫院的設備搬到外面;相較之下,之前的民安演習,這部分通常比較簡陋。
曾柏瑜:全社會防衛韌性也應演練如何應對境外資訊操弄干預
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臺灣民主實驗室顧問曾柏瑜表示,這次演習動員規模非常大,一般以城鎮規模的演習,不可能動員到這麼多層級、安排到這麼多單位。她認為,臺南市政府光是願意去做這樣的演習,就真的很不容易,因為這樣大規模的演習雖然很有必要,但也容易暴露出準備不夠的部分,而臺南市府願意承受這些可能的壓力與風險,真的要給市府鼓勵。
但曾柏瑜也提到,這次演習有幾個後來沒演練到的地方,是她覺得比較可惜的,包括原本有規劃要針對「境外資訊操弄干預」( Foreign Information Manipulation and Interference,簡稱 FIMI )作演練,例如發生不明爆炸,有假訊息將它惡意渲染成中國的攻擊而引起恐慌,並在臉書上大量傳播,那要怎麼辦?但後來卻沒有演練到這塊。

曾柏瑜也認為,這次演習還有個很多委員在檢討時提到的問題是「情境設定不明確」,因為必須先清楚面對的災難是什麼樣子,才知道要怎麼處理與解決;曾柏瑜舉例,對於「現場到底有沒有網路」這件事,各單位的認知不同。例如在志工剛到達現場、要先填個人資料以進行後續工作分發的環節,每個人都用手寫填好表單,再由工作人員打字輸入;曾柏瑜說,「我覺得真的是太荒謬了(沒有效率),不能刷健保卡嗎?」主辦方回應,因為不確定現場有沒有網路,所以演練的是沒有網路的情況,她於是進一步追問,那現場對於網路的備援方案是什麼?當時臺南市長黃偉哲回應,市府有採購低軌衛星,所以一定會有網路。
曾柏瑜說,這就會讓人困惑,所以到底是有網路還是沒有網路?顯然大家對於有沒有網路這件事的認知不同;而因為狀況不明,後續因應的手段就會受到限制。現場也有其他部會如衛福部、TWNIC(臺灣網路資訊中心)、國家太空中心的代表提到,其實有一些連內網的資料庫系統,只要還有電,即便連不上網際網路也能運作,這就是中央與地方之間可以互相協助支援的地方。
曾柏瑜認為,就是因為事前的情境設定沒有很明確,所以各單位就自己去設想不同的情境,例如有局處可能認為,既然已經發生地震和海嘯,那就假定用完全沒網路的情況來演練,但有的單位想像的狀況可能又不一樣。這都需要事前想得更清楚、溝通得更清楚。假設真的有低軌衛星,那可以優先把衛星的網路提供給災害應變中心使用,做志工或災民的建檔,類似這樣各種不同的可能性,都要事先想好,當真的災害發生時,才有辦法使用。
劉文:全社會防衛韌性災害演練套用到戰時 仍有段距離
劉文也提到,這次對於「爆炸的成因」情境設定也不明確。例如情境中只說發生「不明」爆炸,但是沒有進一步詳細設定。因為一般演習時,要先確認這個不明爆炸物是從哪裡來,例如是國內的不明人士做的,還是可能有境外勢力影響;在不同的情境下,對於所需要的救援或安全警戒,也會不一樣;例如,若是有境外勢力的狀況,那接下來的演練,可能就會面臨通訊阻斷,甚至軍事攻擊等,但這次演練範圍就只停在不明爆炸物,後續就沒有多做解釋,她認為會比較可惜。
劉文進一步討論,要如何將面對災害情境的演習,運用到可能發生戰爭時的情況。她認為,這種複合式災害的問題固然重要,但這樣的演習,如何「翻譯」或是轉換到戰爭的準備?可能就需要更多在情境上的掌握,才能讓它更符合當戰爭到來時,要怎麼因應的情境。她直言,目前的演練情境,還是比較著重在防災,但如果是要應對戰爭,可能還是有一段距離。

曾柏瑜也提到,這次的演習在「社會溝通」上,也有進步的空間。從全社會韌性防衛委員會成立以來,就一直在談社會溝通。但以政府的優先順序來說,一定是政府各單位間的串聯優先、再來優先的是政府與民間單位的合作(編按:如民間志工、零售業者發放物資等),最後才會是與大眾的溝通,可是這次的演習中,社會溝通這塊就稍嫌不足。
曾柏瑜舉例,有委員問到,如果要請里長對里民作廣播,內容要講什麼?有沒有統一的主旨?更何況里長不見得有受過溝通的訓練,如果要第一時間安撫群眾、災民,他們能得到需要的訊息、能夠安心嗎?曾柏瑜直言,長久以來,社會溝通這部分,政府都比較忽略,因為政府當然是會以物質為優先,先讓災民有食物吃、有水喝,最後才想到社會溝通;可是溝通這一塊,對民心的安撫、軍心的穩定其實很重要,很多委員都提到這部分,是這次演習稍顯可惜的地方。
另一方面,政府官員似乎也會擔心,如果演習要拓展到一般民眾,可能會讓民眾感到焦慮,所以政府單位會覺得,如果自己還沒準備到最完善、系統還沒建立到最充分,會不想貿然地去跟民眾溝通、以免犯錯,必須要自己先做好萬全的準備,才要來對民眾作演練。曾柏瑜說,她可以理解政府單位的焦慮,但大部分的委員也都認為,民眾也是需要被演練的關鍵一環。「如果不對民眾作演練,大家會更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