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復節慶祝回歸中國外交上自稱中國路名充滿中國的台灣是個正常國家嗎

發佈時間2025/10/20 08:15:06
最後更新2025/10/20 10:55:09

【沃草】記者何宇軒報導

臺灣國會最大在野黨——中國國民黨上週六(18日)選出新任黨主席,由被趙少康、郝龍斌等黨內同志點名,境外勢力大力助選、曾高喊要讓「未來所有臺灣人都會自豪自信地說『我是中國人』」的鄭麗文當選,而在中國獨裁者、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也發賀電給鄭麗文,表示兩黨要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深化交流合作,促進共同發展,推進國家統一」。

除了前所未見的親中政客將成為國會最大黨主席,在臺灣人的日常生活中,本來就有很多「不正常」的制度和現象,例如「以中國地名命名的街道」、「以中國、中華命名的政黨」、「慶祝臺灣光復、『回歸』中國的節日」。這些案例都有如「房間裡的大象」,揭示了臺灣不是一個正常的國家;這些不正常現象,讓親中政客和中國有許多施力點,把臺灣人變成中國人。

由辜寬敏基金會籌劃、臺灣永社理事長、高雄科技大學科技法律所教授羅承宗主筆撰寫的《2025 國家不正常關鍵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內容從政黨、節日、外交、空間等面向,切入臺灣這個國家的不正常現象,並在上週三(15日)舉辦發布記者會。

辜寬敏基金會董事長王美琇在《報告》的序言指出,辜寬敏基金會每年都會藉由籌劃《報告》,指出臺灣社會種種不正常的關鍵環節,並時時提醒大家,要以臺灣為名,建立一個自主、獨立且有尊嚴的國家。

鄭麗文(中)當選國民黨新任主席,但其親中發言引發爭議。(資料照,攝影/何宇軒)

政黨:近4成政黨名稱、黨綱帶有「中國味」

在政黨方面,《報告》指出,目前在臺灣登記的多個合法政黨,有不少名稱中帶有「中國」、「統一」等字樣。如果再加入已知立場親中,或黨綱、黨章明確主張「一中」、「九二共識」、「統一」或「反對臺獨」的政黨,例如新黨、親民黨、勞動黨等政黨,《報告》估算,臺灣目前至少有 30 個以上,也就是在 75 個現有政黨中,高達近 40% 帶有濃厚的「中國味」。

對於鄭麗文當選中國國民黨黨主席,羅承宗事後接受《沃草》訪問表示,鄭麗文既然是「中國」國民黨黨主席,所以「中國」國民黨,要讓大家變成中國人、會以身為中國人為榮,是很自然的事情。中國國民黨從 1945 年來臺灣到現在,在地方,有一半以上的臺灣人都在中國國民黨的治理下。在中央則是國會的最大在野黨,這個國家當然不正常。

民進黨立法委員陳培瑜在發布記者會指出,臺灣要邁向正常化國家遇到非常大的困難,就是因為國民黨持續在立院刪減國防、外交、文化的預算,而這些經費都是攸關臺灣對外發聲的工具與利器。國民黨砍掉這些預算,其實就是在阻斷臺灣走向國際的各種可能。

由於在國民黨進行黨主席選舉前,趙少康也指控中國網軍介選;陳培瑜對此也表示,國民黨近來終於感受到「境外勢力」介入選舉的傷害,就連國民黨人也都擔心,中國在背後支持的鄭麗文當選,最終將會是壓垮國民黨的最後一根稻草。

立法院今年恢復光復節放假,但該節日背後卻是在紀念「臺灣回歸中國懷抱」。圖為2018年,由新黨主辦的光復節音樂會。(資料照,攝影/何宇軒)

節日:藍白增加光復節放假,恐強調臺灣是中國一部分

在節日方面,《報告》提到,2025年5月上旬,立法院通過《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讓「光復節」等國定假日恢復放假;而原本行政院草案中,只紀念不放假的「519白色恐怖記憶日」,《報告》也指控該節日遭藍白刪除。

法律學者、挑興文化人文法律線主編王鼎棫說明,當立法院在吵怎麼放假時,背後其實是一場「記憶與遺忘」之間的鬥爭。像光復節的背後是在紀念「臺灣回歸中國懷抱」,在這樣大中國的意識薰陶下,難道是要傳達「我們是中國的一部分」嗎?

王鼎棫也提到,國定假日不只是拿來休息的時間,也是建立認同的重要時刻。而誰有權力決定哪些事件是全民記憶?誰能操作遺忘,讓某些記憶悄然消失?國定假日正是最鮮明的例子。

政大法律系副教授林佳和也在《報告》指出,《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一方面恢復某些過去的國定假日,另一方面卻又阻止諸如白色恐怖紀念日的引入,可清楚地辨明這些作為對當代臺灣集體記憶、意識與意志形塑的意義。當前國會多數致力於推進「不轉型、不正義」的回復工作,這不僅是國定假日的抉擇,而是影響更深遠的政治行為。

IPAC(對中政策跨國議會聯盟) 通過「聯合國第 2758 號決議不涉臺」的決議,但國民黨人卻堅持所謂九二共識、一中原則,等於助攻中國否定臺灣的存在。(圖片來源:外交部)

外交:以中華民國為國號,難以正常參與國際社會

在外交方面,《報告》提到,中國持續透過「一中原則」對臺灣與全世界施壓,使臺灣在外交領域始終面臨不公平對待。東吳大學政治系副教授陳方隅在《報告》提到,過去在威權統治時期,國民黨政府堅持以「中華民國」的名義進行外交、仍然自認為是中國代表,反讓臺灣遭受到雪崩式斷交的苦果。

直到近期,仍然有國民黨人堅持所謂九二共識、一中原則,直接助攻中國,使其更容易藉由「一中原則」與「法律戰」來否定臺灣的存在,將臺灣被納入所謂「中國領土一部分」的框架之中。

臺灣安保協會理事宋承恩指出,國際間正努力澄清「臺灣不屬於中國」。美國在臺協會(AIT)批評中國扭曲《開羅宣言》等歷史文件,強調中國並未擁有臺灣主權。歐洲議會及各國國會也通過決議,譴責中國誤用聯大 2758 號決議阻擋臺灣的國際參與。反觀國內有些人士竟以中共侵略恫嚇臺灣人民,聲稱是「因為臺獨,臺海才成為世界火藥庫。」明知中共操作認知戰影響臺灣選舉,不但放任不管,污衊警示中共滲透的意見領袖,到了面臨全面紅統化的危機才來示警。

王鼎棫指出,臺灣的不正常之處,就是我們難以跟國際間「正常」的交往,究竟我們叫做中華民國或是臺灣?看到 R.O.C 的 China,又讓人聯想到另一個中國。而最大在野黨國民黨的黨主席鄭麗文還喊出「要把黨員變成中國人」,在這樣內外交迫的情況下,誰會把我們當成一個「正常」交往的對象?

在威權時期,國民黨統治者為馴化住民身心,讓全臺灣充斥各種中國殖民威權政治的語彙。圖為民間團體於今年 4 月舉辦的「臺灣真的不需要獨裁者紀念堂」行動。(資料照,攝影/何宇軒)

空間:路名充滿中國、中正,空間轉型待實現

在空間上,更可以看到「中國地圖覆蓋在臺北市之上」的弔詭現象。《報告》指出, 1945 年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佈的《臺灣省各縣市街道名稱改正辦法》,以「發揚中華民族精神」為最高原則,將中國地圖覆蓋在臺北地圖上。例如其中以中山路為縱軸,忠孝路為橫軸,東北角有吉林路、遼寧路;西北角有寧波街、紹興路;左下角的西南區則有成都路等,讓整個中國地圖天羅地網般地籠罩臺北城。

此外,空間中也有獨裁者銅像林立、到處都有「中正」的問題。臺北藝術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林瓊華在《報告》指出,整個威權時期,統治者馴化住民心智與身體的各種中國殖民威權政治的語彙充斥全島,其中最典型的是各城市鄉鎮都有以蔣氏之名命名的「中正路」或各式以「中正」為名的建築與空間,同時各級學校裡皆有蔣介石塑像和肖像照,行政機關和各地公園裡也立其銅像。

民進黨立法委員張雅琳在發布記者會指出,空間不只是一個建築、一個地點或者是設施,它其實是一個權力展現的空間。臺灣人必須要記得在威權時代發生的事,所以空間轉型就特別重要;空間的轉型並不是只有建築改造,而是一種價值選擇。現在行政院轉型正義會報已經決議要將中正紀念堂真正轉型為民主園區,未來希望加速這件事情成真,讓人民在這個空間裡,能夠真正去理解歷史、了解威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