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美國已看破中國切香腸戰術 還反用來提升臺灣國際地位

發佈時間 2021/8/30 10:34:21
最後更新 2021/9/10 02:39:05

【沃草特約編譯林威皓編譯】中國為了兼顧對外擴張的野心,又不想引發其他國家的激烈反應,以漸進手法拓展影響力的「切香腸戰術」(Salami Slicing),成為其慣常的手法。不過,這項戰術逐漸被看破手腳,遭到反制。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等國際關係學院(SAIS)教授 Hal Brands 日前發表 “U.S. Copies China’s ‘Salami Slicing’ to Defend Taiwan” 一文指出,美國近兩任政府正「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使用中國慣用的「切香腸戰術」來提升臺灣的國際地位,並聯合其他國家反制中國在臺海與日漸增的威脅。不過他雖認為美國此舉是聰明的作法,但也指出面對美國的作法,中國現階段轉以更激烈、更頻繁侵擾周邊區域安全來回應,「切香腸戰術」是需要時間來漸進式實現目標,中國目前的反應方式將大幅增加區域安全的變數。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等國際關係學院(School of Advanced International Studies, SAIS)教授 Hal Brands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等國際關係學院(School of Advanced International Studies, SAIS)教授 Hal Brands

什麼是「切香腸」戰術?

「切香腸戰術」又稱漸進戰術,前美國海軍陸戰隊軍官 Robert Haddick 在 2012 年於《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發表的 “Salami Slicing in the South China Sea” 中指出,「切香腸戰術」是「透過小動作的緩慢累積,其中沒有一個會構成『戰爭藉口』(casus belli),但隨時間的推移而導致重大的戰略變化」。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教授 Erik Voeten 則認為,「切香腸戰術」有效的關鍵在於「個別的違規行為小到不會引發反應」。

這種分而治之(divide-and-conquer)的策略是緩慢而微妙的,這些行動在較長的時間區間內太小,目標國家為避免更加毀滅性的結果,大多不會大幅提升防衛、或去背負可能發生軍事衝突的風險。中國的切香腸戰術在南海(South China Sea)取得了成效,透過一次推進一個珊瑚礁、一個人工島、一個新軍事基地等漸進式而非大躍進的方式來改變現狀,擴大中國的影響力。在南海的其他聲索國(claimant country)、以及東南亞國協(ASEAN)沒有做出強烈回應的情況下,中國對於該地區的軍事控制能力得以加速提升,2018 年,時任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 Phil Davidson 便承認「中國現在有能力在除戰爭之外的所有情況下控制南海」。

為何美國也採取「切香腸」制衡中國戰略擴張?

Brands 在文中提到,美國自 1979 年外交承認北京以來,就沒有與臺灣建立正式的外交關係,而是在同年美國國會通過《臺灣關係法》(Taiwan Relations Act)後,以模稜兩可的承諾與臺灣維持特殊的關係——美國定期向臺灣出售武器,但五角大廈不再在臺灣駐紮戰鬥部隊或軍機,意味著美國若想介入台海間的衝突,將需要以距臺灣數百到數千英里外的部隊來防衛臺灣;同時,臺灣僅和 15 個國家有正式的邦交關係,並被排除在許多國際組織之外。

這樣的情況也給美國帶來了難題,若要讓其「為保衛臺灣而戰」的想法更加可信,美國可能會被期待從外交上承認臺灣著手,提供臺灣更明確的國防承諾,大幅拓展兩國軍隊的關係,並讓臺灣重新回到國際舞台。然而,中國政府顯然會利用其影響力使美國遇到許多困難,並可能對臺灣政治或外交地位的快速變化做出危險甚至暴力的回應。美國總統拜登選擇不給予臺灣明確的國防保證,原因正如美國國家情報總監 Avril Haines 所闡釋的:擔心中國可能會大幅加強對臺灣的軍事和經濟脅迫,同時採取行動積極破壞美國在全球的利益。

因此,在國會的推動下,近兩任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和拜登,都採取了類似「切香腸戰術」這種更為微妙、漸進的方法——如川普政府增加了美國對臺灣軍售的頻率,軍售越頻繁、各項軍售的爭議也就越小;川普和拜登皆擴大了與臺灣高層互訪,讓美國軍事人員更容易訪問臺灣;美國承諾協助臺灣強化在世界衛生大會(World Health Assembly)等組織中的地位,近幾個月,拜登政府宣布將就美臺自由貿易協定進行談判,同時也敦促其他國家,特別是七大工業國組織(G-7)和澳洲,公開反對中國在臺海的侵略行為。

中國戰略手法日趨激烈躁進 美國「切香腸」助臺面臨挑戰

Brands 認為,這些動作單獨來看都不引人注目,但累積起來的結果相當於共和黨和民主黨仿效著中國慣用的劇本,共同致力扭轉臺灣長期的全球地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面臨的正是「美國版本的切香腸戰術」,這樣的戰術可能會在數年後達到高峰,屆時臺灣的國際地位將大幅提升。

然而,Brands 也示警,這個方法並非萬無一失,中國近期對美臺關係的逐漸擴展做出憤怒的反應,透過軍事演習和各種威脅表明「美國和臺灣正在玩危險的遊戲」,習近平也不斷暗示臺灣的自治地位正變得「令人無法忍受」,也有跡象表明,北京可能在十年內的某個時間點動用武力攻打臺灣;而同時,一些美國的評論者認為美國做得還不夠,指出美國應在臺灣駐軍、或向習近平發出更明確的公開警告。

相對美國近兩任政府使用的「切香腸戰術」,中國似乎藉由更具侵略性的做法,提升其對於周邊地區安全的威脅。日本慶應義塾大學助理教授 Tobias Burgers 和加拿大亞伯達大學(University of Alberta)博士後研究 員 Scott N. Romaniuk 在今年5月於《外交家》(The Diplomat)發表的 “Is China Done With Salami Slicing?” 便指出,近來包括中國和印度軍隊在兩國邊界發生暴力衝突、解放軍軍機頻繁飛越臺灣海峽中線、中國海警船不時侵入尖閣諸島周邊日本領海等事件,顯示中國已改變了長期以來在印太地區的安全政策方針,近期中國的舉動已非「小動作」或「小違規」,而是夠大、夠明顯、咄咄逼人到會引起周邊國家反應的敵意行為,這也使中國的對手更積極尋求建立夥伴關係和運作合作倡議,例如美國、日本、澳洲、印度在內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rilateral Security Dialogue, QU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