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美關係專家賴怡忠拜登上台後臺美關係不退反進 各國對臺態度也益發清晰

發佈時間 2021/5/3 11:59:26
最後更新 2021/5/3 12:05:28
台灣智庫諮詢委員賴怡忠。攝影:何宇軒

台灣智庫諮詢委員賴怡忠。攝影:何宇軒

【沃草特約記者何宇軒報導】美國總統拜登就職已滿100天,中央廣播電臺(央廣)與陳文成基金會上月底舉辦論壇討論臺美中關係。長期耕耘臺美關係研究的台灣智庫諮詢委員賴怡忠指出「拜登上台後,美臺關係不但沒倒退,還有所進展」,他強調,美國對臺灣的思考已經改變,在過去歐巴馬時代「美臺關係」會有「美中關係」這個天花板。但現在美臺關係不會受到美中關係影響,而是走向平行化,這是比較長遠健康的發展。拜登主打連結盟友共同抗中,也將滾雪球般地影響日本、澳洲等美國的盟友,讓他們對臺灣議題的態度越來越清晰。

中央廣播電台與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4月29日舉辦《拜登上任100天 未來臺美中關係定調了嗎?》論壇,邀請學者專家分別就國際政治、區域安全、經濟前景三個面向,分析拜登這100天的作為對未來臺美中關係的影響。

賴怡忠認為,拜登上台後,跟原來外界預期的立場有很大不同,承接許多川普政府的做法。雖然某些部分,如在臺美交往準則有稍微往回拉,但還是放鬆了很多過去的限制。拜登雖然不會在名義上取消一中政策,但卻在實質擴大對臺灣的承諾。

賴怡忠指出,雖然美國至今沒有放棄戰略模糊,但對臺灣的承諾也已經越來越清晰,也滾雪球般地影響美國同盟國家,讓他們的態度從戰略模糊邁向清晰。例如日本基於美日同盟,必須想辦法在同盟安排及日本憲法許可內,在臺海議題上更積極回應。在美澳同盟方面,澳洲對臺灣的態度也越來越清楚,還說要「為自由而戰」。

對於中國,賴怡忠也提到,中國對自己實力的估計,跟外界的估計有很大落差。在武漢肺炎爆發之後,中國認為自己和西方之間實力差距已經很小,甚至認為有機會超車。中國去年底提到以內循環為主的雙循環經濟,理由竟然不是因為被貿易戰打到只能靠自己,反而認為是因為自己太強、西方害怕跟不上,所以才要對中國加以圍堵,所以中國認為靠本身實力發展就可以了。加上中國又認為對抗疫情的表現比西方好太多,所以整體來說不但高估自身的實力,也對自己國家體制充滿信心。

賴怡忠總結,臺灣社會在心理上要做好準備,必須要注意軍事威脅長期化,國家體制要做相對應調整,而中共雖然現在具威脅性,但沒有它所想像的那麼強,所以「要讓中國知道,它沒自己想像的那麼強,也要讓中國知道,我們知道它沒那麼強。」

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攝影:何宇軒

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攝影:何宇軒

在經濟方面,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表示,10年前大家覺得經濟要靠中國,馬政府做了8年實驗,某種程度上是失敗的;而這次美國總統大選前,台灣人普遍挺川普、對拜登上台有點擔心,但是這100天以來,拜登在抗中的實際作為,不會比川普來得更少。川普政府先前對中國施加的貿易限制,拜登基本上是維持的。

至於歐洲,本來大家擔心它對中國看起來相對友好,但最近也可以看到像英國大砍對中國的海外援助預算,義大利也要嚴格審查中國的併購政策等等。跟川普相較之下,拜登採取連結盟友的作法較為圓融,雖然目前成效有待觀察,但「至少看起來還不錯」。加上中國又去踩歐洲最關心的人權議題、戰狼外交踢到鐵板。

但說到臺美的貿易關係,邱俊榮直言,依照目前的氛圍,臺美BTA(Bilateral Trade Agreement,雙邊貿易協定)在短時間內應該不太容易達成,因為拜登目前以處理內部經濟為優先,貿易事務不會放太前面。邱俊榮也提醒,TIFA(Trade and Investment Framework Agreement,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是最近可以觀察的重點。因為TIFA也停止一段時間了,雖然臺美暫時還沒有BTA,但TIFA能否在短時間內恢復舉行,具有一定的象徵意義。

對於臺灣知名的半導體產業,邱俊榮也認為,雖然臺灣的生產能力很厲害,但美國在半導體關鍵零組件技術、關鍵專利方面,還是最重要的國家;未來在人才合作上,應該趁臺美關係好時進一步合作,把人送到美國培訓。

「臺灣經濟將來不是只有半導體」,邱俊榮進一步指出,若把人才都押在半導體,長期必須要小心,可能還是會有被取代的空間。像AI、5G等各式各樣的智慧應用,應該是臺灣經濟的主力,但現在半導體太強,遮蔽了其他可能的產業規劃。臺灣需要更多附加價值更高的,非硬體製造的產業。

國防院戰略與資源所所長蘇紫雲。攝影:何宇軒

國防院戰略與資源所所長蘇紫雲。攝影:何宇軒

國防院戰略與資源所所長蘇紫雲則以美國的知名將領做比喻,比較川普與拜登行事風格上的差異。他認為,川普像是政界的巴頓將軍,「先做,再請別人跟隨」;而拜登像是政界的艾森豪,「先把難搞的盟友協調好,再往目標前進」。拜登目前走向「建設性」的戰略清晰,間接傳達訊息給北京知道,若一旦動武,美軍與盟國都會採取行動。

蘇紫雲強調臺灣國防必須改革的重要,臺灣必須願意強化自己的防衛能力,才能得到盟國信任。不管未來軍事如何改革,臺灣要向國際傳達決心與意志。在具體作法上,蘇紫雲認為,現在戰場不再是勞力密集,而是技術密集。臺灣是守勢防衛的國家,很適合利用軍民兩用科技,一方面可以發展經濟,二方面可以滿足國防需求。

在後備動員改革方面,對於到底需要多少後備軍力,也必須加以考慮。蘇紫雲強調,即便是很多人稱道的以色列,也不是全民皆兵。必須要先去計算出中國攻打台灣時,可以用載具,在一個單位時間,例如5天到一週,能夠投入多少人過來,不能把它想成無限制,接著再計算出所需要的後備軍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