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僑是台灣第二條生命線當台灣被攻擊海外台灣人如何守護台灣

發佈時間2025/9/16 10:14:32
最後更新2025/9/16 10:22:56

【沃草】記者何宇軒報導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至今已經近4年,在這段時間內,有大量海外的烏克蘭人,藉由募款、安置難民、遊說居住地國會等方式,從海外為母國盡一份心力,維持烏克蘭社會的正常運作,讓俄羅斯當初想快速拿下烏克蘭的計畫破滅。

在臺灣這方面,隨著中國對臺灣侵略的威脅加劇,當「臺灣有事」時,旅居外國的臺灣人,又要如何支援、守護臺灣?而海外的資源要進入時,又會遇到哪些要克服的問題?《沃草》在上週日(9月14日)舉辦「國際民間援助如何守護臺灣?」講座,邀請具有國際民間外交、串連及合作經驗的專業人士,從分享自身經驗,以及烏克蘭近年抵抗侵略的實例,說明跨越國際的民間力量,如何在守護自己的國家上發揮關鍵作用。

李可心認為,臺灣可以發起更多維持社會正常運作的專案,告訴世界:臺灣有多麼堅毅。(攝影/何宇軒)

李可心:戰時維持社會正常運作,能讓世界知道臺灣的堅毅

致力於提升民眾對於臺美事務和國際動態了解的「美國臺灣觀測站」共同編輯 李可心,分享烏克蘭以及巴勒斯坦的案例,說明有哪些可以給臺灣的借鏡。她提到,在烏克蘭,有各個不同專業的人士分別組成團體,在自己的專長領域進行倡議。例如有工程師組成跨公司的組織,要求俄羅斯的 Google,在搜尋結果必須要把俄羅斯的官媒標示出來等等。

李可心也提到一個叫「Jobs for Ukraine」的線上平台,可說是專屬於烏克蘭人的國際版人力銀行。例如臺灣有人想要找人畫插畫聲援烏克蘭,就可以透過這平台找到烏克蘭的插畫家來合作,透過這樣的方式,盡可能確保烏克蘭在戰事時,經濟活動能夠持續。

至於巴勒斯坦,也是透過社群媒體,把加薩當地的戰事塑造成人道議題,大幅地翻轉了國際的支持。例如在加薩的一位青少年,他只是把去領配給的麵粉時,裡面都是蟲的畫面拍下來,影片中沒有文字描述,就只是把狀況拍下來,但光這部影片就有 5000 萬以上的觀看次數。

那回到臺灣,應該要說一個怎樣的故事?她認為,臺灣可以盡可能發起更多維持社會正常運作的專案,例如類似前面提到的 Jobs for Ukraine。

李可心說,2020 年 COVID-19 造成全世界亂成一團時,臺灣還可以保持非常有秩序的生活環境。臺灣可以用類似的方式告訴世界:我們有多麼的堅毅,我們的民主,我們的人民,我們的公民力是多麼地強,這也是過去好幾年,國際社會不斷在強調的事情,以及這件事情能不能在戰爭發生的時候,也持續運作。

劉以正認為,國際援助的目標,就是大家要一起有意識地找回本來的生活狀態。(攝影/何宇軒)

劉以正:可以上學、看Netflix、過生日 對威權入侵者來說就是一種抵抗

致力於促進言論自由的國際NGO「ARTICLE 19」亞太專員劉以正,則從務實的角度,舉出當國際援助的資源要進入當地時,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其中像是溝通與協調的成本,也經常被外界忽略。

劉以正說,光是國際NGO要到其他國家找尋當地的合作對象,本身就是挑戰,因為要確認對方是不是有貪腐、性平、與威權政府合作等問題,就已經很困難、充滿摩擦。而各種溝通協調,在國際援助的過程,也佔了很核心的位置,但一般捐款者卻不太能想像,為什麼協調一件事情,需要花費這麼大的心力。

劉以正認為,公民社會間的「信任」是臺灣與威權政府相較之下最大的優勢。因為威權政府沒有信任,所以決策很中心化、會出現誤判、溝通成本也很高。但有信任基礎的公民社會,可以很蓬勃地交換各種資訊,以各式各樣的方式最佳化決策。他也強調,要確保公民社會中,大家都要一起上船,不要因為特定人,可能在意識形態有微小差異,就把他踢下去。

劉以正也提到,從烏克蘭的案例可以看到,必須很早就把能夠做國際援助專案的人力培養起來。或許一開始會覺得,還沒碰到會需要用上這些人的狀況,但有這樣的專職人力,才可以在遇到急難時,有人可以用,不然即便是剛集結起來時,都還需要一段磨合期。

此外,與政府的協作關係和人脈也需要建立起來,雖然目前有像是「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這樣的公私協力平台,但除此之外,還是有很多跟政府各部會的合作,都需要執行。

劉以正也分享,他自己實際去到烏克蘭,體悟到國際援助的目標,就是大家要一起有意識地找回本來的生活狀態。不一定是直接上戰場打仗,而是「大家一起讓小孩子有學可以上、晚上有 Netflix 可以看、有生日可以過,其實對於威權入侵者來說,就是很重要的一種抵抗」。

他去烏克蘭感到最震撼就是,「其實大家是很chill(放鬆)的」,並不是一直處在精神高壓的狀態下,因為人不可能一直維持高壓的狀態 4 年。大家會需要跟國際援助、公民社會的夥伴,找到一個精神平靜的狀態,打這場不知道會多久的仗,然後一直前進下去。

郭家佑說,海外僑民是臺灣人民可以繼續正常獲取資源,以及對外溝通的管道。(攝影/何宇軒)

郭家佑:海外民眾可傳遞臺灣的故事、發動國際聲援

曾推動多個專案提升臺灣國際能見度的「數位外交協會」執行長郭家佑,則分享她認為海外臺僑可以做的事情。她說,海外臺僑其實就是臺灣的第二條生命線,如果有任何攻擊發生在本土,海外僑民就是臺灣人民可以繼續正常獲取資源,以及對外溝通的管道。例如有很多烏克蘭僑民在波蘭,協助同胞在波蘭做安置,或是發起募款活動。

郭家佑說,海外僑民還有一項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資訊的澄清以及溝通,這不一定是澄清假資訊,而是要主動去設定想講的議題。例如跟海外當地的媒體、自媒體的經營者合作,發起聲援行動,把故事傳遞出去。

郭家佑也建議,海外僑民通常會有當地的朋友,所以如果平時想要幫臺灣做國際倡議,可以聯合身邊的當地朋友,幫臺灣發聲,甚至可以聯合當地的公民團體、智庫,遊說當地的國會支持臺灣。例如烏克蘭有很多在立陶宛的僑民,也是透過遊說,讓立陶宛很早就對烏克蘭進行軍事與人道救援。

此外,最直覺的方式可能就是募款,這些也需要有人去溝通籌備,或是幫忙對接國際的NGO,因為國際NGO也要找在地可靠的信任對象,這時海外僑民就可以幫忙做推薦,或是當國內有什麼樣的需求時,可以幫忙翻譯,讓海外的NGO知道。

(涉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