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團苗栗通霄海灘自辦演訓模擬戰時民防後備合作因應空襲登陸攻擊急救後送

發佈時間 2023/10/20 09:14:24
最後更新 2023/10/21 05:01:54

台灣長期面對中國侵略的野心,在備戰方面,傳統的義務役訓練或教育召集,多以後備軍人動員時的狀況為主要訓練情境;此外,也有民眾會自主參加民防訓練,學習戰場急救等技能。但萬一發生戰事,民防與後備軍人要如何搭配?其實目前並沒有類似的演練能同時顧及上述不同單位的合作情形。旨在向大眾推廣「戰術戰傷救護」(Tactical Combat Casualty Care, TCCC)等急救知識的民間團體「麥迪克。急救小組」,本月8日起在苗栗通霄海邊舉辦一場為期 3 天,結合後備軍人、民防等角色的大型聯合演練活動,邀請平時就在從事自我訓練的各個友團來參加。「麥迪克。急救小組」組長陳柏翰表示,這次活動希望讓大家了解,在混亂的戰場中,如何一邊維持戰線、一邊搭配後勤支援,藉以探索及熟悉軍人及民防戰時能如何配合、共同守護台灣。

<strong>今年 10 月 8 日到 10 日間,從事後備及民防自訓的民間團體在苗栗通霄臨海區域進行聯合演訓活動,探索及熟悉軍民在戰時如何配合行動。(攝影/何宇軒)</strong>

今年 10 月 8 日到 10 日間,從事後備及民防自訓的民間團體在苗栗通霄臨海區域進行聯合演訓活動,探索及熟悉軍民在戰時如何配合行動。(攝影/何宇軒)

陳柏翰表示,演訓內容是要在戰場上演練戰鬥的過程,從敵方開始攻擊、出現傷亡、預備隊投入、民防支援投入、傷患救護、傷患後送等等。因為過去的類似演練缺乏民防與軍方單位的互動,沒辦法突顯出有指揮鏈的實際狀況,但這會與實際戰爭有落差;這次演練強調的就是軍方與民防單位之間的互動,所以將多個曾經合作過的友團集合在一起,做大型的聯合演練。

陳柏翰強調,本次活動不是課程,而是對所有參加者的一次考核。參加者約70多人,其中約30人擔任「後備軍人」、約40人擔任「民防」的角色。民防組的參加者,主要是抗災、民防的相關協會團體成員。在後備方面,則是由主辦單位遴選,挑選真正具有後備軍人資格的人;也有邀請現役人員擔任排長、班長等角色,因為當戰時動員,他們本來就是必須要去帶領後備軍人的既有幹部。在假想敵方面,則是邀請了具軍事背景的退役軍人等專業人員擔任進攻方。

<strong>本次演訓分為「後備軍人」、「民防」、「假想敵」三組,目的在考核民間後備、民防自訓團體在備戰及急救防護的準備程度,並發掘實際搭配運作上可能面臨的問題。(圖片來源:主辦單位提供)</strong>

本次演訓分為「後備軍人」、「民防」、「假想敵」三組,目的在考核民間後備、民防自訓團體在備戰及急救防護的準備程度,並發掘實際搭配運作上可能面臨的問題。(圖片來源:主辦單位提供)

陳柏翰總結活動內容表示,活動過程,就是要在限定的戰場環境區域裡,驗證當雙方進行攻防時,每一個組別到底能不能完成自己的任務。例如後備軍人是擔任防守方的角色,當防守方出現傷亡時,傷患能否後送?民防如何支援?後備人員除了要思考傷患後送外,也要考慮怎麼鞏固陣線。過去類似活動可能就是純民防,又或是純軍事的”MilSim”(軍事模擬),目前為止還沒有活動是將這兩者結合在一起的;本次活動也可說是以”MilSim”為基礎,再加以擴大。流程安排的參考範例,包括「洄瀧測考」以及萬安演習等等。

活動當天的演練過程,首先實施的是「臨戰訓練」,亦即當人員在動員完畢後,在現場就地做訓練;通常在這個階段,戰爭已經爆發,但敵人還沒有登陸,而會先遭遇轟炸,若有傷亡就要進行醫療行為,包含軍方與民防的傷亡。例如其中一項情境考題,就是民防組自身也遭遇砲擊,必須在倒地的條件下自救。

之後的流程,則是模擬敵方從海灘上進攻,若發生人員受傷,則由民防組的人員做救護、後送等支援。在夜晚則包括演練夜間作戰,而且只有進攻方配有夜視設備,防守方必須要在缺乏夜視設備的情況下應戰。

<strong>民防組做夜間演訓前的準備。(攝影/何宇軒)</strong>

民防組做夜間演訓前的準備。(攝影/何宇軒)

活動參加者、平常從事通訊業的陳榮彬表示,他平常就有在做各種訓練,這次演練是擔任民防組的聯絡官,要負責聯繫裁判、民防組內部所有分隊,以及聯繫後備軍方,依照現場狀況做調度。他認為,這次演練與平時訓練很大的差別在於,平常都是單向的訓練,如體能、防災救護技能等,但這次因為有後備軍人的角色,非常貼近實戰演練,民防組也必須維護自己的安全,這些都是平常訓練不會遇到的。

另一位參加者、平時從事空調業的陳世駿表示,雖然平常會關注戰爭相關的事物、學習相關的技能,「但學習歸學習,實際運作又是一回事」,所以會來參加這次演訓。他這次負責的是安全組,必須在其他夥伴專注操作無人機時,負責注意對方安全,同時也要注意現場環境,有無安全疑慮;如果發現狀況,就必須通報民防組的組長,以判斷是否需要撤離。

關於這次活動的籌備規劃,陳柏翰表示,籌備花了大約1年的時間,過程比較大的困難,主要在場地的申請,因為過程會使用氣槍、煙霧彈等道具,必須與地方政府協調;例如原本計畫要使用「音爆彈」(可模擬手榴彈爆炸,但只有聲音),卻因為主管機關認為聲音太大,最後不能使用。

至於為什麼不選擇現有的生存遊戲場地來進行,是因為要避免參加者事先知道現場狀況,而會預先安排準備。考慮到這是第一次嘗試軍民聯合演練,希望還是先到沒有經過「戰場經營」的場所進行。陳柏翰解釋,「戰場經營」包括要去確認一個地點的地形或是建築是什麼樣子、可以用的資源有哪些等等;但這是比較理想化的情形,不可能所有的單位都有辦法做到,尤其後備動員的對象,都是臨時被找來的,因此這個地點更不會經過所謂的戰場經營階段,所以像是陣地的設計,都要等到了現場,才有辦法進行,這樣才符合現實。

<strong>民防組於緊急狀況下移動到醫療站。(攝影/何宇軒)</strong>

民防組於緊急狀況下移動到醫療站。(攝影/何宇軒)

此外,目前大部分的生存遊戲場地,空間都比較小、景物也相對比較單調。而這次活動選擇舉辦在苗栗通霄海邊,佔地約17公頃,又同時包含了沙灘、防風林、草叢區,還有類似民宅的建築群,環境比較複雜、多樣。

在預期目標方面,陳柏翰表示,是希望後備軍人與民防的隊伍可以相互支援,共同將一個設定好的防禦陣地鞏固起來。而要達到這樣的目標,會同時需要發揮後備、民防自訓過去的訓練成果,再繼續從活動中學習、修正。畢竟絕大數的人都沒經歷過戰爭,希望可以讓大家了解,實際在戰場的混亂情況下會是什麼樣子,以及如何協助維持戰線。他舉例,像是烏克蘭被俄國入侵時,前方有正規軍做主力攻擊、防衛隊在做守備任務,還有其他單位從事後勤支援;那在台灣有沒有辦法做到類似這樣的分工合作?就是這次演練的目標。

但陳柏翰坦言,從這次演訓事後可以看到,與當初的期望仍有一定的落差,「很多基本、該表現出來的,其實並沒有表現出來」。過程也發生軍人誤擊友軍,以及民防組因為第一次參與結合軍事情境的演練,常出現需要被動接受指揮、無法做出判斷的情況;假如指揮鏈斷鏈,就沒辦法執行任務。在民防與後備軍人的搭配上,可以看到雙方缺乏合作經驗。

<strong>民防組在掩護下前往救助傷患。(攝影/何宇軒)</strong>

民防組在掩護下前往救助傷患。(攝影/何宇軒)

陳柏翰也提醒,在現行法規上,對於民防到底要如何協助軍方完成軍事勤務,其實並沒有明確詳細的規定,所以當實際發生戰爭,軍人與民防要如何搭配、合作,都還需要大量的磨合。假如台灣遭遇到真正的戰爭,軍隊與民防的溝通及合作上,依然有進步的空間。

他也建議,民眾之後如果有意願投入後備或民防體系的訓練,建議選擇參加有編制的團隊,這樣才能知道在有指揮鏈、有編制的狀況下,應該要怎麼做、如何改善等等。

註解

  1. "MilSim"是軍事模擬的縮寫,是指由一般民眾組成,出於娛樂、運動或「重現歷史」等目的,對武裝衝突場景進行實況模擬或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