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空襲找食物搭避難所 木柵自訓團演練 看紙本地圖成最大挑戰

發佈時間2025/10/29 09:05:00
最後更新2025/10/29 11:27:23

【沃草】記者何宇軒報導

為了因應可能的戰事與天災,許多人都投入準備防災避難包,但是在準備完之後,若要實際使用,你能快速找到需要的物品嗎?假如家裡不安全、必須撤離時,自己的體力背得動避難包長途跋涉嗎?而居家附近的撤離路線、避難設施,是否都已經能完全掌握?若手機沒有訊號、無法導航,手上只有紙本地圖時,又要如何到達目的地?

臺北市木柵自訓團在上週日(26日)舉辦空襲防災演訓「貓空行動」,讓參加者實際演練如何判斷空襲警報、了解文山區當地的防空避難處所位置,有效、快速地疏散與避難。希望讓參加者發現自己在物資準備與體能訓練上的不足,找出改進方向。

參加者最後的任務,是要利用手邊現有的物資,搭建臨時避難所。(圖片來源:木柵自訓團)

躲空襲、找水源、食物、AED、避難空間、搭避難所 演訓六大任務考驗

演訓將參加者分為 4 個小隊,每隊約 8 人。木柵自訓團團長林先生表示,當天有 34 人到場參加,有一位民眾因為體力不支,中途退出,所以完成演訓的有 33 人,其中 15 位是木柵自訓團成員、18位非團員,包括來自其他友團或獨自報名的民眾。

林先生說,這次演訓的目標,是希望讓大家能檢視,自己平常準備的裝備、物資,以及知識與技能是否足夠,找出自己在民防或避難求生方面,有哪些需要調整、加強的地方。

活動在下午 3 點半開始,所有隊伍先在政治大學校園集合,每隊會拿到一份紙本地圖,希望讓參加者在沒有訊號的情況下,學習如何用紙本地圖與指北針找到任務目標。活動共設計了 6 個關卡,首先一開始是模擬空襲,要在空曠的戶外做掩蔽。

第二個任務,是要尋找政大附近的水源地,例如可能是公共場所,或天然的溪邊;第三個任務是在指南宮的山上尋找食物等物資,例如廟裡的供品或販賣機,在找到供品之後拍照,證明已經找到吃的東西、達成任務了。

由於之前這一段路都在往上爬坡,隊伍在指南宮稍做休息後,接下來要下山。林先生說,因為下山有很多條路,團隊必須討論要走哪一條,而有的捷徑路線,可能在最近連日下雨後,比較顛簸泥濘,那就要考慮走比較安全、但較長的步道。

在下山之後,第四個任務是沿路尋找公用的AED(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每隊都要找到兩台,才算完成任務。第五個任務是要尋找地下停車場等公共避難空間。

最後一個任務,是隊伍要回到政大校園,搭建臨時的避難所,這時每個人就要從自己裝備裡現有的物資,發揮想像力,決定在哪裡搭、用什麼東西來搭。例如有人準備了帆布,沒有帆布的人就用雨衣拼接,也有人把登山杖當營柱用,想辦法搭成能遮風避雨的角落。林先生說,大部分的隊伍都在晚上 6 點到 6 點半之間完成所有任務,比他原本預期的快了一些。

林先生(中)觀察到,體能不足與不熟悉使用紙本地圖,是這次參加者常見的弱項。(攝影/何宇軒)

體能不足、不熟悉紙本地圖 是參加者普遍弱項

對於參加者的表現,林先生觀察,有些木柵自訓團團員以外的參加者,對於紙本地圖不太熟悉,有時候會看不懂,沒辦法準確地辨別方位。

在體能上,不是自訓團員的參加者中,有約一半以上的民眾,明顯可以見到體能不足以負荷的情況。林先生估計,這次行走的路線大約 8 到 9 公里,平均上升的高度大約是 400 公尺,算是自訓團平常訓練的路線裡,比較入門的。

他也發現,有些參加者會在體能上逞強,他認為這樣很危險。例如有人臉色已經很蒼白,卻還要硬撐。像中間有一道關卡,是搭好避難所之後要扛著扮演傷患的隊友來回各走 30 公尺,而有人在扛人時逞強,在回程時沒力,結果兩人都差點跌倒。

此外,林先生也發現,參加者可能都會太專注在任務本身,例如會專心尋找水源、食物和 AED,但對於行進間的環境警覺性就比較低,或是忽略要留意隊友的情況。像是行進時,走最前面的人要回報前方交通狀況,包括提醒前方有車,往後傳話直到最後一人,但有一些隊伍沒有做到這個動作,而這些在事前給的手冊裡,其實都有提醒。

演訓辦在文山區,經過當地的指南宮等地。(圖片來源:木柵自訓團)

實際演練才知道不足 團長建議各自訓團都辦當地演練

若有其他團體或自訓團也想在所處的當地舉辦類似演訓活動,林先生建議,首先主辦單位要先了解自己所住區域的地形地貌,以及在地的重要避難和安全設施,他強調,一定要先了解當地有哪些道路、可以通到哪裡等等。

此外,也要了解當地附近的設施,例如有哪些醫院、診所,以及哪裡有AED,例如學校、警察局、超市、圖書館等地方大多會有。也要知道哪裡有避難空間,如地下停車場、公園、學校、社區,以及有哪些天然資源,如溪流等等。

林先生表示,他建議各個團體都能在自己熟悉的區域,舉辦類似的演練活動,因為要先了解自己所處的地理環境後,才能有效率地做避難規劃。萬一家裡也不安全,無法躲在家避難時,才知道要怎麼辦。

他也建議大家在自己家附近,要實際走一次,觀察附近有哪些避難空間、有哪些安全、可以撤離的路線,「你不實際去走,你都不知道」,走了之後也才會發現,避難背包裡可能哪些東西不足,或自己體能不夠,才知道可以如何自我加強,或升級設備。

林先生強調,如果沒有做實際的演練,有些事情會覺得好像都懂、都準備好了,事實上一定要實際演練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

有參加者表示,要背自己的避難包走完全程,對體力是一項挑戰。(攝影/何宇軒)

光有避難包不夠 還必須熟悉包內物品擺放位置

參加者L表示,這次行動對他這個民防自訓團成員來說,簡直就是一場期中考試。當警報響起,他背上避難包衝出集合點時,才發現自己對背包裡物品的擺放位置還不夠熟悉,像是急救包、哨子、手電筒開關等,在手忙腳亂地翻了半天後才找到,讓他深刻體會到:準備避難包不只是「有」就好,而要「隨手可得」。必須要熟悉自己的裝備,和背包裡所有物品的擺放位置。

L也說,他們隊伍在路上不斷有民眾圍過來問:「你們是哪個單位?」、「在爬山啊?」甚至有阿伯拿出手機拍他們笑說:「我還以為是拍電影!」L回想,他當時一邊喘氣一邊回應:這不是電影,是為了真實可能發生的事在準備!

參加者阿光表示,他認為比較大的挑戰,首先是體力。每個人要背自己的避難包走完全程,如果平時沒有體能訓練,從平地走到指南宮時會很辛苦。他也覺得自己要加強避難技能,例如他沒有練習過創傷止血與緊急搬運,也沒學過如何用登山杖、繩索、雨衣搭建臨時避難所,所以任務都是由其他已經會的組員完成的。

在避難包方面,他也認為要重新檢視。如果口袋不夠多、無法有效分類與收納,會容易找不到東西,尤其是夜晚時視線不佳,會浪費很多時間翻遍背包找東西。他也觀察到,其他人會把手機、止血帶等需要立即拿取的東西,另外準備小腰包收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