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 OSINT「公開情報蒐集」破除中國大外宣:拆解中共軍演砲擊高雄天然氣接收站
【沃草】記者何宇軒報導
從中國解放軍發布的軍演新聞影片中,如果沒有刻意標示,有沒有辦法從畫面中的蛛絲馬跡,知道其中的車輛位於哪裡、來自哪個部隊?畫面中零碎的資訊,像是旁邊的樹木、煙囪、旗幟、標語等,可能都是線索,而利用這些公開、非機密的資訊,來挖掘影片沒有明講的更多內容,就是 OSINT(Open Source INTelligence,公開情報蒐集)的一種運用。
把 OSINT 運用在解放軍研究的重要案例,就是獨立軍事研究者溫約瑟,在 2021 年還是一名音樂系的大學生時,藉由在 Google 地圖上標註解放軍設施,完成的全臺首份「解放軍部署地圖」。
該地圖上列出解放軍海陸空三軍的營區與戰術位置,也包括飛彈部隊、軍工產業以及重要軍政機關的位置,引起海內外軍事專家關注。這份地圖至今仍持續更新,已累計超過 7000 處標記。
而他建構這份地圖的過程與方法,就收錄在今(2025)年8月出版的《請支援搜尋!你也可以用公開資訊破解共軍行動!》一書。他在書中探討公開來源情報蒐集與分析的實用技能,利用各種免費開源工具(如 Google Earth、SunCalc 等)進行地理定位。
他也在書中分享如何辨識解放軍營區的視覺特徵、車牌編碼系統等經驗累積的祕訣,並以大量的實際影像案例,逐步拆解分析過程。

溫約瑟表示,他製作解放軍地圖,就是希望可以變成一個開放式的資料庫,讓大家都能使用。因為解放軍的資訊,一來很破碎、二來很不透明。例如解放軍各單位的「番號」和「代號」,在網路上常常是分開呈現的,他就會把各單位的番號、代號整理起來,記錄成一個個座標,讓它在網路上留下記錄,以後大家查資料就比較有東西可以參考。
溫約瑟進一步說明,為什麼知道解放軍各單位的番號與代號很重要。他說,番號與代號有點像一個人的真名和化名,例如「72 集團軍遠程火箭炮兵第 1 旅」是該單位的番號,但是在該單位招標文件上,就只會出現 5 個數字組成的代號「31622」,一般人光看數字,不會知道這是什麼單位,也就無從解讀招標文件。因此,假如要透過檢視招標文件,理解該單位相關標案的內容,就必須先把它的番號與代號對應起來,才有辦法看得懂。
溫約瑟進一步舉例將兩者對應的方法。例如在前面的例子中,先查到招標文件中寫的地址,會提到 31622 部隊在哪裡。接著,可能新聞報導會提到72集團軍該火箭炮兵旅,而且有影像,他就會去地理定位這個影像中的位置在哪裡,假如定位出來的結果,與招標文件上 31622 這個代號的地址一樣,他就可以確定,31622 就是指這個單位。
溫約瑟還分享了一次印象深刻的網友互動經驗。有一位中國的老先生問說,他兒子在當兵,他想知道兒子當兵的地方在哪裡,但是他們家屬只知道在哪個縣,卻不知道部隊的具體地址,也不知道部隊的番號,只知道代號。老先生就告訴溫約瑟,他兒子部隊的代號,以及在哪個縣,後來溫約瑟就幫他查出該部隊的地址,「那位老先生就還滿開心的」。

「練武前先學蹲馬步」 林穎佑:「解放軍地圖」是研究解放軍的敲門磚
替《請支援搜尋》寫推薦序的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副教授林穎佑表示,有些人會質疑,查出這些解放軍的資訊又怎麼樣?但他覺得做這樣的研究,是深入解放軍的一個敲門磚,也可以說是一個墊腳石,倒不是什麼可以破解中國解放軍的神兵利器。藉由解放軍地圖,民眾可以對例如像東部戰區裡大概有什麼基地,有什麼型號的軍武在那裡,有基本的認識。
至於要怎麼進一步運用,林穎佑認為,它就是一本工具書,教讀者如何用公開情報找資料。林穎佑強調,這本書不能代表全部的解放軍研究,但它可以代表一個切入解放軍研究的角度。林穎佑比喻,這就好像在練武功,光是蹲馬步並不能成為武林高手,但是要成為武林高手,都要先會蹲馬步。
此外,也會有人質疑,這本書把這些調查方法寫出來,那以後是不是解放軍就知道要去隱蔽了?林穎佑說,這可能也言之太過,因為過去的研究者一直都在用這些方法,其實大家都在做這個事情。畢竟中共也一直有軍事宣傳的需求,所以也不太可能從此以後,中共的所有新聞都不放軍事資料了。
對於後續的進階應用,林穎佑認為,假設已經知道某部隊在哪裡做訓練,接下來要了解的,可能就是它為什麼要在這邊做訓練。假如它的駐地在其他地方,例如在中部戰區,卻來到東部戰區來做演習,那是不是部隊可能演習的裝備、或是演習的科目,出現了跟過去不一樣的內容?其他像是基地的建設是否有改變、領導人是否有更換等,都可以透過 OSINT 的研究方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再去做更進一步的研究。

在研究解放軍的過程中,有發現哪些常見的迷思或假訊息?溫約瑟認為,例如近期的中共九三閱兵,就常在網路上看到有人覺得中國軍紀嚴明、臺灣沒辦法對抗,「這種投降主義其實還滿多的」,他認為這些都是民眾對於中國的識讀有待加強,因為恐懼來自於不了解。
他也提到,一般民眾接受軍事資訊的主要管道,都是政論節目、傳統媒體,那 OSINT 就是提供大家一個,可以親自動手做的方案,因為媒體呈現的,有時候經過人為的加工或濾鏡,如果民眾可以親自查核,就不會被牽著走。
林穎佑則認為,大家通常會覺得國安跟軍事很神秘,而也有一些研究者或單位會有「專業的傲慢」,會覺得一般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很難來研究。他認為這種說法或許對、也或許不對,因為有一些機密資料的確不是一般人可以接觸的,但透過公開的資料,也還是可以去研究出一些成果。
他也提醒,假如政府單位抱持著一種「這個你們不懂、講多也沒用」的態度,那是絕對不利於戰略溝通,以及軍民互動的。
溫約瑟:練習運用 OSINT 培養資訊查核敏感度
致力推動於數位調查、公開情報與開源工具調查技術的「數位素養實驗室」記者馬麗昕則認為,透過 OSINT 及溫約瑟的研究,可以用來破解中國的大外宣,例如中國利用軍演模擬炮擊高雄永安天然氣站,讓大家以為可以輕鬆打到臺灣,但是透過 OSINT 去調查,就會發現其實解放軍射擊的距離很短。
馬麗昕也曾經在「事實查核中心」任職,並撰寫過多篇關於查核攻擊國軍的假訊息的報導。她說,網路上常見關於國防的錯假訊息,首先就是醜化國軍、宣傳解放軍,然後就是疑美論,再來就是常講戰爭很可怕、利用烏克蘭戰爭的一些資訊,說臺灣就是下一個烏克蘭、總統賴清德在鼓吹要打仗等等。
這些訊息就是要讓民眾的心態動搖,認為戰爭很可怕、不要跟美國交好,如果跟中國對抗,就是會發生戰爭;然後產生「解放軍很強、我們國軍很爛,所以千萬不要玩火」之類的結論。
而且這些假訊息都不是很精緻,就是隨便拿個影片,說國軍很爛,可是這種影片還滿有效的,因為它埋下懷疑的種子,之後就很容易挑起民眾對國軍的懷疑,去相信這些論述。
馬麗昕進一步提醒,如果一篇訊息,它內容用字會去渲染情緒,讀者就要特別小心。例如提到美國,就會說「很爛、很自私、不會軍援臺灣」,或是打悲情牌,例如「烏克蘭被炸,小孩很可憐,所以你還要臺灣打仗嗎?」其他還有一些情緒的渲染,則是對國軍的懷疑、自卑,或是對解放軍的恐懼等。這些訊息最後都是要說:反正不要跟中國對抗。
馬麗昕說,很多關於社群平台的研究已經證明,那種會讓人激憤、覺得好像很不公平的情緒,反而會更讓使用者想分享,然後完全忘記要查證內容。一旦情緒被勾起,讀者就會沒有心力去辨認資訊的真假。
對於網路上的錯假訊息,尤其是在抖音、短影音盛行的年代,很多人接收資訊太快,反而思考的時間下降很多。溫約瑟認為,練習運用 OSINT,主要就是培養資訊查核的敏感度,假如之後再看到相關的資訊,就會有所懷疑,然後自己動手查核,這樣的動作就很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