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抵擋中國侵略的關鍵全民防衛守護關鍵基礎設施

發佈時間 2023/10/17 08:17:16
最後更新 2023/10/19 04:18:56

面對中國運用「混合戰」遂行對外擴張野心,光憑軍隊在前線抗敵,不足以應對現代戰爭多元化的侵略手段。尤其,關鍵基礎設施可能成為中國入侵時蓄意鎖定、藉機摧毀台灣社會韌性及抵抗意志的攻擊標的,保衛台灣不再只是職業軍人的事情,非軍事專業的一般民眾,除了熟悉避難逃生所需自我保護知識,也能透過積極行動維持社會機能運作,穩定民間日常生活,自助同時也能成為前線抗敵的強大後盾。其中,軍民如何合作守護關鍵基礎設施,將會是台灣抵擋中國侵略的關鍵環節。

2023年漢光39號演習國家關鍵基礎設施防護演練。(照片來源:總統府Flickr相簿)

2023年漢光39號演習國家關鍵基礎設施防護演練。(照片來源:總統府Flickr相簿)

攻擊關鍵基礎設施是有效且重要的戰爭手段

戰爭不僅涉及軍隊之間正面交鋒,國家的經濟與後勤實力,以及人民的抗敵意識,同樣是影響戰爭成敗的關鍵因素。諸如打擊對方經濟生產、干擾或破壞民眾日常生活,這類戰爭策略,歷來都受到軍事家高度重視。現代戰爭由於武器成本高昂,促使侵略者更加重視運用「混合戰」策略,試圖喚起目標國內反戰、厭戰或投降聲量,降低或瓦解對方民眾抵抗意願。

其中最能夠打擊對手抵抗意願的手段,或許是透過破壞或佔領關鍵基礎設施,讓目標國民眾喪失持續抵抗的信心。更嚴重的是,當這股投降主義氛圍蔓延至社會各個層面,很可能會引發骨牌效應,促使軍隊、政黨或政治人物接受,用政治層面的退讓,換取盡快結束戰爭。

2014年俄羅斯得以在短時間內佔領烏克蘭所屬克里米亞半島、烏東兩州大片領土,其中關鍵因素之一,就是由俄羅斯特種部隊組成的「小綠人(Little green men)」突擊隊,在親俄武裝團體及政治人物協助之下,快速佔領包含州政府、議會在內數個具有政治與軍事重要象徵意義的關鍵基礎設施。突如其來的挫敗感,導致烏克蘭當時駐在克里米亞及烏東地區的部隊,自高階將領以降發生大規模叛變、投降。

2014年俄羅斯特種部隊拿掉識別標籤後偽裝成難以辨識敵我的「小綠人」,突襲烏克蘭所屬克里米亞半島與烏東地區多個關鍵基礎設施。圖為俄羅斯「小綠人」,佔領烏克蘭軍事基地。(圖片來源:維基百科,Anton Holoborodko (Антон Голобородько), CC BY 3.0)

2014年俄羅斯特種部隊拿掉識別標籤後偽裝成難以辨識敵我的「小綠人」,突襲烏克蘭所屬克里米亞半島與烏東地區多個關鍵基礎設施。圖為俄羅斯「小綠人」,佔領烏克蘭軍事基地。(圖片來源:維基百科,Anton Holoborodko (Антон Голобородько), CC BY 3.0)

中國攻擊台灣關鍵基礎設施的情境想定

烏克蘭與俄羅斯兩國接鄰,俄軍得以快速潛入佔領,突襲烏克蘭境內關鍵基礎設施。然而,台灣與中國相隔海峽天險,中國無法在開戰之初第一時間發動地面突襲,勢必運用不同攻擊方式,而且很可能多種手段並行:

1. 飛彈攻擊或空襲轟炸

為了打擊台灣後勤與工業生產能量,中國可能針對維繫工業生產與能源供應的經濟類關鍵基礎設施發動導彈攻擊或空襲。除此之外,通訊傳播類關鍵基礎設施、維持政府運作所需機關辦公處所,以及軍事部署與部隊移動重要道路節點,一般預料也會是中國攻擊的目標。

飛彈攻擊或空襲不必然以「摧毀設施」為目標,針對經濟類關鍵基礎設施的攻擊行動,也可能是以襲擾或中斷經濟生產為目的。中國對台灣行政機關的飛彈攻擊或空襲,很可能是為了擊殺台灣重要政治領袖或政府官員,屬於「斬首行動」的一環,目的在於癱瘓領導指揮體系,或透過攻擊行動展示軍事力量作為威嚇手段。

2. 部分關鍵基礎設施成為敵軍攻佔目標

基於補給與武器運輸需求,中國很可能發動兩棲攻勢或機空降作戰,嘗試佔領台灣沿海大型商港或工業區運輸港,建立大規模入侵的橋頭堡。若戰爭進入城鎮戰階段,中國部隊很可能攻佔地方政府機關,以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傳播類關鍵基礎設施,用於執行政治宣傳,建立穩固的佔領區統治。

部分關鍵基礎設施很可能成為中國發動侵略時的佔領目標。圖為台北港空拍照。(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Wing1990hk, CC BY 3.0)

部分關鍵基礎設施很可能成為中國發動侵略時的佔領目標。圖為台北港空拍照。(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Wing1990hk, CC BY 3.0)

3. 紅色隊伍襲擾

當戰爭發生後,中國很可能發動滲透台灣社會的特工人員、在地協力者或親中團體組成「紅色隊伍」,伺機破壞關鍵基礎設施。諸如民生供電、網路或通訊傳播類關鍵基礎設施,必須維持網絡或系統健全才能正常運作,紅色隊伍可能選擇重要網絡節點,例如變電所、訊號發射站,發起搗毀行動,製造區域性的停電、斷網、斷訊事件。這類攻擊行動有可能發展為游擊戰形式的襲擾行動,趁我方政府與軍隊專注抗敵時製造社會混亂。

4. 發動網路攻擊或破壞網路通訊所需硬體設備

2022年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台期間,台灣多個政府部門網站遭遇網路攻擊,台鐵與連鎖超商螢幕遭駭客入侵,散播統戰言論;近年來馬祖與台灣之間海底通訊電纜多次遭中國抽砂船破壞,造成馬祖各島網路服務中斷。隨著人們日常生活以及各類公共服務越來越網路化、電子化,侵略者必然更加重視運用網路攻擊來阻斷目標國各類公共服務,這類攻擊雖然不會直接造成人員傷亡,但是容易引起民眾不安與生活不便,進而認為我方無力阻擋侵略手段。

5. 攻擊或收買關鍵基礎設施營運所需重要人員

戰爭發生前或發生後,中國可能運用威脅利誘手法,挖角關鍵基礎設施核心業務運作重要人員,或者策動戰時倒戈協助入侵;中國也可能派遣滲透台灣社會的特工人員發動恐怖攻擊,暗殺或綁架維繫關鍵基礎設施必要的專業技術人員或領導指揮人員。

電網、通訊傳播類關鍵基礎設施,其中一個節點遭到破壞,就可能導致部分區域服務停擺。圖為台電義竹變電所(圖片來源:台電公司網站新聞稿)

電網、通訊傳播類關鍵基礎設施,其中一個節點遭到破壞,就可能導致部分區域服務停擺。圖為台電義竹變電所(圖片來源:台電公司網站新聞稿)

保護關鍵基礎設施 還需民間通力配合

近年來關鍵基礎設施的防衛、奪回與救災演練,已經成為漢光演習、民安演習重點項目,顯示政府務實地將中國侵略台灣可能運用的攻擊手段,納入整體國防戰略考量中。除此之外,擴編保二總隊警力、戰時動用後備部隊投入防衛任務,都是目前政府研擬中、加強關鍵基礎設施安全維護的政策方案。  

立法層面上,今(2023)年五月政府完成22項法律案修正,加重破壞關鍵基礎設施行為者的刑事責任。本次修法目的除了保護關鍵基礎設施設施,顯然已經考量到戰時可能出現的「紅色隊伍」襲擾風險。  

園區、廠房或硬體層面的保衛與維護固然重要,確保關鍵基礎設施正常運作不可或缺的專業人力,同樣也是國安重要環節。當戰爭爆發後,可能會出現因疏散避難導致人員失聯,或者不幸遭遇敵軍攻擊而傷亡,以及可能因響應後備軍人動員召集而入伍,戰爭時期各種不確定性造成人員流失,都可能導致關鍵基礎設施無法順利運作。特別是民間企業(私部門)所屬,或者必須仰賴私部門協力營運的關鍵基礎設施,更容易受人員流失影響。  

雖然行政院頒布的〈國家關鍵基礎設施安全防護指導綱要〉,已經將實體、資通訊、人員三者同時列為各主管機關擬定防護計畫的目標,並且強調與私部門的夥伴關係,積極邀請民間參與政府舉辦的救災演練,「避免私部門防護不足,致生我國土安全出現防護漏洞之情事」,顯然政府已經注意到,關鍵基礎設施涉及層面相當廣泛,保護與應變計畫需要政府與民間共同合作。然而,在缺乏法源依據的現狀之下,主管機關也僅能透過邀請合作、尋求民間替代性提供者,或者透過行政管理程序軟性約束,而無法硬性要求民間業者配合參與防護計畫。

民防團隊與民間救災團體參與2022年桃園市全民防衛動員暨災害防救(民安8號)演習。(照片來源:總統府Flickr相簿)

民防團隊與民間救災團體參與2022年桃園市全民防衛動員暨災害防救(民安8號)演習。(照片來源:總統府Flickr相簿)

持續完備法制有其必要

誠如本文開頭所述,攻擊關鍵基礎設施、打擊目標國民眾抵抗意志,是侵略者常用的戰爭手段。從加強演習到修法加重刑責,我們可以看到政府正視問題,針對幾種可能的攻擊情境,提出具體作為強化防護。然而,關鍵基礎設施的保衛成敗,不僅可能直接影響戰局,也攸關戰爭時期社會韌性,對於民眾是否有意願持續抵禦外敵具有重大影響力。  

有鑑於此,在符合比例原則、不過度侵害人民權利的前提下,透過立法賦予中央主管機關在合理範圍內,要求民間企業所屬關鍵基礎設施,以及維持核心業務正常運作所必須的專業人員,配合參與政府擬訂的防護計畫,讓主管機關得以順利落實保衛關鍵基礎設施所需的各種規劃方案,已經成為現階段台灣國家安全必須盡快補齊的法治面缺漏,值得政府與朝野各黨重視。

註解

  1. 國家關鍵基礎設施安全防護指導綱要(107年校訂版),頁13、1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