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只有當過兵才算保衛台灣台灣需要多元化的全民防衛思維

發佈時間 2023/10/30 10:01:34
最後更新 2023/10/31 08:11:01
如果人們總是以「有沒有當過兵」去評斷別人有沒有資格談論國防與民防議題,將會把許多守護台灣的重要力量排除在外,阻礙更多人加入全民防衛守護台灣的行列。圖為2022年總統蔡英文視導海軍陸戰隊66旅。(照片來源:蔡英文臉書)

如果人們總是以「有沒有當過兵」去評斷別人有沒有資格談論國防與民防議題,將會把許多守護台灣的重要力量排除在外,阻礙更多人加入全民防衛守護台灣的行列。圖為2022年總統蔡英文視導海軍陸戰隊66旅。(照片來源:蔡英文臉書)

面對日益嚴重的中國侵略風險,政府為了強化台灣防衛能量,陸續提出後備軍人教召改革、延長義務役期、強化民防演訓等政策,引發社會大眾關注與討論。或許大家都有過這樣的經驗,每當談起國防話題,不免有人會以「有沒有當過兵?」作為門檻標準,質疑別人是否有資格談論國防或民防議題。

服役是國民義務,也是直接參與國防事務的公民行動,然而,守護台灣的方式,不限於入伍服役;即使沒有兵役經驗,或者已達除役年齡的民眾,同樣能夠加入保衛台灣的行列。如果人們總是以「有沒有當過兵」去評斷誰有資格談論國防與民防議題,不僅會把許多守護台灣的重要力量排除在外,阻礙更多人加入全民防衛守護台灣的行列,更會限縮我們的對於全民防衛概念的思考範圍,無助於推廣民防觀念。

由於戰爭涉及層面非常廣泛,當國家面臨戰爭風險,若要有效抵抗外敵入侵,必須同時兼顧人力、物力、財力、科技、軍事與精神等領域的綜合性準備工作,才有辦法成功抵禦外敵入侵。當我們思考如何保衛台灣時,不妨嘗試從這些領域,以更多元的視角,思考全民防衛的可能性。

去上班,就是在抵抗侵略者

當戰爭發生時,無論是政府或民間,都必須努力維持一定程度的社會機能運作,才有辦法在盡力維持民眾日常生活、保持社會韌性的基礎下,延續或擴大抵抗侵略者的國防能量。諸如供電、供水、食物供給、網路與無線通訊服務,如果遭遇敵軍攻擊而中斷,就可能導致都市或城鎮居民陷入人道危機。攸關社會機能是否能夠正常運作的公營或民營企業,即便在戰爭時期,仍然需要專業人力維持設施運作與執行搶修工作。

以電力供應為例,全台各地的發電廠必要工作人員,光是繼續去上班,維持發電機組正常運作,讓台灣有電可用,就是一種落實全民國防的具體行動。如果全台各地電網遭到敵軍攻擊,也需要專業人員投入搶修,才能恢復電力供應。類似電力供應這類具有重要影響力的設施,屬於行政院所列管的八大類關鍵基礎設施,必須仰賴專業人力持續堅守工作岡位,才有辦法在戰爭時期維持政府運作,提供民眾生活所需的重要公共服務。除此之外,像是食品、醫療衛生用品生產製造,以及物流運輸相關企業或廠商,是否能夠在戰爭時期繼續供應民生必需物資,也是維繫社會穩定的重要環節。

戰爭時期仍需要許多專業人力維持關鍵基礎設施運作。圖為發電廠工作人員進行機組維修。(圖片來源:台灣電力公司新聞稿)

戰爭時期仍需要許多專業人力維持關鍵基礎設施運作。圖為發電廠工作人員進行機組維修。(圖片來源:台灣電力公司新聞稿)

發揮社群影響力,鍵盤也能護台灣

技術人員去上班就是協助抗敵,看似簡單,卻必須冒著遭遇敵軍攻擊的風險,也可能為了堅守職務而必需與家人分離,其實不如想像中容易。當我們討論國防,另一種常見的批評方式是嘲諷別人「鍵盤救國」,講得頭頭是道,卻未必能夠具體實踐。然而,當網路社群平台逐漸取代傳統媒體,成為人們主要資訊來源,「鍵盤救國」,可能比想像中更有威力。

以2022年烏克蘭戰爭為例,烏克蘭政府發動許多網路宣傳,由總統澤倫斯基帶頭,透過開直播、社群平台定期發布戰爭資訊,將「烏克蘭視角」的戰爭影像及資訊上傳至網路平台。許多烏克蘭網路KOL、擁有大量粉絲訂閱或追蹤的內容創作者組成的「網路義勇軍」,加入對抗俄羅斯的行列,在數個網路社群平台上大量分享具可信度的戰況資訊,製作圖文或影片,協助烏克蘭政府對抗俄羅斯發動的認知作戰與輿論戰。

如果你是網路社群平台或影音頻道經營者,運用社群影響力或網路行銷專業能力,協助政府宣導防災避難資訊,散播我方觀點的影音、圖片與文章,絕對能在現代戰中能幫上忙,對抗侵略者或紅色隊伍的發動的政治宣傳攻勢。如果你是圖像、影音、文字內容創作者,在戰爭時期,可以發揮專長,將重要但是複雜的資訊,轉化為適合一般人快速閱讀的圖文影像資訊。如果你還具備外語專長,可將「我方觀點」轉譯為外文資訊讓更多國際友人了解台灣情況,也可投書國際媒體,揭露侵略者的暴行,闡述台灣人捍衛國家獨立地位,守護自由民主體制的決心。

對抗中國發起的輿論戰,爭取國際社會支持台灣抵禦外敵,鍵盤與滑鼠,也能成為保護台灣的武器。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在戰爭初期,多次現身街頭拍攝影片破除謠言。(圖片來源:YouTube,Зе!Президент頻道影片截圖)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在戰爭初期,多次現身街頭拍攝影片破除謠言。(圖片來源:YouTube,Зе!Президент頻道影片截圖)

參與民防團隊,保護自己守衛家園

當戰爭發生時,即便我方軍隊努力防守,一般民眾還是有可能遭到戰火波及而受到傷害。目前國際公約要求交戰雙方不能濫殺非武裝人員,不能攻擊醫療機構或避難收容處所,但是現代戰爭仍不時發生非人道的殘酷暴行。與其被動等待救援,倒不如預先學習如何保護自己與家人生命安全。

近年來許多民間團體投入民防觀念推廣,提供符合逃生避難、物資準備、基礎急救等知識性課程或手冊指南;政府開辦防災士訓練課程、強化地方政府民防團隊編組與演訓;這些準備工作,都是為了讓民眾更有能力應對戰爭下的災難情境。即使不具備後備軍人資格、不在徵召上戰場的年齡範圍內,戰爭來臨時,民眾不分性別都可加入民防團隊,參與救災工作、支援軍事勤務。民防體系對於維持社會韌性,增強台灣抗敵力量的重要性,並不亞於提槍上戰場。

戰爭來臨時,各縣市民防團隊都需要更多人力加入,才有辦法執行各類救援任務。圖為2022年民安演習救援演練。(圖片來源:總統府Flickr相簿)

戰爭來臨時,各縣市民防團隊都需要更多人力加入,才有辦法執行各類救援任務。圖為2022年民安演習救援演練。(圖片來源:總統府Flickr相簿)

最簡單有效的保台行動:拒絕協助侵略者

國民的愛國精神,是維繫抵抗意志的關鍵所在。「粉身碎骨」保衛台灣的高尚情操固然可敬,但是現實上無法期待所有民眾都能達到如此無懼犧牲的高道德標準。即便如此,一般民眾光是拒絕協助侵略者,就是守護台灣最簡單、有效的具體行動。

戰爭爆發前或爆發後,中國很可能策動潛伏於台灣社會的特工人員或在地協力者組織「紅色隊伍」,從台灣內部發起破壞行動。紅色隊伍將會鼓吹投降主義,號召民眾示威反戰,訴求接受政治上讓渡主權、接受中國統治,換取中國停止軍事行動。除此之外,如果戰爭不幸演變至城鎮戰階段,侵略者基於軍事考量,或為了建立穩固的戰地統治,很可能要求台灣民眾或企業,提供物資補給或勞務服務。

拒絕配合侵略者提出的要求,就是公民抵抗運動的核心精神。即便沒有上戰場,只要台灣民眾集體杯葛侵略者,不配合、拖延、敷衍或消極執行侵略者的指令,就能幫政府與我方軍隊爭取時間,迫使侵略者必須投入更多資源才能有效佔領。

參加侵略者舉辦的活動,很可能淪為政治宣傳樣板。陸軍退役中將吳斯懷(右一)擔任立委前,曾在 2016 年 11 月參與中國官方舉辦的「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 150 週年」大會,並聆聽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談話。(圖片來源:YouTube影片截圖)

參加侵略者舉辦的活動,很可能淪為政治宣傳樣板。陸軍退役中將吳斯懷(右一)擔任立委前,曾在 2016 年 11 月參與中國官方舉辦的「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 150 週年」大會,並聆聽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談話。(圖片來源:YouTube影片截圖)

多元化的全民防衛思維

當兵是高尚的公民行動,但是「有沒有當過兵」,並不能作為民眾是否能參與全民防衛的門檻標準。尤其現代戰爭中,侵略者廣泛運用「混合戰」策略,大量運用任何可以瓦解目標國民眾抵抗意志的戰爭手段,面對中國侵略台灣的野心,全民防衛觀念應該走向多元化,讓擁有各類專長的民眾,不分性別與年齡,都能發揮自身能力,加入保衛台灣的行列。

如果台灣社會能夠凝聚堅定的抵抗決心,而民眾無論有沒有當過兵,都願意貢獻己力,運用多元的方式抵禦侵略者;當中國獨裁者看到台灣民意堅定,衡量利弊得失之後,發現發動戰爭必須付出高昂代價,侵略者的軍事戰略才會轉趨謹慎保守。相較於過度天真、把和平希望寄託於獨裁者良知,或是在獨裁者併吞我方的意圖不變下宣稱可以和他們好好「談判」的反戰言論的反戰言論,對於台灣目前面臨的地緣政治處境,推廣多元化的全民防衛,才是真正有效的止戰護國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