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進入強硬面對中國、積極介入印太的高市早苗時代 台灣該如何把握機會?
【沃草】記者何宇軒報導
日本新首相高市早苗在上(10)月 21 日就任,成為日本史上第一位女性首相。高市早苗是日本友臺派代表性政治人物,也是曾喊出「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已故前首相安倍晉三的重要政治盟友。高市早苗過往也有多次「挺臺」的發言與主張,今(2025)年 4 月她也曾以前經濟安全保障擔當大臣、現任國會議員的身分訪問臺灣,並拜會總統賴清德。
當時高市早苗就表示,臺灣和日本都是島國,面臨一樣的處境與問題。日本貿易量高度仰賴海運,因此,一旦周邊有事,海上航路受到威脅,將攸關日本的生死存亡。臺灣與日本相似,一旦有事,也會面臨糧食及能源安全,甚至供應鏈受到威脅等問題。
高市早苗本(11)月 7 日在國會接受質詢時,常與中國高層會面的在野黨立憲民主黨議員岡田克也,追問她「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中「有事」的定義,高市早苗回應「如果(中國)真的動用戰艦並使用武力的話,無論如何,我認為這可能構成『存亡危機事態』。」
對於高市早苗的發言,中國出現激烈動作回應。中國駐大阪總領事薛劍,揚言要將高市早苗「斬首」,中國官方施行一連串報復措施,包括限制中國觀光客赴日、限制日本水產進口中國等等,日中關係因此陷入巨大衝突。
高市早苗時代的日本,可以預期日本與臺灣會有更多合作,臺日美中關係將迎來怎樣的變化?臺灣又該如何把握機會?

中國大動作反制高市早苗言論 目的在警告鄰國勿跟進日本
對於發生爭議的國會質詢內容,外界有許多不同評論,但根據致力於分析外交政策與國際局勢的非營利組織「美國臺灣觀測站」發布的文章指出,外界在評論時,大多對基礎事實未有清楚的認識。包括高市早苗其實根本沒有說日本將會「武力協防臺灣」,她在國會談的是:在什麼情況下會構成日本「存亡危機事態」。
高市早苗後來也進一步說明,該情境要看具體發生的狀況來綜合判斷,如果是以非武裝的民間船隻封鎖臺海,而未進入戰爭狀態,不一定會成立存亡危機事態;但若中國武力進犯臺灣、對臺灣採取武力攻擊,例如出動軍艦進行海上封鎖等,或美軍為了對付臺海封鎖,而馳援臺海周邊、進而與中國交火,就有可能會構成日本的存亡危機事態。高市早苗強調,這些見解和日本政府過去的見解一致。
國際關係專家、臺灣智庫諮詢委員賴怡忠接受《沃草》訪問時表示,高市早苗基本上是把「臺灣有事」的時候,日本會怎麼去定義,以及說明在美日同盟的架構下,日本的角色。過去很少看到日本首相會這麼明確地表達或主張,雖然未來的發展還要再觀察,但目前來看,基本上臺日之間,要進行更進一步的安保合作,空間是比較大的。
政治大學安倍晉三研究中心主任李世暉說,高市早苗雖然在就任自民黨總裁前後曾經說過類似「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發言,但其實她就任首相之後,並沒有直接這樣講過。這次她只是在國會說若臺灣有事的話,可能適用「存亡危機事態」,那自衛隊就有可能出動。李世暉認為,她這是用委婉的方式說「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
對於中國的大動作反應,李世暉也從日本政治現況分析,目前中國對高市早苗非常地警戒,因為無論是執政的自民黨內部,或是組成聯合政府的友黨,似乎都沒有可以牽制她的力量。
至於友黨,在安倍晉三任內,是由自民黨與公明黨組聯合政府,包括修憲、集體自衛權的行使上,都是公明黨拉著自民黨不要衝太快,公明黨又與中國共產黨關係很好,所以在安倍晉三時期,日本能維持與中國溝通、互動的管道。
但現在的高市政權,是由維新會和執政的自民黨組聯合政府,但維新會甚至比自民黨更右傾,所以當日中關係出現了重大爭執,或高市早苗做出一些重大政策決斷時,不存在能夠緩衝的力量,這也是中國非常擔心的地方。
賴怡忠則認為,中國大動作反應,是為了要警告附近其他國家,包括菲律賓等國,防止它們跟進日本。高雄大學政治法律系教授、日本當代研究學會理事長楊鈞池則認為,日本對於臺灣海峽的和平穩定,態度越來越清楚。由於過去日本對這個議題比較模糊甚至曖昧、比較不願意做這麼清楚的表態。 但最近這幾年,包含美國、歐洲,還有印太地區的澳洲、印度都對臺灣海峽的和平穩定有表態,所以日本現在的表態,剛好也是反映各國普遍的看法。

美國介入印太和平有變數 高市早苗認為日本要更主動積極
但高市早苗的發言,可以直接解讀是「挺臺灣」嗎?賴怡忠提出了另一個思考方向。他認為,很多外界的討論,都著重在「臺灣這邊出現什麼狀況、日本會怎麼來處理」,但高市早苗之所以會這樣思考,其實是她對印太的安全保障環境,感到不安與悲觀。由於美國的川普政府,未來可能在對於介入維護印太和平的承諾上,會有所遲疑,所以日本必須要更主動積極,扛起更大的責任。
賴怡忠進一步指出,也因為這樣,在對臺灣的議題上,高市早苗會覺得與其等待美國,日本自己要更積極來處理,「因為臺灣有事,就真的是日本有事」。
李世暉也認為,高市早苗的態度,與美中對峙局勢成形有關。安倍晉三在他首相任內,積極地奠定了日臺關係的基礎,但一方面他也很主動想要跟中國建立穩定的互動關係,或至少不要嚴重對立。畢竟在安倍任內,美中其實前期是合作的關係,直到 2018 年之後美中的關係才惡化。
然而安倍晉三所建立的日美關係、所留下的外交遺產,特別是在前首相石破茂任內,一直都被閒置不用。直到高市早苗上任,才希望讓安倍晉三建立的日美關係,重新回到友好的軌道上,但她對日中關係的改善,相對比較消極。
高市早苗將推動修改規範日本國防方針的「安保三文書」
雖然高市早苗在國會的發言引發爭議,日本官方仍重申沒有要收回,並強調該發言內容不違反日本既有立場。對於所謂的既有立場,以及日本政府的國防政策走向,則要看所謂的「安保三文書」,它指的是《國家安全保障戰略》、《國家防衛戰略》及《防衛力整備計畫》三個官方文件。
楊鈞池解釋,這些文件就是規範,假設日本出現所謂的「存亡危機事態」時,日本政府要怎麼樣因應、自衛隊在什麼樣的情況之下可以出動。或是像日本的本土被攻擊、在日本本土的友邦軍事基地被攻擊時,日本政府可以配合做什麼等等。
這些內容是針對未來的可能性做假設,但實際上如果真的發生事情,還有其他程序規定,例如防衛省要怎麼樣做判斷、評估、因應。當整個狀態的評估報告送到內閣時,內閣要怎麼討論、討論之後是不是要做怎樣的決定,而有些決定甚至還要經過國會的同意,這些其實都有規定的程序。
李世暉也指出,「安保三文書」的內容就是日本既定的國防政策, 無論哪一個首相執政,都有一定的約束力,但如果是像這次高市早苗在國會上的答辯,就沒有約束力,所以這也是為何高市早苗堅持要在明(2026)年,修訂安保三文書的原因。
李世暉指出, 這三份文件在 2022 年、前首相岸田文雄任內已修訂過一次,理論上是 5 年到 10 年左右才會再次修訂,但現在才過 3 年多,高市早苗就打算要再次修訂,因為她想要把自己的戰略思維,放進日本政府的文書裡, 成為未來政府必須遵循的方向。不論未來是誰擔任首相,都不能跳脫這個框架,只是未來的首相可以優先選擇,要先去推行什麼樣的政策。

臺灣過去曾錯失對日關係進展機會 高市早苗時代不應重蹈覆轍
對於臺日關係未來可能的發展,李世暉認為,從總體角度來看, 臺日關係在日本外交政策或外交事務的優先順位應該會往前提。由於在石破茂執政時期,他優先想要改善的是日中關係, 所以把日臺關係的順位放在很後面。
但高市早苗上臺之後,從她的各種言行,都讓各界瞭解到,日臺關係在外交政策的優先順位上,比前幾任首相都更為優先。李世暉也認為,日臺關係跟日中關係之間的脫鉤,會越來越明顯, 也就是日本在考慮臺灣問題時,不會再跟日中關係一起放在同一個平臺上思考, 而是把它視為兩個不同的外交取向。
李世暉建議,有兩件事情, 臺灣政府應該要更積極主動去做。第一個就是臺灣應該更主動提出未來可以合作的議題或選項,而且必須讓日本覺得也符合它的國家利益,雙方才有機會一拍即合。
李世暉舉例,例如臺灣必須提出,臺日要簽 FTA(Free Trade Agreement,自由貿易協定), 對日本到底有什麼好處?日本才會去思考, 它要怎樣來對日臺關係進行調整或深化。臺灣必須自己先準備好選項,來問日本覺得哪一個選項可以先來做,而不是直接問日本,雙方要來做什麼。因為日本人的考慮會比較全面,等到雙方都要磋商的時候,也許高市早苗的內閣已經不再執政。
第二件事,就是臺灣應該要善用安倍晉三留下的外交遺產,也就是他與川普建立的日美關係。可以透過高市早苗,來說服川普對臺灣進行更進一步的合作或溝通,這對臺灣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支柱。
楊鈞池認為,臺日之間的關係, 應該還是會在一個比較穩定的情況下,慢慢推動,不會有太劇烈的進展。他認為在高市早苗任內,臺日雙方比較可能看得到的合作項目,可能就是在經濟、半導體合作、AI,以及網路安全、氣象(如極端型氣候),等涉及到經濟安全保障、供應鏈、經濟韌性方面的問題。
賴怡忠則認為,在國家安全方面,臺灣要思考的,並不是說「臺灣要怎麼樣有事,日本才會出兵來協助」,而是如何直接強化臺日的安全聯繫和合作關係,當一旦「有事」的時候,日本才知道要怎麼來幫忙。
賴怡忠更感嘆地指出,在安倍晉三執政時,臺日關係原本可以有很多進展的空間,但臺灣當時沒有積極主動地創造機會,導致機會流失,讓當時臺日關係進展極為有限。他呼籲臺灣這次不要再重蹈覆轍,因為若萬一把很好的機會又浪費掉,將是非常非常可惜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