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草帶你看》什麼是政治作戰?中國式的政治作戰有哪些特點?
【沃草】研究員陳俊宇編譯
對許多台灣人來說,「政治作戰」(Political warfare)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熟悉的原因在於,台灣軍隊也有「政治作戰」官科,而且當過兵的人,每週四都要上莒光課,就屬於政戰業務的一環;會覺得陌生,是因為就算當兵上過莒光課,大部分人還是不知道什麼是政治作戰。
台灣政戰制度的起源,最初是國民黨經歷內戰失敗之後,由曾經「留學」蘇聯的蔣經國主導,於 1950 年在台灣創設「政治幹部訓練班」。國軍的政治作戰官科,無論從制度或者工作內容,都大幅「致敬」蘇聯、中國等共產國家一脈相傳的軍事傳統。直到台灣民主化之後,政戰官科開始轉型,除了原本肩負的政治教育、心戰、保防、監察等工作,又納入心理輔導功能。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研究員凱瑞.葛宣尼克(Kerry K. Gershaneck),專攻混合威脅(hybrid threats)相關研究,他的著作《中國滲透:揭開中共不戰而屈人之兵的隱形攻勢》(Political Warfare : Strategies for Combating China’s Plan to "Win Without Fighting"),爬梳當代中國軍事思想中備受重視的「政治作戰」概念定義,以及如何被中國黨政軍三方付諸施行,發展出「中國特色的政治作戰」。
本文將以此著作中對於政治作戰和中國發展現況幾項重要概念進行介紹,希望能讓更多台灣人瞭解我們面臨的威脅樣貌,從而更能共同思考,如何守護自由民主的生活方式。
對當代中國軍事思想影響深遠的重要觀念:政治作戰
政治作戰(political warfare)通常指「國家動用在戰爭之外的所有手段,用以實現國家目標。」客觀而言,各國基於自身利益都可能會執行政治作戰,例如上個世紀 1947 年至 1991 年,美蘇兩大強權冷戰時期,都曾經發起國際宣傳戰,是最廣為人知的政治作戰案例。
葛宣尼克指出,相較於民主國家必須遵守法律規範與預算程序,極權政體因為制度極不透明,得以運用更隱密的操作手法執行政治作戰。目前中國執行政治作戰,主要目的是破壞目標國民眾對於民主政治的信任度,彰顯「中國模式」的優越性。
「政治作戰」不是新東西,早在國共內戰以及後來毛澤東主政時期,中國就已經廣泛發動政治作戰,對外呈現共產黨統治美好的一面,掩蓋大躍進、文革、政治與宗教鎮壓造成的人道災難。除此之外,「超限戰」也是觀察當代中國軍事思想值得注意的概念。
1999 年,喬良、王湘穗兩位中國軍官發表同名專書,訴求「非對稱作戰」,打破戰爭與非戰爭、軍事與非軍事的界限,強調運用新興科技,不擇手段在任何領域、任何地點、任何時間都能發起攻勢。當代中國軍事思想的發展脈絡中,「超限戰」具有承先啟後的重要性。
中國政治作戰武器:三戰、統戰、銳實力、混合戰
從前述政治作戰、超限戰的定義,我們可以觀察到,中國的政治作戰講求跨界、創新、影響力,透過改變或引導目標國社會菁英乃至一般大眾的認知、情感與思考方向,達成中國所設定的國家利益。
但是到底中國如何執行政治作戰呢?葛宣尼克指出,必須瞭解「三戰」、「統一戰線」、「銳實力」等概念,才能深刻理解中國如何執行政治作戰。
三戰:輿論戰、心理戰、法律戰
葛宣尼克分析,中國常見的輿論戰/媒體戰手法,提供誘因讓外國媒體、影視產業呈現中國美好的一面;同時也會運用負面誘因,例如禁映、禁播,迫使媒體或片商自我審查,刪減有關中國的負面內容。
常見的心理戰則是施放假訊息、謠言干擾目標國,也會運用外交施壓、軍事演習或武力威嚇,打擊對方民心士氣。
中國常見的法律戰手段是刻意扭曲解讀國際法,用以包裝對外擴張的企圖,或者濫用駐外使館的「治外法權」 ,用以掩護間諜行動、還有逮捕海外華裔政治異議人士。
統一戰線(統戰)
「統一戰線」源自列寧的共產革命理論,提倡無產階級必須聯合社會中其他階級或團體,共同對抗主要敵人(資產階級)。在當代中國脈絡中,經典的「統一戰線」運用案例是上個世紀國共內戰期間,中共拉攏、聯合各方勢力,最終擊敗蔣介石政權。時至今日,統作工作仍然是中國政治作戰的重點項目,但是運作已經轉向國際政治領域。
有別於黨與政府部門執行統戰工作,中國軍方更常使用「聯絡工作」一詞。具體行動包含正向的友好行為,例如,以各類型交流、合作名義,攏絡目標國內部可以收編的團體、組織或個人;同時也會運用負面的「顛覆行動」、「瓦解工作」,破壞目標國與別國的聯盟關係,或者製造目標國內部社會衝突與分歧。
葛宣尼克認為,中國發動統戰工作的打擊目標是美國及其盟邦,同時運用友好行為與顛覆行動,如同「好警察、壞警察」兩面手法,讓目標國摸不著頭緒。而且黨組織、政府部門執行統戰工作,或者軍方執行聯絡工作,往往也負有蒐集情報、反制他國政治作戰的任務。
銳實力:實施政治作戰的本錢
著名的國際關係學者、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伊(Joseph Nye)提出「硬實力」(hard power)、「軟實力」(soft power)、「巧實力」(Smart Power)三種區分概念,用以分析國際政治領域中,國家如何運用本身的實力達成目標。
不過近年隨著媒體戰、輿論戰的盛行,由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NED)提出的「銳實力」(sharp power)概念,越來越受各方重視。葛宣尼克認為,這些概念有助於我們去理解,中國如何運用國家實力執行政治作戰。
混合戰
對於近年來常常出現的詞彙「混合戰」(Hybrid Warfare),葛宣尼克引用軍事專家的定義,「混合運用傳統和非傳統、軍事和非軍事、公開和隱匿的行動,以統合方式達成特定目標,並將行動保持在低於正式宣戰的門檻。」
混合戰也常被稱為「灰色地帶作戰」(gray zone warfare),中國熱衷運用「各種類型的經濟、法律、資訊操作、網路攻擊,甚至準軍事手段,以緩慢且模糊的方式達成其目標」。
認識中國政治作戰手法,有助防衛台灣民主
凱瑞.葛宣尼克(Kerry K. Gershaneck)在《中國滲透:揭開中共不戰而屈人之兵的隱形攻勢》提醒大家,政治作戰符合中國古典軍事哲學中「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兵法最高境界,因此自中共創建之初,就備受中共領導人重視,並且積極運用於對抗國民黨政權乃至西方世界國家。
過往威權統治時期,台灣民眾常常看到「小心匪諜就在你身邊」之類的警告標語,時時刻刻告誡提醒著人們,必須注意中國發動的滲透攻擊。雖然國際局勢、地緣政治脈絡已經大幅改變,但是中國並未放棄對台灣或西方國家執行政治作戰。上個世紀起源自蘇聯共產陣營的軍事概念,搭配 21 世紀的新科技、新技術,依然非常有效。
知己知彼,瞭解中國如何運用政治作戰,我們才能確保台灣不被一波又一波的「三戰」及混合戰攻勢擊潰!
相關連結
【對抗混合戰】愛沙尼亞如何挺過「史上第一場國家級網路戰」,反制俄羅斯資訊攻擊?
【對抗混合戰】內部親俄政黨扯後腿,拉脫維亞如何應對俄羅斯假訊息戰?
【對抗混合戰】立陶宛示範:如何透過法規與教育擋下俄羅斯假訊息攻擊?
註解
- 指不受當地國法律管轄,通常經由外交談判或條約而獲得該權限。常見的「治外法權」是兩國彼此派駐外交使節,外交官在對方國家境內活動時享有「豁免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