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國會友臺小組主席馬瑪竇把威權國家踢出供應鏈他們就會活不下去

發佈時間 2021/12/3 09:16:19
最後更新 2021/12/3 09:16:20

【沃草】記者廖昱涵報導

近來臺灣與立陶宛關係升溫,駐立陶宛臺灣辦事處也掛牌。昨(2)日立陶宛國會友臺小組主席馬瑪竇(Matas Maldeikis)親自出席立法院於臺北舉辦的「開放國會」論壇指出,威權希望顛覆民主,但長期來看威權自己就會滅亡,威權國家自稱活得很好,其實都是短期,他們一邊罵民主國家,但明明光靠自己無法延續,必須仰賴民主國家的資源,就像是中國就要從國外進口天然氣。馬瑪竇強調,只要搞清楚這些因果關係:「從供應鏈上把威權國家踢出去,他們就會活不下去。」

立陶宛國會友臺小組主席馬瑪竇 Matas Maldeikis 率團訪臺。針對近來中國官媒《環球時報》嗆他們是「臺灣花錢請來的政治演員」,馬瑪竇回嗆:「習派他的小丑來攻擊我們」(攝影/廖昱涵)

立陶宛國會友臺小組主席馬瑪竇 Matas Maldeikis 率團訪臺。針對近來中國官媒《環球時報》嗆他們是「臺灣花錢請來的政治演員」,馬瑪竇回嗆:「習派他的小丑來攻擊我們」(攝影/廖昱涵)

馬瑪竇指出,先前歐盟直接挑戰中國,由執委會發佈報告反對中國的「一帶一路」政策。他感慨,從一開始自己就懷疑一帶一路,但現在可以看到整個歐盟也懷疑,就是透過政黨、國會,慢慢敲開歐盟的大門,找到自己的方式、找到利基。一步一步讓聲音透過政黨、讓歐盟的政黨聽到,這很關鍵,也是很長遠的規劃。

馬瑪竇也強調,威權希望去顛覆民主,但長期來看威權自己就會消亡。常聽到威權國家說他們出口很好,但其實都是短期。長期而言,威權本來就會自己消亡,現在威權國家能自稱活得很好,還批評並消費西方國家,但威權光靠自己是無法延續的,他們要靠民主才能延續。威權國一直批評民主世界,但還是仰賴民主國家的資金,像是中國就要從國外進口天然氣。

「要搞清楚這些利基和供應鏈,如果從供應鏈上把威權國家踢出去,他們就活不下去,他們沒辦法靠自己存活,這是威權國家的矛盾。」馬瑪竇表示。

馬瑪竇說,要了解威權國家的思維和行動,他們的行為不是因為強大,而是來自內心的恐懼,這也很容易解釋他們的所作所為。

馬瑪竇說,常常聽到人說俄羅斯很難預測,但其實根本不難,只要了解他們的恐懼:「五分鐘之內我就可以跟你說他要幹嘛!」他強調,俄羅斯跟中國一樣,威權的問題在於沒有合法性,只能依賴民主國家生存,只能編造他自己的政權合法性。

立陶宛國會友台小組副主席馬提奧 Marius Matijošaitis(攝影/廖昱涵)

立陶宛國會友台小組副主席馬提奧 Marius Matijošaitis(攝影/廖昱涵)

立陶宛國會友台小組副主席馬提奧說,立陶宛雖是小國但強大,這是和臺灣的共同之處,所以能發揮影響力,並在地緣政治上扮演關鍵角色。

馬提奧說,立陶宛 30 年前脫離了蘇聯,現在要重頭開始。全球化帶來新的挑戰,因為透過操弄跟傳播,面臨了「混合式」戰爭,例如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Alexander Lukashenko)利用將移民送到邊境做為武器,製造難民危機及假訊息等,相信大家對這些手段的原意心知肚明。他抨擊,盧卡申科與俄羅斯聯手不斷試圖傷害立陶宛的民主,用法西斯的手段抹黑立陶宛,想把立陶宛描寫成不民主的國家。

馬提奧說,面臨中國時,也是遇到同樣的問題。中國本來是夥伴,現在成為競爭對手,甚至是威脅敵對者。他認為,在資訊安全上攻擊、南海軍事威脅上,必須要所有志同道合夥伴一起回應,美國必須與北約共同合作,特別在印太地區。

馬提奧強調,立陶宛是獨立國家,本來就可以自己選擇合作夥伴。但卻看到不只一次,許多大國與國際組織沒有真正支持我們這些小國、保護人民的利益,讓獨裁者消遙法外。難道小國真的就微不足道嗎?他說,我相信我們還是可以發揮影響力。

馬提奧說,重點不只是法治,民主的核心更是信任,要建立社會資本。除了信任以外,其他各個團體的參與,公民社會的協力也是重點。重點不是在判斷資訊的真假,而是要讓民主更強韌,社會資本需要公眾的支持。

馬提奧最後指出,立陶宛已建立了支持臺灣的小組、成立了臺灣辦事處,希望其他國家也可以一起支持,讓我們一步一步來,完成最終的目標。

拉脫維亞國會友臺小組副主席拉科夫斯基 Ainars Latkovskis(攝影/廖昱涵)

拉脫維亞國會友臺小組副主席拉科夫斯基 Ainars Latkovskis(攝影/廖昱涵)

談到錯假訊息侵擾,拉脫維亞國會友臺小組副主席 Ainars Latkovskis(拉科夫斯基)也有感而發。他說,為何威權國家不喜歡鄰近的民主國家?答案很簡單,因為民主意識形態被威權國家視為針對他們國民的「宣傳戰」。

拉科夫斯基舉例,像是對俄羅斯人民來說,他們跟這些周邊的民主國家有類似的文化、語言,但是別人卻可以享有民主,我們卻不行。他質疑,俄羅斯到底要欺騙他們的人民到什麼時候呢?

愛沙尼亞國會友臺小組主席楊森 Jüri Jaanson(攝影/廖昱涵)

愛沙尼亞國會友臺小組主席楊森 Jüri Jaanson(攝影/廖昱涵)

因應極權國家如中國、俄羅斯的資訊戰,愛沙尼雅友臺小組主席楊森(Jüri Jaanson)認為傳達的訊息應該要一致、簡單、明確,透過媒體及網路無限重複:「一旦你感到疲倦,機會就來了。」政府也要把私部門當作夥伴,共同參與。他感慨,捍衛民主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因為民主時常會製造小問題,所以必須不斷去捍衛民主。

近日被中國列入「制裁名單」的立陶宛國會議員莎卡琳恩 Dovilė Šakalienė。此行她贈送總統蔡英文藝術品「團結之樹」,並說她們兩個都是熱愛自由,且被中共討厭的女性(攝影/廖昱涵)

近日被中國列入「制裁名單」的立陶宛國會議員莎卡琳恩 Dovilė Šakalienė。此行她贈送總統蔡英文藝術品「團結之樹」,並說她們兩個都是熱愛自由,且被中共討厭的女性(攝影/廖昱涵)

立陶宛國會議員莎卡琳恩也分享,立陶宛自 2017 年開始,就受到鄰國很多國防、經濟、能源、外交的假訊息的干擾,包含「北約對立陶宛是威脅」、「立陶宛的軍隊不足以防衛國家」等可笑的言論。但尤其當假訊息跟武漢肺炎疫情連結在一起時,民眾還是會對政府的信任大大降低,並很容易受到操縱。

拉脫維亞國會友臺小組主席福燦 Jānis Vucāns(攝影/廖昱涵)

拉脫維亞國會友臺小組主席福燦 Jānis Vucāns(攝影/廖昱涵)

無黨籍立委林昶佐作為臺灣國會代表、臺灣開放國會委員會召集人也感慨,近年來國際社會關注臺海問題的發展,也對臺海問題有更公平的理解。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由於國際社會對中國「非常寬容」、期望中國經濟發展後能帶來政治改革,所以過去當臺海緊張,曾有言論指責臺灣是國際的麻煩製造者。但近年,國際社會終於開始了解問題是中國,中國軍事擴張造成區域安全威脅。

林昶佐說,臺灣是面對中國的第一線,面對獨裁的壓力最大。就像波羅地海國家面對威權一樣,因此更珍惜彼此的民主自由,這種相互扶持的力量,會讓世界往更美好的願景前進。

立法院、外交部、美國國際民主協會、台亞基金會於 12 月 2-3 日,在北喜來登飯店共同舉辦「後疫情時代之開放國會-韌性之全球案例及 2022 年後之規劃」論壇。其中實體與會者 12 位、線上與談者 14 位,加上國外專家學者 10 位。而臺灣國內除了四大黨團立法委員參與外,尚有 23 位專家及公民團體代表等與談。

愛沙尼亞國會友臺小組成員米林 Madis Milling(攝影/廖昱涵)

愛沙尼亞國會友臺小組成員米林 Madis Milling(攝影/廖昱涵)

開放國會論壇的「民主前線」議程,由無黨籍立委林昶佐與多名歐洲議員與談(攝影/廖昱涵)

開放國會論壇的「民主前線」議程,由無黨籍立委林昶佐與多名歐洲議員與談(攝影/廖昱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