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擬戰爭時可能遭遇的情境空襲疏散動員對抗紅色隊伍

發佈時間 2023/9/11 09:19:26
最後更新 2023/9/12 08:45:48
台灣每年舉辦萬安演習模擬中國攻台情境、演練民眾疏散避難。圖為內政部公布的新版防空避難設施引導圖示與萬安演習國家級警報(圖片來源:台南市政府警察局、軍聞社)

台灣每年舉辦萬安演習模擬中國攻台情境、演練民眾疏散避難。圖為內政部公布的新版防空避難設施引導圖示與萬安演習國家級警報(圖片來源:台南市政府警察局、軍聞社)

來自中國的侵略威脅,始終是台灣人揮之不去的心理壓力。2022 年烏克蘭遭受俄羅斯入侵,就像一記警鐘提醒世人,獨裁者的侵略野心永遠沒有滿足的一天。雖然我們不樂見戰爭發生,但若要守護自己熱愛的家園,就需要認識戰爭發生時,一般人可能遭遇的各種情境,預先做好因應準備。

遭遇飛彈攻擊、空襲轟炸

當代戰爭講求精準打擊,第一波攻擊通常以消滅或癱瘓對方的領導指揮體系為目標,針對重要政府機關、情報或軍事設施優先進行打擊。此外,諸如機場、港口以及關鍵基礎設施,也是敵軍發動空襲或飛彈攻擊的優先目標。基於對現代戰爭情境的 想定,坊間許多「戰爭求生」書籍都會建議讀者,遠離容易成為攻擊目標的政府機關或軍事設施,減少自身遭遇空襲的風險。   

然而,台灣大部分城市都是住商公共設施混合的都市形態。以人口密集的台北市、新北市為例,許多政府機關或軍事設施附近都有民宅,一般人日常生活範圍,實際上很難完全避開可能被攻擊的公部門設施。另一方面,即使軍事科技持續進步,飛彈與炸彈投放仍有誤差範圍,就算敵方攻擊目標鎖定政府機關或軍事設施,依然有可能誤擊周邊民宅。

必須強調的是,戰爭對一般民眾最大的安全威脅,依然來自侵略者的惡意與殘酷行為。以進行中的烏俄戰爭為例,俄羅斯軍方多次發射飛彈攻擊烏克蘭學校、醫院、大賣場、教堂等民生設施,藉由破壞民眾日常生活製造恐懼感,試圖瓦解烏克蘭人抵抗意志。俄軍近乎恐怖攻擊的作戰手段,讓無辜的烏克蘭平民飽受戰火折磨。

這也是台灣每年都要實施「萬安演習」,讓民眾實際演練防空避難的原因。畢竟,誰都無法保證飛彈砲彈不會打歪,更不可將自身安全保障,寄希望於侵略者懷有仁慈之心。烏克蘭抗敵經驗告訴世人,基輔、敖德薩等大型都市,即便持續遭受空襲,只要民眾做好安全避難準備,仍可維持社會機能正常運作。老方法,依然有效,養成聽到防空警報響起,立即進入避難地點的習慣,是確保民眾生命安全最可靠的方法。

中國火箭軍導彈試射。(圖片來源:中國軍網)

中國火箭軍導彈試射。(圖片來源:中國軍網)

沿海城鎮居民被迫疏散避難

台灣是海島型國家,自古以來有著「黑水溝」之名的台灣海峽,是台灣抵禦中國入侵的天然屏障。如果中國發動侵略戰爭,一般預期將以爭奪制空權與制海權揭開序幕,直到解放軍確信已掌握海、空優勢,中國為求有效佔領控制台灣,有可能進行登陸作戰。   

當戰爭不幸進入到登陸戰階段,戰火很可能會波及西部與北部沿海地區的城鎮居民。2023年國防部《全民國防應變手冊》,便將「敵軍實施大規模登陸作戰」,列為戰時民眾可能遭遇的狀況。

幸好拜衛星科技發展之賜,中國若要發動登陸作戰,勢必大規模集結船團與兩棲部隊,這些軍事部署調動,很難逃過以美國為首的各國衛星監控,因此,現代不太可能出現神不知鬼不覺的突襲登陸。另一方面,由於台灣周邊海域夏季與初秋容易有颱風侵襲,而冬季又因東北季風導致海象惡劣,天候因素將會限制中國發動登陸作戰的時間選擇。   

當中國準備發動登陸作戰的跡象明確化之後,為了保護民眾不受戰火波及,並考量到有效維持社會秩序、避免民眾過度恐慌而引起難民潮,政府將會疏散共軍可能登陸地區附近的城鎮居民。此時,保護自己和家人最好的方式是依據政府開闢的疏散路線進行撤離,前往避難收容處所,安頓好自己與家人。

萬安45號演習民眾演練避難疏散。(照片來源:軍聞社)

萬安45號演習民眾演練避難疏散。(照片來源:軍聞社)

紅色隊伍響應敵軍行動、襲擾民眾日常生活

從侵略者的角度來看,如果能破壞台灣內部團結,引起社會動盪,降低台灣民眾的抵抗意願,不僅有助於提高戰爭獲勝機率,也能避免戰爭長期化導致軍事成本無限攀升。當中國發動侵略戰爭,很可能發動預先滲透台灣的特工人員,偕同被中國拉攏收編的政治組織、政治人物、企業家、輿論意見領袖、幫派或犯罪組織,在台灣內部組成「紅色隊伍」當內應,響應中國入侵。

我們很可能會看到,紅色隊伍操作輿論戰,在新聞媒體與網路社群平台上散播假訊息,誇大中國的軍事實力,貶低台灣國防,營造失敗主義社會氛圍。我們可能也會見到,紅色隊伍舉辦集會遊行活動,號召民眾加入「反戰」行列,藉以向政府施加壓力,逼迫政府接受中國提出的要求。更嚴重的是,受中國特工指導的紅色隊伍,也可能會嘗試製造暴力事件,破壞供電、供水或網路通訊等關鍵基礎設施,阻礙社會機能正常運作,進而引起民眾恐慌。   

有關「紅色隊伍」、「第五縱隊」的預測並非危言聳聽。2014年俄羅斯在極短時間內佔領烏克蘭南部的克里米亞半島以及東部大片國土,從後來的研究分析顯示,親俄政治人物與武裝叛亂團體響應俄軍入侵、充當「帶路黨」,被收買的烏克蘭軍官率眾投降,當地民眾抵抗意願低落,都是俄羅斯能快速達成軍事目標的關鍵因素。真實案例就在眼前,台灣人應該引以為鑑。

統促黨總裁張安樂曾經在接受中國媒體訪問時,聲稱在台灣發展紅色隊伍。(圖片擷取自張安樂臉書)

統促黨總裁張安樂曾經在接受中國媒體訪問時,聲稱在台灣發展紅色隊伍。(圖片擷取自張安樂臉書)

政府動員後備軍人抗敵、啟動民防組織維持社會運作

當戰爭即將爆發,或者敵軍發動第一波攻擊後,政府就會宣布動員後備軍人加入防衛行列。依據現行法律,後備軍人動員,必須由總統發布緊急命令,曾經服過義務役或志願役,年紀在36歲以下的備役軍人,或者50歲以下備役軍士官,都有可能被徵召參與軍事防衛工作。

與此同時,地方政府也會啟動民防組織運作,諸如災難搶救、災民收容、物資發放、維護村里秩序、社區防衛等等民防業務,都需要一般民眾參與,才有辦法應對戰爭導致的各種災難情境。水力、電力、燃料供應等維繫社會運作的關鍵基礎設施,以及食品生產、金融服務、通訊服務、物流、交通運輸等民生需求相關的行業別,都需要原本的從業人員堅守工作崗位,才能維持社會機能運作。

沃草出版公民行動指南,簡介應對災難情境的各種知識,其中也包含戰爭情境。

沃草出版公民行動指南,簡介應對災難情境的各種知識,其中也包含戰爭情境。

全民防衛的起點:認識戰爭可能發生的情境

獨裁者無止盡的擴張野心,從古至今始終是引發戰爭的最大元兇;而最有效防止戰爭發生的方法,就是讓獨裁者認識到,發動侵略必須付出難以承受的慘痛代價。經歷2019年香港反送中運動、2022年俄羅斯侵略烏克蘭,越來越多台灣民間團體投入全民防衛倡議推廣工作,引介急救、避難與公民抵抗相關知識,這些努力都是為了打造社會韌性,讓台灣具備自我保衛的能量。

沒有人樂見發生戰爭,追求和平,是台灣人共同的期待。過往威權統治時期,黨國體制用戰爭恐嚇台灣人民,必須服從蔣氏獨裁政權才能保有和平生活。隨著台灣走向民主化,如今,我們討論戰爭,是為了瞭解台灣面臨的風險,進而防禦侵略者可能運用的戰爭策略。認識戰爭可能的情境,是全民防衛教育的起始點,也是賦予台灣防衛韌性、守護民主體制的基石。

註解

1.「想定」在軍事用語上的意義,是為了引導演習或作戰準備,針對戰場情境、可能的發展態勢和因應作為,所擬定的假設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