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課綱10週年學生當年挺身對抗中國課綱現在如何繼續對抗中國統戰

作者
發佈時間2025/8/8 10:22:55
最後更新2025/8/8 10:22:57

【沃草】記者廖昱涵報導

在中國國民黨統治的威權時期(1945-1996),歷史教育一直傳遞中國人認同為目的,到民主化後, 1997 年入學的國中生(1985 年後出生)才開始有「認識台灣」課程。民進黨首次執政後,2006 年入學的高中生(1991 年後出生)才開始有從中國史拆出、單獨成冊的台灣史,讓更多台灣人能夠認識自己的歷史、認同自己的身分。

但中國國民黨 2008-2016 年重新執政時,曾經利用黑箱小組,以「微調課綱」為名義,企圖偷偷將大中國史觀滲入課綱中,引發學生群起抗議,也釀成 2015 年爆發的「高中生反課綱運動」。這使得後來的新課綱,也就是現在使用的 108 課綱,更注重透明化、多元觀點及台灣主體性。

正值高中生反課綱運動 10 週年,如今重新取得立法院優勢的中國國民黨,卻又把極親中立場的北一女教師區桂芝等人,提名為新一屆的「課審會委員審查會」成員。《沃草》回顧反課綱運動,這為台灣的教育界帶來什麼改變?未來的教育是否可能重新中國化?當年那些學生們又怎麼繼續對抗校園內的中國統戰?

(圖片提供:反課綱運動十週年活動籌備小組)

為什麼有反課綱運動?

高中生「反課綱運動」是 2015 年爆發、主要由高中生參與的社會運動,但故事要從前年、2014 年說起。

當時前中國國民黨籍總統馬英九,以「錯字勘誤、內容補正、符合憲法」為由,公布高中課綱「微調」,其中引起黑箱、不專業、洗腦等疑慮。

回顧馬英九任內的課綱政策,於 2008 年上台之後,先是擱置了原訂於 2009 年實施的 98 課綱,重新找了秉持大中國民族主義的歷史學者主導,重新編纂一份新的 101 課綱,於 2012 年開始實施。除了可能再次把台灣人教成中國的人問題,101 課綱被認為是只有死板的知識灌輸,而非思維培養,不如被擱置的 98 課綱,是歷史教育的一大倒退。

即使 101 課綱已經回到大中國框架,但親中派人士卻認為不夠, 2014 年 1 月又再通過「課綱微調」,預計於 2015 年實施,也被稱為「104 課綱」。由非中文與歷史專業的時任「中國統一聯盟」副主席王曉波主導,爭議內容包含:增加文言文比例、「接收臺灣」改為「光復臺灣」、「多元文化發展」改為「中華文化與多元文化的發展」、刪除人權章節的二二八及白恐內容等,抹滅臺灣主體性,強調中華文化正統性等問題,引起專業性不足、為中國意識形態服務的巨大質疑。

由非專業學者訂定的大中國史觀課綱,引起超過百名歷史學者發起連署抗議,最終包含教師、學生、社會人士共有 5300 人參與連署「我們反對違背學術專業的微調課綱」,聲明拒絕毫無歷史專業的課綱微調。

馬英九政府的教育部當時宣稱,課綱只對社會科及國文科調整 23%,但根據台大歷史系教授周婉窈統計,台灣史調整幅度就超過 60% 以上。

此外,教育部也不公開檢核小組名單及會議發言紀錄,外界無法得知課綱微調的決策過程與依據,引發「黑箱」疑慮。課綱檢核小組召集人、時任世新大學中文系王曉波更是爭議不斷,上節目為課綱辯護時竟脫口指出:「我國首都在南京。」事後面對撻伐,王曉波態度強硬不願道歉,認為被斷章取義,還嗆這樣可以增加知名度。

當時民進黨執政的 6 個地方政府包括:高雄、台南、宜蘭、雲林、嘉義、彰化,都聲明轄下學校將拒絕使用微調課綱,反對教育部去台灣化的做法。民進黨在年底的地方選舉勝選後,更擴張到執政的 13 個縣市都不使用微調課綱。

反課綱運動發生什麼事?

(圖片提供:反課綱運動十週年活動籌備小組)

即使學界抗議不斷,後來還發生三一八太陽花運動,重挫馬英九政府。甚至教育部不公開檢核小組成員名單及會議內容,被高等法院宣判違反《政府資訊公開法》,形同法院認證微調課綱為「黑箱課綱」,但時任教育部長吳思華仍執意推動微調課綱。

2015 年 5、6 月,各地高中生開始出現以學校、地區為單位反對微調課綱的組織。 7 月 22 日「北區反課綱高校聯盟」包圍教育部,未得到教育部正面回應。23 日行動升級,學生佔領教育部,遭員警逮捕。事後吳思華以「課本已經印了」為由,拒絕學生訴求,並對學生、記者提告。

期間也發生參與反課綱的學生林冠華自殺的憾事,當時中國國民黨政權不但沒有因此停下微調課綱,反而痛批民進黨操作學生謀利,要求時任黨主席蔡英文道歉。更宣稱蔡英文等人煽動悲劇發生。

因未能使馬英九政府暫停微調課綱,8 月 6 日反課綱學生只能黯然宣布退場。

2016 年 1 月,民進黨獲得大選勝利,首次取得國會過半。目前正領導台美關稅談判的行政院副院長、時任民進黨立委的鄭麗君,在新國會一開始就率先提案「要求教育部撤回課綱微調」,在民進黨過半下也通過決議。

5 月教育部長潘文忠上任後也跟著宣布尊重立法院的決議,五月底正式以行政命令廢止「104微調課綱」。反課綱運動的訴求在民進黨政府取得政權後,總算成功。

反課綱促成國會參與課綱審查 中國國民黨卻用來提名統派

反課綱運動除了讓學生能參與課綱制定,為了避免馬英九課綱微調時的行政獨斷與黑箱,也制定了機制讓國會能夠參與課綱委員的審查,以政黨比例代表聘任學者專家過濾審查委員。

參與當年反課綱的許冠澤就認為,後來課審會史無前例納入學生代表,是反課綱運動最大成果之一,至今已經選出 3 屆學生代表,反應出多元學生的聲音,以及學生實際會面臨到的問題,展現多元教育及雙向教育的努力。

北一女中國文教師區桂芝(資料照,攝影/廖昱涵)

但中國國民黨卻利用這樣的機制,提名知名的統派人士、曾痛斥新課綱沒有強制教顧炎武〈廉恥〉一文就是「無恥」課綱的北一女中國文教師區桂芝,為新一屆「課程審議會委員審查會」的委員。她曾接受中國官媒《新華社》採訪、響應中國統戰,宣稱 108 課綱「去中國化」、大量刪減文言文。

許冠澤就質疑,在本次課審會委員審查委員名單中,中國國民黨提名大量統派代表,更令人憤慨的是,日前(7/31)的課審會委員審查委員會遭到杯葛,不只造成課綱審議程序延宕,變相阻撓了學生參與,違背當初將多元聲音納入課綱審定程序的初衷

許冠澤指出,本次國民黨提名的課審會委員審查委員名單,除了區桂芝、還有知名的統派分子段心儀、周惠民等人。周惠民過去曾表示「離大陸越來越遠,記憶越來越模糊不是好事情」、段心儀則投書表示本土化課綱是洗腦,而最離譜的莫過於區桂芝高喊「中國能保護台灣」。

許冠澤抨擊,由這些與台灣社會認知脫節的教師來審查課審委員名單,形同是將中國民族主義的思想暗度陳倉,打擊本土化,台灣化的課綱。他質疑中國國民黨,是否最後實際審查課綱的課審委員都要由統派擔任,你們才要通過資格審查?

反課綱運動10週年的校園現況?

反課綱 10 週年,學生們也重新集結於教育部前,當年參與的學生之一蕭任佑就提出:「深化台灣公民教育、拒絕中國教育統戰、重建青年組織行動」三大新訴求。

蕭任佑指出,這幾年來,中國對台統戰的目標年齡越趨下降,不只繼續鎖定課綱,甚至有教師在教學現場宣揚統一,因此期盼可以藉由深化台灣公民教育,強化學子對民主制度及資訊判別的認識,才能防範獨裁政權的滲透。同時也期待藉由重建青年組織行動,在校園、社會持續維護台灣的民主制度以及本土人文教育。

台灣青年世代共好協會理事長張育萌也呼籲,中國教育統戰透過學校機制滲透,在疫情後有復甦且更深入的現象,相關行政機關應該要對教育統戰有所掌握,了解行程是否與登載不符或與中國公部門是否有所接觸。

當年參與的學生之一廖崇倫則表示,過去幾年,社會對青年組織有個誤會,認為它得像反課綱微調一樣,必須以衝撞政府或走上街頭為手段。

但是,經過十年的觀察與反省,青年不必再去等待大型社會運動到來,而是從各自的校園、地方環境中開始關心,從小小的行動開始,彼此培力,發展屬於自己的社會運動與切入方法。面對極化的公共討論空間,惟有讓議題重新長出肉,用自己可及的力量投入在每個中堅位置,才可能保持韌性,在更大的框架上去回應中國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