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莊逸心
從心理系轉哲學系,專長是精神醫學、現象學、以及故作鎮定地搞砸自己的人生。偶爾也聊詩和電影
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研究開始在討論俄羅斯對拉脫維亞的假訊息攻擊。根據 2021 國際網絡安全指數(NCSI),該國在世界排名第 25 位;且根據拉脫維亞憲法保護局(Constitution Protection Bureau of the Republic of Latvia)年度報告,過去 4-5 年,外國網路攻擊的次數一直保持在每年幾萬次上下。雖然拉脫維亞的資安威脅並沒有因烏俄戰爭而提高,但由於近年來國際上對於獨裁國家使用無聲的資訊戰來滲透世界越來越有警覺,加上 COVID-19 導致經濟與日常生活中更大量使用網路/遠距工作,也間接提高了拉脫維亞對於自身的數位技術和網路安全的重視。儘管如此,在俄羅斯混合戰的影響下,拉脫維亞國內親俄政黨經常扯後腿,迎合俄國價值觀削弱國家認同,加上俄國資金介入網路論壇獲取用戶個資和拉國各類「大數據」,仍是拉脫維亞需要設法化解的難題。本文將從經濟、社會、媒體三方面來反思俄羅斯對拉脫維亞的影響,以及後者如何應對。
經濟
截止到 2021 年,俄羅斯仍然是拉脫維亞的第五大主要貿易合作夥伴,而天然氣則是主要的進口商品(約 3.9 億歐元)。這代表拉脫維亞在能源獨立上仍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除了轉換進口商以外也需要努力做到能源轉型。除此之外,拉脫維亞對中國的依賴也正在逐年增加——除了日常的通訊產品,TikTok 等中國社交媒體平台的使用者也在不斷增長中。中俄密切的情報合作讓波羅的海國家在數位資訊層面上面臨更大的危機,人們總是想買最便宜的商品,卻忽略了背後可能的風險。拉脫維亞的商業代表也指出,中國為了拓展波羅的海市場,投入了大量廣告預算來提高產品的知名度,且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獲得歐洲銀行的融資。這一連串從消費者、企業到國家行政部門的日常活動之中,對中國的技術依賴性都越來越高,也會因中俄密切的情報合作成為極大的隱憂。
近期新出現的問題是 Yandex、Rambler 等源自俄羅斯的搜索引擎和推薦平台越來越受歡迎(Yandex旗下的叫車服務 Yandex.taxi 在2022已被波羅的海三國所禁用)。另外,由於 COVID-19 的影響,盜版的影片平台比起之前更加猖獗,這些來自俄羅斯的盜版平台在盜取用戶數據的同時免費提供許多俄語的娛樂媒體內容。由於串流媒體已成為一種全天候的活動,洞察與阻止其可能發送的錯誤訊息就變得至關重要——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盜版種子和非法內容平台並不容易追蹤。Podcast 的興起,代表聲音訊號的監控設施和能力也同樣重要,而目前現有的研究指出,拉脫維亞不管在影像或聲音訊號方面打擊假訊息的能力都存在更多檢討的空間。
社會與政治
俄羅斯對拉脫維亞的資訊攻擊在社會不同層面上都能觀察到。除了經濟和金融,還有文化和教育(鼓勵拉脫維亞人到俄羅斯學習或移民、進口和宣傳俄國教育產品)、價值觀和信仰(重視傳統價值觀)、歷史等。在拉脫維亞居住的俄羅斯裔約佔 25%,其他國家(包含白俄羅斯、烏克蘭、波蘭等等)約佔 14%。這些少數族群由於語言文化的差異,對拉脫維亞的國家認同本就比較淡薄,加上其少數而容易被政府忽略,也因此更可能受到俄羅斯的操弄。更糟的是,拉脫維亞保守派和自由派之間的緊張關係,俄羅斯主打的傳統價值觀能夠進一步被拉脫維亞的挺俄政客用作國內選民的動員工具,藉此分裂社會並降低國家認同與歸屬感。挺俄政黨會利用抗議與其他活動博取媒體版面,放大或抹黑執政黨的錯誤,甚至指責拉脫維亞是個非民主國家。由於 COVID-19 造成的經濟損失,更是讓親俄政黨有機可趁,藉此放大「拉脫維亞是個失敗的民主國家」這樣的荒謬言論。
相比立陶宛整個國家已對資訊安全有一個普遍共識,拉脫維亞的居民似乎對資訊安全和網路威脅的認識參差不齊。許多民眾可能還沒有了解到為什麼保護自己的個資是重要的,也沒有意識到大數據分析可能讓自己暴露在俄羅斯資訊攻擊的受眾之中。拉脫維亞的熱門論壇 Imhoclub.lv 就曾被當局指出有俄羅斯的金援在背後運作。其他次文化的網路論壇(體育、親子論壇等等)也因防禦不足,不但容易滲透也無法確實保護用戶個資。這代表俄羅斯可能從極廣泛的社會方面下手,而拉脫維亞的政府與社會需要一個更明確的應對方式。
然而,拉脫維亞政府並不是毫無作為。2020 年初,拉脫維亞踏出了第一步,在國務院底下設立了一個新的部門——戰略傳播協調部(Strategic Communications Coordination Department)。戰略傳播協調部的辦公室同時負責培訓更多公務員,教導他們如何監測惡意的網路活動。總理府也為大型科技公司(Google、Facebook、Twitter)設立了聯絡窗口,並增加了政府部門的戰略溝通人員,好將資訊安全納入更多議程的規劃和考量:比如拉脫維亞外交部近年就積極與國際機構(歐盟戰略通信工作組、北約戰略通信卓越中心、歐盟混合中心等)的人員交流。這也有助於提升關鍵部會(國防部、內政部、外交部)在相關議題上的動員和工作能力,增強國內的抵抗意識。
媒體
波羅的海媒體卓越中心(Baltic Centre for Media Excellence)是一個國際合作組織,同時也是一個平台,它向政府單位提供建言,並提供有關假訊息趨勢的最新消息和人員培訓。這除了能夠提高新聞的品質與媒體素養外,還能夠在選舉期間擔任一個公正的媒體平台,並做為記者與智庫的消息來源。它和北約戰略通信卓越中心因此在近年都成為俄羅斯攻擊的重點。
拉脫維亞也確實有在國內制度面上努力抵制惡意媒體。2020 年 9 月,拉脫維亞通過了一份國防概念書(The State Defence Concept),其中將心理韌性視為國家防禦的一部份。但是在社交媒體的控管方面,防禦假訊息的手段要如何跟言論自由取得平衡是一個很大的關鍵,畢竟公民社會仍然普遍認為對媒體的監控管理不應該損害基本的民主自由價值。即使多數人民有越來越意識到,民主在面對資訊滲透上是多麼脆弱,但因為社會對此仍然缺乏共識,使得拉脫維亞在加強實施對俄羅斯媒體的禁令時遭遇許多困難,許多人仍然會以言論自由為由反對制裁俄國媒體。學術界和智庫對於相關的研究也因受限於資金不足,而多只能聚焦在量化分析上,對於惡意媒體沒有更多質性與跨領域研究,也缺乏整體應對策略。
2018 年 12 月,拉脫維亞成立了媒體倫理委員會;除此之外,該國也有國家電子大眾媒體委員會(National Electronic Mass Media Council)專門負責監督電子媒體。2020 年國會通過了一項新法令,宣布此委員會將由三名主要委員組成——一名由總統委派,一名由議會委派,一名由非政府組織與內閣之間的合作執行委員會提名。拉脫維亞也嘗試設立一些獎項以表彰高品質的媒體,並期望得獎的媒體能夠利用該筆獎金去跟更多的事實查核機構合作。然而專家也對此提出質疑:一旦獲獎,該媒體的所有報導就能夠被視為完全中立、千真萬確嗎?畢竟在這個媒體大量引用社交平台的時代,極少媒體真的會在刊登前仔細地一一查證新聞的真實度,獎項能夠改善的幅度終究有限。
從事公民倡議的專家也跳出來警告,事實查核有可能帶來反效果。第一、若研究人員缺乏經驗或訓練,他/她可能做出錯誤的判斷,或用過於簡單的方式檢查該訊息的真假與來源。第二、大聲疾呼「這是假訊息」的行為很多時候其實反而放大了假訊息的聲量,加上如果對目標受眾使用錯誤的手段,很有可能會激化不同族群之間的對立,並讓某些弱勢/保守族群更加不信任政府。第三、不斷重複「這是假訊息」也可能讓受眾產生認知疲勞跟反感,連帶使得事實查核人員在溝通中蒙受更多的心理壓力或騷擾。在事實查核之外,如何降低這些運動(假訊息)對於弱勢族群的負面影響,以及增強該族群的復原力,仍然是尚待解決的千百個問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