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全民國防只能投入軍事系統嗎民防的軍事勤務也很重要

發佈時間 2024/4/23 10:03:58
最後更新 2024/5/31 08:59:49

作者簡介|陳柏翰,原為專業通資電軍官,因為兩腳受傷所以期滿後以中尉階級退伍,經歷過舊制教召後晉升至上尉,並投入到「後備自訓」的行列之中,持續精進體能、戰技,同時以任務編組的方式建立 「麥迪克。急救小組」來推廣戰傷救護TCCC的技能及理念。

面對中國的侵略威脅,有越來越多台灣人聚集起來思考及行動,也因此興起對「全民國防」這項議題的關注,希望透過集體參與國防討論、加入國防行動,發展守護家園的各種方法。其中,要實現全民國防最直接的行動便是投入軍旅之中,但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投入到戰鬥相關的行列之中,在全民國防的總體防衛架構下,還有其他重要的角色需要更多人力支援,譬如《民防法》中提及的民防單位、支援軍事勤務,在需要抵抗侵略時同樣重要。然而,什麼是民防、什麼是支援軍事勤務,對社會大眾來說相對陌生,要了解這些事情和國防有何關係又更加遙遠。因此,透過對於民防、軍事勤務的說明,本文希望和大家共同探討,能怎麼一起實現全民國防。

「麥迪克。急救小組」在2023年舉辦民間版聯合演訓,民防組做夜間演訓前的準備。(攝影/何宇軒)

民防單位到底是什麼?

隨著民防訓練的公民運動逐漸崛起,很多人其實都不清楚何謂民防,甚至有把民兵套入到民防體系的論述,在此筆者先進行知識普及,這樣比較好理解後續的議題發展以及在法規、指揮鏈下可以進行的工作。

所謂的民防單位,最直接便是參照《民防法》法條內容所述,也就是各個縣市政府麾下的義警、義消、義交、民防大隊、特種防護團(如中華電信)、聯合防護團(如科學園區)、巡守隊諸如此類的組織,而更廣泛的民防單位,還包含了警政、消防、醫護等單位,以及慈濟這類宗教法人系統下的志願救災組織,都屬於民防單位。

民防工作是什麼?軍事勤務的定義是什麼?

從上述的團體名稱,我們不難看出各個團體的工作分別是什麼,雖然工作有所不同,但民防單位都擁有相同的目標,便是維持地方上的秩序以及生活穩定,避免暴動或系統的崩壞,就可以從根本上支持全民國防,讓前線作戰可以不需要擔心大後方的安危。

此時便會有人對於《民防法》中的「軍事勤務」有疑問了,難道所謂的軍勤是要加入作戰嗎?其實不然,軍勤可以說是軍方後勤單位中的民間支援,例如電力系統的維持、工事工程的施作、物資載運、傷患救助及後送等都是軍勤的一環,即使軍方自己可以做,但如果有民間協力進行就會讓整體更有效率。

而地方政府對於民防體系的演習雖然與實戰有落差,但近幾年從「民安演習」及「萬安演習」的場合上可以看到慢慢在進步,甚至在國軍年度重大演習「漢光演習」中也能看到極少部分的消防和醫護投入到演習之中,就連民間自主訓練的活動也可以看到大家都在嘗試將軍方及民防的協同合作模式做出雛形,即使缺失很多但也不失為一個進步的契機。

《民防法》第2條,以及施行細則第3條,對於民防工作範圍有明確定義。圖為目前法定的民防工作內容。(沃草整理製表)

要選擇投入後備還是民防?

這兩條路上的選擇,筆者建議,凡是不具備後備役資格的人都應該要積極向各個民防單位報名參加,要知道先前內政部對於民防單位的統計資料顯示,全國民防人員平均年齡約50歲,盤點人力更是只有5萬人左右,明顯無法完成各個縣市本身的秩序維持。若從一個普遍被大眾知曉的人員比例來進行簡單的推算,「每1個戰鬥人員需要有3位支援人員」,當國軍現役及擴編的後備旅動員滿編之時大約是43萬人,需要的支援人數就可能要129萬人,因此人力缺口之大是非常嚴重的,更別提原本就缺員嚴重的警察、消防、醫護人員了。

所以筆者除了推薦沒有後備身份的人投入到民防體系之中,也強烈建議除役人員也轉入民防體系裡,因為軍方與民防之間需要可以溝通的橋樑。筆者的從軍經驗中雖然有看過民防相關的支援協定,但其實民防單位並不知道軍方做事風格,同時也不知道軍方的行動目標等等的,這就凸顯了雙方橋梁的重要性,也可讓願意投身全民國防的除役人員可以繼續發揮存在價值。試想,民防人員會知道軍方設置的陣地、殺傷區、武器運用的知識嗎?光是可以減少友軍誤擊、提升溝通效率就能減少多少麻煩事。

「麥迪克。急救小組」在2023年舉辦民間版聯合演訓,演練民防人員支援軍事勤務。(攝影/何宇軒)

軍民聯訓的經驗

筆者所屬的「麥迪克。急救小組」在去年舉辦「軍民聯訓-行動代號357」活動,以軍民聯合的方式舉辦共同訓練,結合現地、實兵、縮短距離的方式進行協同訓練,提升不同身份的團體在戰時的溝通協調、互相合作。由於本次活動重點在於強化全民國防的意識與自主訓練的驗證,在這樣的訓練經驗中可以發掘出實踐層面的缺失,從最基本的敵我識別、資訊傳達、命令下達都有做不好的地方,但也讓所有參與者開始摸索出有效的合作模式,本次自訓活動甚至引起官方單位的關注,開始嘗試導入更多有別於以往各自為戰的協同作戰觀念。

「麥迪克。急救小組」舉辦軍民聯訓活動,另一個目標便是讓各個單位人員回歸到原單位時,可以利用聯訓經驗來提升運作效率。針對去年的缺失在今年改進,團隊也將再次聚集起來進行實務驗證,並且歡迎更多民間單位參與訓練活動,一起研擬出更適合台灣的聯合行動方案。

註解

  1. 由本文作者發起,致力於推動後備軍人自我訓練、戰傷救護(Tactical Medicine)等基礎急救知識的民間團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