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草】記者廖昱涵報導
民進黨立委林淑芬今(30)日與民團「台灣女人連線」召開記者會,呼籲錯誤的「處女膜」應正名。林淑芬指出,來自錯誤名稱和性教育的「處女膜」,對年輕女性造成壓力,「處女膜」不是膜,而是類似戒指的的環狀組織,本身就有洞。她建議應效法瑞典推廣用「陰道冠」等類似的中性名稱來稱呼,別再對女性施壓。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黃淑英指出,一個沒有任何功能的組織被賦予了父權社會下的「處女」價值,女性會擔心初夜沒落紅被視為「不純潔」,甚至還擔心處女膜受傷而避免由陰道進入的檢查,導致許多疾病防治困難和延誤診斷,嚴重傷害女性的健康與人格。
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黃淑英指出,一般器官都是依照功能、組成或位置來命名,但是「處女膜」卻是帶有意識型態的稱呼。位在陰道口、胚胎發育後殘留的組織,沒有任何生理或構造上的功能,類似於男性的乳頭,但傳統社會卻在「處女情結」的宰治下,給了一個關乎「童貞」的名稱。
黃淑英說,「處女膜」的稱呼名不符實,過去想像是和女性第一次性行為後有關,但其實破的方式有很多種,不僅無法驗證處女,甚至檢驗是否為處女本來也就是不對的行為。在許多哺乳類中像是大象、鯨魚等也有類似的組織,但我們就不會去賦予這樣的名稱。
「有人會說,用這麼久幹嘛改掉?」黃淑英認為,雖然現在很多人對這件事不在意,但卻有很多後遺症,因為名稱的存在還是在強化「處女」的概念,這傷害女性的人格,就連婦產科醫生也深受其害。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副秘書長林姿吟就指出,在婦產科常會見到沒性行為的話要告知醫師不用內診的公告,這也造成常見的醫療糾紛。臨床上也會有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的病人,無法用陰道超音波去做精細檢查,只能用腹部超音波,就是因為病患介意處女膜會因此受損。
林姿吟也說,有時候看急診,也常見到媽媽帶小朋友來掛號,說騎腳踏車跌倒後外陰部有點紅腫、要看處女膜有沒有受傷。她認為,「處女膜」概念根深蒂固在社會大眾心中,在父權思想下連媽媽都會有這種負面的概念,對女性的貶抑字眼應該要糾正過來。
林姿吟指出,處女膜就是胚胎發展的遺跡,也不是每個人都是完整、一樣的。在研究上顯示,即使完整的話,第一次性行為也不見得會出血。或者騎腳踏車跌倒、用棉條也會造成破損,與性行為完全是兩件事。
林淑芬指出,處女情結和處女價值真的要反思,女性年輕時被肯定「處女」的價值,年老時卻又變成「老處女」這樣嘲笑的名詞,女人不該承受這樣的壓力,很令人生氣,希望從名稱開始改變。
「處女膜」對年輕女性造成「初夜一定要落紅」壓力,但這一切只是來自錯誤的名稱和性教育。林淑芬表示,處女膜不是膜,而是類似戒指的環狀組織,而且本身就有洞。她呼籲,不要再去強化社會要求的貞操或處女情結,用更中性的名稱來取代,不僅描述上就是錯誤了,還是一個要求女性的不正確社會價值,還更強化處女迷思。
林淑芬指出,2015 年瑞典就推廣處女膜正名為「陰道冠」。希望政府帶頭來討論,用更中性的名稱來取代,不要再對女性施壓。
另一方面,林淑芬也希望從教育著手,要正確認識身體構造、給生殖器官正確的名稱,也要孩子正確的性教育。她說,國高中階段的性教育,好像沒有提「處女膜」這概念,隱約感覺國家應該是不想強化處女情結。但也因為沒有談,讓孩子只能遵守社會的規範,她寧願透過介紹生殖器官時,用中性的醫學詞彙來稱呼,得到正確知識比避而不談好。
林淑芬呼籲教育和衛福部一起來努力,其實臺灣社會很多人願意重新思考,在兩性和性教育上,很多年輕的爸媽已經帶頭在做更好的教育。包括她自己也願意回去跟小孩談這個議題,這是個好的機會教育。
黃淑英補充,醫美界裡面還有所謂「處女修復術」,這手術事實上不僅昂貴,還有後遺症,診所上的價格是 3 萬 5000 - 8 萬 5000 元一次,又花錢又傷身。她提醒,這樣名詞的存在,不斷在提醒這個社會「處女」觀念,不管現在的年輕一輩對處女的概念是否慢慢淡薄,但這名詞的確一直對於女人產生傷害。
黃淑英指出,一個沒有任何功能的組織被賦予了一個「處女」的女性價值,變成一個有價碼的,還能變成損害賠償的標的,嚴重傷害女性的健康與人格。女性會擔心初夜沒落紅,會被視為「不純潔」,這樣的壓力限制女性的性自主。而擔心處女膜受傷而避免由陰道進入的相關檢查,也導致疾病防治困難和延誤診斷,危害健康?
黃淑英表示,目前字典裡面只有「處女」沒有「處男」的概念,所謂「處子」也是指女性。她質疑,為何男生就沒有這樣的概念?把這種歧視語言放在器官上,很不好。
另一方面,黃淑英也呼籲「惡露」這樣的稱呼該改善,本來是呵護胚胎的物質,但生產完就這樣貶低,對女性身體的污名和歧視應該有個修改方向。
林姿吟也補充,所謂「惡露」就是生產後的血液或殘留胚胎組織,隨著產後子宮收縮排出。一開始為紅色,約一個月內可以排乾淨。一般醫學上稱為「Lochia」,社會上可能因為覺得味道不好,才有這種名稱。但這對於剛生完產的女性其實是種貶低,辛苦懷胎生產後的分泌物被這樣形容。
與會的衛福部醫事司副司長劉玉菁贊同表示,其實醫學上對「處女膜」有個取代詞彙,叫做「陰道瓣」,只是大家鮮少使用。而在「惡露」部分,其實醫學上就是稱產後排出物。但因為這些名詞,大家都用很久,將來有更合適的名詞,可以一起來推動,消除對性別歧視的效應,一定通力配合。
劉玉菁指出,這些名詞和背後對女性的價值要求,對醫療體系是負面的,甚至可能帶來醫療糾紛,也很希望打破迷思,不管從教育或不同管道,應該讓它不要再有不正確的價值連結。
與會的國家教育研究院副院長顏慶祥也同意,國家教育研究院這幾年針對編纂的詞典,乃至於試題題幹的文字,有不定期召開性平小組檢視。但他指出,修訂還是要配合專業主政單位,像是衛福部。國教院常常不斷在檢視,會與時俱進且朝向性平來做出發,這沒問題。
林淑芬最後指出,教育部應提出衛福部門應該給予什麼協助,畢竟辭典是教育部主責。既然先前「外祖父母」的爭議,詞彙本身都還存在,但有加註「俗稱阿公阿嬤」,企圖做兩性平等。希望在處女膜上也能比照辦理,加註上它是錯誤的概念,與貞操無關、也不是一層膜,教育部應該負責導正,希望兩部門一起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