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瑞典能源署長 Tomas Kåberger:俄羅斯鎖定核電廠攻擊,烏克蘭用太陽能板提高能源韌性
【沃草】記者廖昱涵報導
核三延役公投用「保留核能強化供電韌性」作為理由之一,許多擁核者也說要用核能當戰備能源,這種說法合理嗎?
前瑞典能源署長、能源專家 Tomas Kåberger 指出,過去戰爭或武裝衝突都顯示,核電廠是被攻擊的主要目標,像是最近烏克蘭的札波羅熱核電廠就被俄羅斯攻擊。他強調,火力發電、化石燃料、天然氣、核電廠等傳統電廠傳統電廠是能用低廉武器就能破壞的明顯目標,相較於可以採分散式電網、摧毀較耗成本的的太陽能等再生能源,才可分散風險、提高韌性,也是烏克蘭這次抵禦俄羅斯攻擊的主力。

針對戰爭時電力設施的安全性,像是清大工程與系統科學系特聘教授葉宗洸認為「國際公約」可以保證核電廠不被攻擊。不過 Tomas Kåberger 就指出,即便有人說核電是安全的電力,但子彈不長眼睛,像是以色列攻擊過伊朗的核電廠。前南斯拉夫、巴爾幹半島戰爭時,不管是實際攻擊或者放話,核電廠也都是目標。
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案例中,烏克蘭的札波羅熱核電廠及車諾比舊址周邊都有武裝衝突。札波羅熱還被以切斷外部電源的方式威脅,讓冷卻系統長時間失效,企圖造成爐心熔毀與放射性外釋的風險。
Tomas Kåberger 也指出,俄羅斯除了攻擊烏克蘭核電廠,也攻擊地熱發電廠。烏克蘭則用造價低廉的無人機,去反擊俄羅斯的石油供給設施。
這都顯示,傳統電廠、高壓電塔等都是戰爭時明顯的攻擊目標。只要用傳統、甚至低價的武器,就可以造成大幅損失或威嚇效果。
Tomas Kåberger 指出,傳統發電廠是「集中式電網」,但是再生能源電網是「分散式」。烏克蘭的經驗就顯示,要攻擊再生能源的分散式電網,對方所使用的武器會比電網造價還貴,讓攻擊可能性變低。烏克蘭也利用再生能源的電網,去分類必要的供電,確保再生能源在戰爭時期更加穩定供電。

太陽能的分散式電網,就算一部分被破壞,剩餘部分仍然能發電和輸電功能,繼續維持電力供應。主持人、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也補充,基輔 Spilno School 就因為裝了太陽能,在停電時能為鄰里提供充電、照明,安裝商也反映斷電後訂單「爆量」,顯示分散式系統快速擴散。自來水公司也因戰前就有太陽能電站,在大規模空襲造成斷電時仍能維持抽水運轉。再生能源已在戰時證明其價值,並預期在戰後可快速擴充並標準化複製 。
「不是說再生能源就不會被攻擊!」Tomas Kåberger 強調,再生能源電網如果有好好加強配置,並將防災、韌性等需求融入電網設計,在戰爭或天災時會是相對穩定的能源供給。
或許有許多軍方專家一再強調核能、燃氣在戰爭時期的重要性,但 Tomas Kåberger 認為,事實證明,火力發電、化石燃料、天然氣、核電廠等傳統電廠真的很脆弱、容易被破壞。只要放一把火、低成本武器就可以完成攻擊。相對來說分散式的再生能源在戰爭時期,才有比較高的可能性全身而退。
核能復興?專家駁斥:只是「政治宣傳」並非實際趨勢
Tomas Kåberger 表示,觀察全球核能發電的產能,在過去幾年幾乎沒有成長,幾乎停留在2006 年。反觀風電、太陽能大幅增長。
Tomas Kåberger 指出,過去 20 年來,大家都在等著最新的核電廠趕快蓋出來、救世主快出現,達到所謂「核能復興」,但目前事實上就是沒有。大家所期待划算便宜、符合新時代的新技術核電廠並沒有出現。
Tomas Kåberger 說,美國與歐洲新建核電計畫普遍出現成本大幅超支、工期延誤的情形。當初核電廠遊說者為了說服政府投入,把事情講得簡單,實際卻非如此。像是美國蓋的 4 個新反應爐,其中 2 個蓋到一半就中斷,損失高達 100 億美金(約 3000 億台幣),最終都成全民買單。
從歷史經驗看來,Tomas Kåberger 指出所有的核電廠反應爐,大概有 1/10 的機率,會因為種種原因突然中斷興建。他認為,這就是核電產業的通病,為了說服政府買單,把這些變數或突發的成本,全部丟給納稅人處理。

Tomas Kåberger 引述最新資料顯示,20 年前開始有所謂「核能復興說」,當時核能佔全球17%-18%,但到現在核能已經低於 10%,反觀再生能源到現在全球佔比超過 30%。充分顯示所謂核能復興這根本不是趨勢,只是「政治宣傳」而已。
Tomas Kåberger 所身處的瑞典,有充足的自再生能源,甚至有餘裕可以出口。即使如此,瑞典近來也還是有核電復興的宣傳。不過他相信,這些核電廠在十年內也會因為不敷成本而慢慢除役。他說,核電廠造價高昂,還有龐大的外部成本像是核廢料、核武問題,核電的成本只會越來越高,發展再生能源才是真正的國際趨勢。
小型核電廠 SMR 低成本、快速建設成救世主?
至於最近討論很熱烈的小型模組化反應爐 (Small Modular Reactor,SMR),被認為未來成本可以越來越低?Tomas Kåberger 質疑,過去 40-50 年新蓋的核能電廠,都是越蓋越大。
此外,SMR 所需的核心零組件如渦輪機、發電機、控制室、線路等,與大型核能與火力電廠相同,皆為歷史超過百餘年的成熟技術。但即便以現在火力發電廠可以的技術,成本還是遠高於再生能源,顯示未來難以再有突破性的正向學習曲線,並難以再帶來大幅成本下降。
因此,Tomas Kåberger 認為,SMR「低成本與快速建設」的願景多屬政治與產業誇大,實際上無法在未來能源市場中具備競爭力。
Tomas Kåberger 說,不是每個能源都像再生能源學習曲線高,並且可以繼續成長。傳統核能電廠發電成本比再生能源高出 2-10 倍,小型反應爐比傳統核電廠高出 3-5 倍,SMR 蓋越多就會讓成本越低,不太可能!
AI 產業必須靠核電支持?
Tomas Kåberger 認為,說穿了 AI 人工智慧或者運算中心,就是要低成本的電,和其他所有需要電的裝置或設施無異。
至於哪種發電成本最低價?他認為,核能相較再生能源的成本,真的不見得低,且太陽能、風能的成本越來越低是指日可待的,因此核能對人工智慧產業是不可或缺的說法很沒道理。

再生能源成本很高?成本正快速降低
Tomas Kåberger 指出,風能或太陽能屬於新技術,被外界誤以為成本很高。但依照過去經驗,2016 年丹麥公司開始在北歐外海提出離岸風電標案,價格是每兆瓦時 70 歐元。兩個月後,瑞典能源公司在丹麥西岸的報價降成每兆瓦時 60 歐元,再過兩個月報價又略低於 50 歐元,顯示成本快速的下降。
離岸風電往往會被認為蓋起來曠日費時,但上述公司在得標 1 年內就已經把實體設施建置完成,並且在 2 年內開始供電營運。
Tomas Kåberger 指出,2016 起風電、光電架設營運已經符合實際需求,如今再生能源比原油更便宜。經過換算,石油發電每兆瓦時 45.5 美元,光電風電則是每兆瓦時 10-25 美元,相較便宜。
尤其,再生能源的電網很怕的就是「孤島效應」,但最近電池成本大幅降低,也對電網穩定有很大的貢獻,能提高再生能源的安全性。
再生能源也有風險?不如核災會摧毀社區
Tomas Kåberger 指出,或許有人會說,其他發電方式也會因天災造成災害,但他認為核能所發生的災害,相較於像是化石燃料的儲油槽破裂、水力發電的水壩毀損等,核能產生的災害通常都是上百倍以上。
近來丹娜絲颱風造成太陽能電板損害,也引起社會關心。但 Tomas Kåberger 就認為,太陽能板的損害通常就是影響發電,不太會影響周遭的人。但相較之下,核能電廠的災害,旁邊的社區無法倖免於難,甚至若不幸發生核災,災後像是放射線影響的恢復時間更長,和一塊太陽能板被吹飛是不可同日而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