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草】記者朱乃瑩報導
隨著疫情解封,中國的實體統戰活動日益頻繁,近日更被披露,中國自 2020 年開始「大撒幣」資助台灣地方創生團隊、舉辦「海峽鄉建鄉創獎」,滲透工作已經進入台灣鄉鎮。一位不便具名的地創工作者觀察,現任國發會主委龔明鑫對地方創生並無熱情,相關資源只會越來越少,這也讓很多早就養成依賴政府資源習慣的地方工作者,必須另尋出路。「很多人就是習慣寫計畫拿錢,沒有建立讓消費者認同的商業模式!」而中國政府的資源就成為他們「病急亂投醫」的目標。長期耕耘地方議題的台南新芽理事嚴婉玲也表示,地方創生與 1990 年代「社區總體營造」最大的不同在於應該帶入商業思考,政府該認真檢視「地創元年到現在,成果是什麼?產值有多大?創造多少就業機會?」而不是只看活動、講座的成效。
新北市文資團體「暗坑文化工作室」揭露,此次參加「海峽鄉建鄉創獎」的團隊遍佈全台,更有大葉大學等多所私校師生踴躍參與。主管機關國發會則在 6 日回應,初步研判該獎未涉及中國補助資金,但地方創生不應成為統戰樣板,「未來凡涉及參與中國統戰活動,將重新檢討其得獎/補助資格。」但也有傳言指出,國發會私下對業內直言「若去領獎就收回(國發會)補助款」,長期關注地創議題的粉專「地方創生的人們」對此不以為然,表示「雖然看得很開心」,但「國家機器是有限速的欸!」希望有民意代表關切並制度化此一問題。
「鄉建鄉創」是什麼?與台灣「地方創生」關係為何?
「地方創生」在日本發展已久,透過吸引青年回鄉創業及生養小孩,活化在地經濟,緩解少子化及過度都市化。而台灣在賴清德擔任行政院長任內,通過「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畫」,並以 2019 年作為「地創元年」,將交通、勞動、社福、經濟、教育文化等問題交由各部會分工,由國發會負責整合,卻也不脫1990 年代「社區總體營造」的影子。隔(2020)年政府換屆,被稱為「地創教母」陳美伶退下國發會主委的位置,改由經濟部出身的龔明鑫接任。
經民連週二(15)召開記者會,整理中國鄉建鄉創政策與統戰結合的時間點。理事長徐偉群指出,「鄉建鄉創」是中國「脫貧攻堅」與「對台統戰」兩大國家戰略的結合。
《沃草》觀察到,中國與台灣社區工作者的往來雖然可上溯至 1990 年代,但過去被中國打造為「鄉建鄉創」樣板的台灣青年,多是早在中國從業多年,和台灣本土連結不深,與近兩年透過「白手套」滲透台灣基層的狀況頗有不同。以其中一名廣為中國官媒報導的「台青」張欣頤為例,其實出生於馬來西亞,輔仁大學畢業後,跟著「台灣女婿」上海人宓雄的團隊前往中國發展,至今已有 9 年。
中國的「鄉村建設」發展超過 10 年,除了因暴力拆遷引發許多問題,更打造出許多整齊劃一缺乏特色的「特色小鎮」,還曾引起官媒新華社關注,對引入較具多元觀點的台灣人才或許確有需求。
據中國對外官媒「中國新聞網」報導,今年「海峽鄉建鄉創獎」共徵到 182 件作品,其中 112 件來自台灣。報導稱,某個團隊中的台灣設計師,從 2015 年就到中國「參與鄉建鄉創」,隊中的中國設計師則表示,「這幾年在福建從事鄉建鄉創的隊伍越來越多,而台灣設計師對(中國)本土文化的挖掘,是重要的地方。」
福建省自認對台擁有「五緣優勢」,向來是對台統戰工作的急先鋒。由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名發布的「2022 中央一號文件」可以看出,引入外籍或台灣人才並非「鄉村振興」政策重點,而毋寧是福建省基於地利之便,順勢對台灣進行統戰作為。
而此次中國拉攏台灣青年參與「鄉建鄉創」的重要媒介,是南投「小鎮文創」負責人何培鈞在中國所開設的「福建橙翔文旅」。何培鈞當年被「地創教母」、前國發會主委陳美伶一手捧紅,在陳美伶離開公職、成立「地方創生基金會」後,也擔任董事。
「何培鈞就是地創界的網紅、地創界的郭台銘!」台南新芽理事嚴婉玲直言,何培鈞確實做了很多國際連結,而他也把中國詮釋成面向國際的重要舞台,並鼓勵台灣青年與中國交流。但他也提醒,並不是所有地創工作者都認同何培鈞的作法。
「給樁腳的錢,不一定選民都有拿到」台南新芽理事嚴婉玲:台派急出征造成反效果,已讓中國成功分化
一位不便具名的地創工作者觀察,龔明鑫對地方創生並無熱情,資源只會越來越少,這也讓很多早就養成依賴政府資源習慣的地方工作者,必須另尋出路。「很多人就是習慣寫計畫拿錢,沒有建立讓消費者認同的商業模式!」而無論是中國政府的資源或是企業 ESG預算,都成為「病急亂投醫」的目標。他苦笑,「這群人不是靠市場機制營生,被收買也是合理。」
台南新芽理事嚴婉玲也同意,地方創生與 1990 年代「社區總體營造」最大的不同在於,地創著重在振興地方經濟,應該帶入商業、產業的思考,政府該認真檢視「地創元年到現在,成果是什麼?產值有多大?創造多少就業機會?」而不是只看活動、講座的成效。
「台派是覺得自己敵人太少嗎?」嚴婉玲還觀察到,有些台派認為所有參加中國活動的人都是「中共同路人」,已經引發反效果。他感慨,一些原先沒有明確政治意向,或甚至親綠的地方工作者,在這次台派大舉「出征」之後,對所謂台派更增反感,已經讓中國成功分化。
嚴婉玲以「買票」為例,指出「中國給樁腳錢,不代表選民都有拿到錢」,與其急著公審地方工作者,更應該去思考怎樣「讓他不會想要中國的錢」,無論是給魚還是給釣竿。他透露,「(地創)很多人都對賴清德有期待」,想看他過去當行政院長時所支持的地方創生政策,接下來會不會納入總統競選政見,「選舉時不是製造分裂,而是設法拉住每一張可能的票!」
長年研究台、日地方創生的民進黨立委參選人謝子涵撰文指出,「統戰滲透會有效,就是因為接受中國投資有利可圖」,國發會固然應確保地創團隊資訊充分揭露,尤其是中國投資資訊,但比起中共滲透,更需要討論「台灣地方創生長期以來欠缺完善的法制」,「為什麼地創團隊最後只能慘澹經營、充滿創傷」,進而接受中國利誘?
在法制面,謝子涵的建議是,(參照日本經驗)推動「少子女化對策法」與「故鄉稅」,前者鼓勵青年定居地方、生養子女,後者促進個人與企業投資鄉里,建立地方創生的永續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