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三十年,中國仰賴借貸、債券,獲得經濟高速成長,但如今龐大的債務卻重壓中國經濟,近年有越來越多中國企業無法如約償還債務,就連地方政府控管的國企系統也出現違約情形,因而引起國際媒體重視和持續追蹤,《紐約時報》引述國際信用評級機構「標普全球」,認為在這種局面下,中國政府很可能放任國企倒閉。而包商銀行、錦州銀行、哈爾濱銀行、恒豐銀行等中小型銀行相繼被當局接管或注資的情況更令投資人對中國經濟的前景憂心不已,就連被中國企業阿里巴巴收購的港媒《南華早報》都形容,中國許多中小型銀行已經「進入前所未有的寒冬」。另外多家中國大型企業創辦人相繼「被卸任」、「被退休」甚至「被失蹤」的情形,也彰顯中國共產黨為處理經濟問題而極力擴張政治權力,更讓「國進民退」的憂慮籠罩中國企業。
難以償還的債務對中國經濟造成莫大壓力
《紐約時報》報導,中國企業在今年已經出現約 200 億美元的債務違約,明年中國還有 900 億美元的外債即將到期,將在 2021 年到期的全球債務更高達 1100 億美元。在中國國內,債務數字更加龐大,單就企業債券而論,明年中國企業必須向債券持有人支付 6946 億美元,2021 年則必須支付 7060 億美元。《紐約時報》稱,雖然與中國的總體經濟相比,這些債務的金額不致無法承受,但必須償還的金額逐年提高,對中國經濟的傷害也正在上升,加之中國經濟成長逐年放緩,中國政府因此備感壓力。
值得關注的是,由北京大學作為最大股東的北大方正集團在 12 月初時未能按時償還 2.84 億美元的債券,北大方正集團對外聲明公司的資金流動正在收緊,並正在「積極尋求融資」,設法償還債券。另外,由天津市政府控制的天津物產集團也在今年 12 月成為近 20 年內首家未能按時償還外債的國營企業。目前,天津物產集團仍欠外國銀行 12.5 億美元的債務。美國信用評級公司標普全球(S&P Global)的分析師 Christopher Lee 指出,這樣的情況令海外投資人憂慮,因為過去市場預期無論中國國企的經營狀況如何,中國政府都會設法救助、紓困,因此投資人原本認為至少天津政府會出手協助旗下國企集團償還海外債務,不過 Christopher Lee 認為本身也負債累累的天津市政府「已經沒有能力再支持它(天津物產集團)了」。
美國知名財經媒體 CNBC 也引述標普全球的報告指出,雖然天津物產集團透過債務重組的方式設法償債,但標普全球仍認為此次債務重組屬於違約行為,並具有特殊意義,標誌著體質不良的中國國企無論在面對國內債務或是外債,違約率恐怕都將不斷提高,中國政府也可能寧願選擇讓國企倒閉。
《沃草》在先前的報導也曾提及,不只中國企業大量借貸、發行債券,中國地方政府也長期依靠借貸進行建設,期望透過大舉建設帶動城市經濟成長,並能藉此償債,但近年中國經濟成長不如預期,地方政府因而陷入債台高築的困境中,單就天津而言,天津市政府、企業和家庭債務總額超過 7600 億美元,而天津所有債務的年利息總額高達天津官方經濟成長率的 12 倍,這表示已經疲軟的中國經濟如今可能因為巨債而更進一步被抑制。
CNBC 的另一篇報導引述美國信用評級公司 Moody’s 首席經濟學家 Mark Zandi 的警告表示,中國債務是對全球經濟的「最大威脅」。
地方銀行深陷泥淖
除了無力償還債券以外,中國在過去大肆擴張的信貸系統如今也成為中國經濟的隱憂,在過去十年,中國的信貸規模就從 9 兆美元暴增到如今的 40 兆美元,利用中國鬆散的金融法規而大量成立的影子銀行更是加劇了中國經濟的泡沫化。《紐約時報》指出,中國政府在兩年前為打擊風險借貸和過度槓桿,開始取締影子銀行(諸如 P2P 借貸平台),而現在,中國政府似乎更進一步,已經不打算對頻臨破產的公司企業伸出援手,更連帶要求國有銀行收回提供給國企的低利貸款,並設法控制高風險的不良貸款,另外中國中央政府也削減了部分提供給地方政府的財政補助。
港媒《南華早報》更形容,由於主要客戶的還款能力「懸崖式」崩落,中國農村地區的中小型銀行已經「進入前所未有的寒冬」,由於逾期貸款快速增加所帶來的財務壓力,農村銀行正極力籌措新資金,今年以來,已經有 29 家農村地區的銀行向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CSRC)申請出售新股以填補資產負債,其中又有 10 間銀行的不良貸款率超過中國銀行業和主管機關「中國銀保監會」所制定的 5% 警告線,其中部分銀行的不良貸款率甚至高達警告線的五倍,例如在 11 月提出申請的江西玉山農村商業銀行,在兩年的時間內,該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從 2017 年底的 4.71% 飆升至如今的 22.98%。
摩根大通(JP Morgan)首席中國經濟學家表示,即使多家銀行相繼出現財務問題、遭到接管,中國金融監管機構迄今仍未能解決資金問題以及中小型銀行面臨的前景疲弱。這些地方銀行大部分的資金來源是不透明的金融產品和同業借貸,隨著中國經濟表現下滑,其盈利能力大幅下降,加上中國政府為了壓低風險貸款而收緊法規,這些中小型銀行選擇提高向信用風險較高的銀行及公司發放貸款的利率,如此一來,亟需資金的中國企業又面臨的更大的壓力。
地方政府融資能力出現問題
《南華早報》的另一篇報導則指出,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外部顧問馬駿也在本月接受採訪時敦促中國當局防止地方政府借貸平台倒閉所可能帶來的「系統性風險」,並提議資金充裕的地方政府平台本身可以上市或是收購上市公司,甚至可以接管其他省份的同行,來提高融資能力。
中國的地方政府長期以來一直使用地方政府融資平台進行借貸或是發行債券來籌集資金,而現在有許多地方的借貸平台也出現金流問題。例如內蒙古呼和浩特經濟技術開發區投資發展集團在 12 月初因未提前償還債券而引起市場短暫恐慌,新疆生產建設第六師國有資產管理公司也未能準時償還 7,140 萬美元貸款的利息和本金。
「國進民退」疑慮威脅中國國內企業
在資金缺乏,以及中國中央積極擴張權力的情況下,中國國內企業家一一成為政府針對的對象。《法國國際廣播電台》報導,今年多位中國民間企業掌門人卸任,包括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騰訊創辦人馬化騰、百度創辦人李彥宏、京東創辦人劉強東、順豐創辦人王衛,以及聯想創辦人柳傳志,因此引起各界質疑民間大型企業是否被迫配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國進民退」方針,讓中國共產黨實質控制民間企業,以免大型民間企業的影響力危及中國共產黨的權威和統治。另外,旗下包商銀行、哈爾濱銀行相繼被政府接管的「明天系集團」也被認為是中國共產黨針對的對象,其創辦人「金融大鱷」肖建華更是早在 2017 年遭不明人士從香港帶走,至今行蹤、生死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