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民防謠言民防不是搞民兵玩漆彈射擊遊戲

發佈時間 2024/3/28 02:00:00
最後更新 2024/3/28 02:00:00

台灣民主化之後,在 2001 年制訂《民防法》,民防業務大幅調整,由原本軍方(警備總司令部)主導,改為歸屬內政部主管;民防的定位也從以往軍事取向為主,轉型為運用民間力量守護社區安全。近年來,由於俄羅斯侵略烏克蘭,再加上中國明顯加強對台灣的軍事威嚇,並利用灰色地帶衝突與混合戰策略,對台灣社會內部發起「無聲的入侵」,台灣面臨的地緣政治風險成為舉世關注的議題,如何強化民防,打造能應對外來風險的社會韌性,成為台灣公民團體關注討論的議題。

台灣民間充沛的社會運動能量,不僅關注各類進步議題,督促政府落實改革,許多人也開始關注國安與防衛議題,有越來越多民間組織,自發性投入民防倡議推廣工作。與此同時,在台灣網路論壇或社群平台上,開始流傳關於民防的謠言與不實資訊。本文嘗試拆解三種常見的民防誤解,也希望有更多人瞭解民防觀念,將正確資訊傳遞分享給身邊的親友,避免民防議題被各種不實資訊所淹沒。

推廣民防就是想搞民兵?

近兩年台灣網路上開始流傳一種說法,聲稱民間團體投入民防推廣工作,真正目的是發展私人武裝力量,想要在正規軍隊之外,另行發展民兵組織。這類謠言通常繪聲繪影指出,一旦發生戰爭,「台派民兵」就會群起追捕自行認定的親中人士,然後發動「吊路燈」,私刑正義處決異議者。這類危言聳聽的謠言,不僅抹黑民間團體自發性的民防倡議推廣,同時也污名化民防工作,把民防參與者描述為非正規、暴力、殘害自由的暴民組織。

上述陰謀論式說法,很可能是受到俄羅斯操控輿論戰的「啟發」。2022 年 2 月下旬,俄羅斯繼併吞克里米亞及烏東部分地區後,再次侵略烏克蘭。當時俄羅斯政府對外說明發動「特別軍事行動」的理由,即指控烏克蘭政府縱容「亞述營」等源自民間的抗俄單位發展為納粹武裝組織,暴力打壓烏克蘭境內的俄裔人口。我們不難發現,台灣網路上流傳有關「民防=民兵」謠言論述方式,與俄羅斯對烏克蘭的片面指控非常類似。

事實上,關於「民防」的定義與業務範圍,我國已經有明確的法律規範。《民防法》第 2 條列舉,民防的範圍包含救災、協助疏散避難、協助維持治安等八類工作事項,本質上屬於「非武裝抵抗」範疇;即使法定八大類民防法工作事項當中,具準軍事性質的「支援軍事勤務」,依據《民防法施行細則》規定,本質上仍屬後勤與輔助性質業務,而非要民眾直接參與軍事戰鬥。

相較之下,「民兵」則是民眾直接參與戰鬥行動,屬於民間武裝抵抗,不僅非屬目前《民防法》規定的工作事項,更因為台灣實施「徵募並行」兵役制度,義務役、志願役軍人退伍後還會納入後備軍人召訓(教育召集),因此就算發生戰爭,政府將優先動員後備軍人,而非組織民兵上戰場。

無論從法規面、政府部門正在執行的民防業務,以及民間團體倡議推動內容來看,所謂「民防工作」,主要以觀念與知識推廣、防災與救災演習、急救技能訓練為主。由此可見,政府與民間推動民防工作,目標都是提升社會韌性,建立民間互助機制確保社區安全。即便網路上不時出現使用者帳號真偽難辯的偏激言論,或者曾有民間團體公開主張訓練「射手」,但是無論台灣當前法治面或實務面,「民防」與「民兵」,兩者有明確區隔,不能混為一談。

匿名網路社群平台,近兩年時常出現關於民間投入民防工作的不實言論。(圖片來源:擷取自PTT)

匿名網路社群平台,近兩年時常出現關於民間投入民防工作的不實言論。(圖片來源:擷取自PTT)

民防訓練就是打漆彈?

2023 年 11 月,國防部長邱國正接受媒體採訪時,被問到國防部「是否會把黑熊學院納入國軍建制?」對此,邱國正回覆,「自己是把它(黑熊學院)當成一個社團,一群有興趣的人到野外打漆彈。」、「如果從戰鬥觀念來看,建這種部隊會變成游擊隊,建軍備戰不會建游擊隊的,除非是逼不得已,否則不會列入考慮」。

誠如邱部長所言,無論是漆彈競技或生存遊戲,相比專業軍事訓練或真實戰場情境,還是有相當大的差距,因此不可能取代國防體制軍事訓練。仍然存有一些誤解,將民間組織推動的訓練與演練,與打漆彈劃上等號。

目前確實有民間團體致力於推動「後備軍人自我訓練」,希望透過各類型模擬訓練(射擊、格鬥或體能鍛鍊),維持或增進後備軍人的戰鬥技巧。即便是這類後備自訓團體,或者當前生存遊戲玩家們,早就不只是在「打漆彈」,近年來因為各類仿真BB槍、電動槍技術發展,由於外型、配重更貼近實物,而且成本更低廉,因而廣受民間訓練團體、軍武迷或生存遊戲玩家歡迎,而而曾經流行一時的漆彈槍風潮,目前相對式微。

2023年民間團體「麥迪克。急救小組」舉辦的聯合演訓活動,擬戰時民防、後備合作因應空襲、登陸攻擊、急救後送。(攝影/何宇軒)

2023年民間團體「麥迪克。急救小組」舉辦的聯合演訓活動,擬戰時民防、後備合作因應空襲、登陸攻擊、急救後送。(攝影/何宇軒)

除了後備自訓之外,目前民間團體正在推動的民防課程內容,儘管側重面向有所不同,大致都包含以下幾種主題:

  1. 民眾可能面臨的安全風險
  2. 逃生疏散與物資準備
  3. 急救、自救、搜救知識與技術
  4. 自我防衛、體能鍛鍊
  5. 社區防災、救災與互助合作

目前民間倡議推廣民防工作,所採取的路徑與方式也有所不同。有團體或公司以開設付費課程、販售民防相關商品為主;沃草則是參考國外經驗推出「民防手冊」;也有團體與內政部消防署合作,投入防災士、T-CERT(台灣民間自主緊急應變隊)培訓。由此可見,來自民間自發性的民防推動倡議,目前呈現多元並進的狀態,絕非如邱國正部長對黑熊學院的評論,只是在「打漆彈」而已。

由壯闊台灣舉辦的「台灣社區緊急應變隊(T-CERT)」演訓活動,培訓具備基本災害應變技能的在地小組團隊,協助社區應對緊急應變。(攝影/朱乃瑩)

由壯闊台灣舉辦的「台灣社區緊急應變隊(T-CERT)」演訓活動,培訓具備基本災害應變技能的在地小組團隊,協助社區應對緊急應變。(攝影/朱乃瑩)

推動民防,就是即將開戰?

最後一種常見的誤解,認為推動民防工作,就代表局勢非常危急,戰爭即將爆發。這類說法往往也會強調,戰爭將嚴重損害台灣的經濟與社會發展,民眾必須承擔可怕的生命與財產損失,如果台灣推動民防工作,灌輸民眾防衛意識,很可能會刺激中國敏感神經,讓台灣與中國之間陷入無可挽回的對抗局面,最後導致戰爭真的爆發。

然而,這種說法正確嗎?

國防與民防,目標都是抵禦外敵入侵。如果一個國家沒有外敵,沒有遭受侵略的風險,理所當然會傾向降低軍事國防支出;反之,一個國家之所以加強國防與民防工作,可以推論該國很可能正面臨安全風險。但這是否就意味著,戰爭即將發生呢?顯然我們無法直接作出這樣的結論,甚至實際情況可能正好相反,越是強化防禦準備工作,政府與民間具備堅強抵抗意志,侵略者看到我方展現抵抗決心,於是重新評估發動戰爭所需成本,發現不但昂貴還必須付出慘痛代價,往往就會選擇按兵不動,放棄立即發動侵略的念頭。

以歐洲國家為例,波羅的海三國、波蘭、北歐的瑞典、芬蘭,眼見 2014 年俄羅斯快速併吞烏克蘭東部兩州與克里米亞半島之後,不約而同開始強化自身國防與民防能量。其中,瑞典政府於 2018 年重新啟動徵兵制度,並且公布官方民防手冊《假如戰爭來臨》(If Crisis Or War Comes),內容陳述戰爭發生時,民眾面臨的各種安全威脅,以及對應的逃生避難、物資準備與相關求助資訊。瑞典政府更在民防手冊中宣示將會全力抵禦外敵入侵,絕不投降放棄主權;瑞典政府也透過民防手冊提醒民眾,「任何宣稱瑞典投降的資訊都是假訊息!」

瑞典政府於 2018 年製作《如果戰爭來臨》(If Crisis or War Comes)民防手冊,廣發給全國各家戶。

瑞典政府於 2018 年製作《如果戰爭來臨》(If Crisis or War Comes)民防手冊,廣發給全國各家戶。

2022 年俄羅斯再次侵略烏克蘭,獨裁者普丁無止盡的擴張野心,讓歐洲各國再次認清地緣政治情勢嚴峻。瑞典與芬蘭宣布申請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放棄長久以來的中立國原則,選邊站加入西方陣營。而促使瑞典重新啟動民防工作,國防、外交政策重大轉向的原因,當然是基於自身防禦考量,正視危機,積極應對俄羅斯可能發動的侵略戰爭。相對之下,烏克蘭前總統亞努科維奇(Viktor F. Yanukovych)所代表的親俄路線,已經被視為國安「毒藥」,不僅無法緩和獨裁者的擴張野心,甚至還因為過於軟弱、沒有抵抗能力,淪為侵略者首選目標。

與其把希望寄託於獨裁者的良知,倒不如主動控管風險,強化防衛力量守護自己。當歐洲民主國家都承認並勇敢面對俄羅斯侵略風險,放棄姑息主義,選擇強化自身防衛力量,身處東亞地緣政治高風險區域的我們,不能再抱持「鴕鳥心態」,放任中國持續發動混合戰策略,分化、瓦解台灣人的抵抗意志。

民間團體推動民防,其實沒有那麼神秘

隨著台灣從威權轉型到民主,民防工作也從原本帶有社會監控目的的軍方主導,轉移到文官體系規劃與執行。然而,政府部門保守穩健的執行方式,似乎趕上不上國際局勢變化,當中國對台灣的威脅越來越強烈,反而是民間公民運動能量,自發性投入民防倡議推廣。此一轉變過程,無非反映出台灣政治發展走向民主化,民間團體及組織參與推動公共事務,是民主國家公民社會常態現象。

民防工作的目標,是強化社會韌性,發揮民間力量守護社區安全,同時也是對抗侵略者運用混合戰策略,從內部分化台灣民眾抵禦外敵信心的心理防禦機制。民間自發投入民防工作,由下而上發揮創意進行一場公民培力運動,我們應該樂觀看待,將之視為民防觀念深入民間社會的象徵,而非在不瞭解實情的狀況下,就任意貼標籤、污名化。

目前投入民防實務的各個民間組織,不約而同透過網站與社群平台闡述理念、分享活動資訊,如果有意瞭解,只要騰出一點時間瀏覽相關資訊,或者實際參與課程活動,就可發現,民間推動倡議的民防工作,既實用又貼近民眾日常生活,也絕非如謠言與陰謀論所稱黑幕重重。越多人關心、參與民防工作,加入構建台灣民間防衛力量的行列,展現台灣人守護家園的決心,侵略者瞭解到發動戰爭代價高昂,就越不敢輕易挑起戰事,台灣就會越來越安全!

註解

  1. 「吊路燈」一詞源自法國大革命時期,巴黎一度陷入混亂失序狀態,群眾領袖動輒以「人民」之名義發動私刑處決貴族、官員或反革命派人士,並且將屍體懸掛於市區路燈上示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