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世界都開始因應美中貿易戰,台灣該如何選邊站?中華經濟研究院 WTO及 RTA中心副執行長李淳在本月中旬(5/15)出席一場座談指出,貿易戰的關稅只是「小菜一碟」,全球未來將面臨美中長期對抗的影響。而台灣高科技產業勢必要選「美國隊」,因為市場、技術都在那裡;尤其下一代關鍵科技如AI、5G,因為涉及資安都需有高度「信任」基礎,正是台灣的好機會。他認為,中台過去長期貿易依賴,但總有一天要咬牙抽離防止越陷越深,但沒有領導者願意下這種決定。
李淳也提醒,除了高科技產業,其他產業也面臨貿易戰「調整期」的痛苦,政府不能只幫回流的台商。尤其政策不能只是「抗中」,否則一句「發大財」就打垮,也要有經濟回應,但目前政策並不明朗,這才是台灣真正的挑戰。
美國總統川普五月初一則推文,宣布啟動對中國的報復性關稅,為本來預期將暫時畫下休止符的美中貿易戰投下震撼彈。由台灣獨立建國聯盟台北市分部、基進黨台北黨部舉辦的「今夜趣政治」系列講座,在 5 月 15 日邀請中經院 WTO 及 RTA 中心副執行長李淳、台灣戰略模擬學會研究員何澄輝在慕哲咖啡舉辦「在川普102字推文之後——美中貿易戰將如何演變?」活動,簡介美中貿易戰始末及對台影響。
美中貿易戰牽動世界經貿,李淳以 OECD數據指出,目前貿易戰預估讓中國 GDP 掉 0.5%,全面開戰更是掉 1%。他推算,依照中國今年官方預測 GDP 為 6.1,再加上今年美國研究指出中國官方數據要減去 1.7 才是真正數字,這樣算來中國跟台灣 GDP 幾乎差不多。不過美國也掉了 0.4%。
李淳指出,這尤其台商影響很大。他以「中國企業五百強」名單為例,前十名有大家熟悉的「廣字輩」、「碩字輩」、「鴻海」等台商,前十名就有四家。且真正有從事生產的就是台商。
關稅可以靠貶值、出口退稅、匯率等方式抵銷掉,「貿易赤字這種可以花錢消災的事情」為何各國如此擔心?李淳說,關鍵在於美中對抗是長期的,現在才剛開始。
李淳表示,不公平貿易現在正在談,接下來還有科技戰、結構改革等,未來對中國而言只會越來越困難。他解釋,這些對美國來說是關乎「公平競爭」的經濟問題,但對於中國而言是「顛覆政權」、「生存權捍衛」的問題,當然很難達到共識。尤其,中國內部本來就有對習近平不滿的既得利益者,當習又挾著美國人的要求來革他們的利,甚至會對政權有所影響。
像是科技戰部分,美國已經開始實施針對「新興科技」實施出口管制,幾乎都是下個世代競爭最激烈的關鍵科技。此外,美國也針對實施「投資管制」,之前外資去美國幾乎沒有審查制度。
雖然衝擊還不明顯,但李淳認為科技戰的嚴重性更勝貿易戰。尤其目前美方目的不明,讓人難以捉摸。李淳推測,美國未來可能就是一家家公司針對問題去對付,現在是華為,未來可能就是人稱 BAT 的中國網路三巨頭百度、阿里巴巴、騰訊。
對於向來都配合美國出口管制的台灣而言,李淳指出,中台企業合作行之有年,但如果被要求配合美方高科技出口管制,台灣要怎麼做?這牽連到台美在科技產業間的互信感。
尤其下一代關鍵科技,如:5G、AI、生技等,因為涉及巨量資料的取得與運用安全,需建立在高度「信任」的基礎上,李淳認為是個創造台灣新機會的好時機。
「所以貿易戰只是開始」,李淳表示有人說台商還可以留在中國,因為有內需市場、中國和歐盟沒有關稅戰、不要出口美國就好。但他認為,除非中國自主創新科技可以跟上腳步,就算要供應中國市場,你要必須找到一個沒有受到美國出口管制的地方生產,才可以取得授權,「這是很複雜的關係!」
至於台商會回流嗎?李淳表示,經濟部每年都會詢問台商為何要去中國生產,大家可能理所當然認為是因為成本低廉。但其實不是,真正的原因是「配合客戶要求」,是因為 Nike 叫他做、Adidas 叫他做。李淳表示,改變供應鏈的關鍵,就在大企業的手中,所以川普對它們施壓很有道理,就會牽動所有供應鏈。
李淳建議,以目前情勢,台灣高科技產業勢必要選美國隊,因為市場、技術都在那邊。至於其他傳統產業也有壓力,要減少在中國的能量。他說,台灣有「調整期」的痛苦,兩邊貿易會下降,很多廠商會很辛苦,政府加以協助,不能只是幫肯回台灣的台商。
李淳引用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吳介民所說,現在混亂的局勢中要有「高度抗中」準備,但政策不能只有抗中,否則一句「發大財」就打垮。他表示,政府也要有經濟回應,但目前政策並不明朗,這才是台灣真正的挑戰。
李淳比喻,中台的長期貿易依賴,讓「我們要抽離的痛感更高,但是我們有一天一定要做拔起來的決定,不要越陷越深。不管痛不痛就是要咬牙,但是台灣過去 30 年很少有領導者願意做這種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