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俄兩國特別愛切別人的海底電纜?
【沃草】研究員陳俊宇
中國權宜船「SHUNXIN39(音譯順興 39)」貨輪 ,自 2024 年 12 月上旬起在台灣東北方海域拖錨繞行,涉嫌破壞台灣聯外海底通訊電纜(下文簡稱海纜)。無獨有偶,中國散裝貨輪「伊鵬 3 號」,去年 11 月中旬於歐洲波羅的海涉嫌破壞 2 條海纜,引發丹麥、德國、瑞典等國出動海軍艦艇追捕。接連發生的船錨破壞海纜事件,其共通點是都與中國扯上關係進而引發國際關注。歐洲國家官員高度懷疑,這些事件都是由俄羅斯與中國聯手合作的「灰色地帶衝突」。
為什麼極權國家要斷別國海纜?有哪些影響?
自 1990 年代起,人類進入網際網路通訊快速普及化的時代,我們早已習慣連上網路,就能一覽來自全世界各式各樣的資訊。其中,提供重要跨國數據傳輸功能的關鍵基礎設施,就是海底光纖通訊電纜。目前全球約有 400 多條海底電纜,承載了 95% 的國際傳輸流量。
台灣本次遭中國貨船破壞的海纜屬於「橫太平洋快速海纜系統」(Trans Pacific Express Cable System)一部分,由台美日韓等多國通訊業者共同投資建設,提供東亞各國連接美國西岸的網路通訊服務;而歐洲波羅的海地區遭破壞的兩條海纜,則分別連結芬蘭與德國、瑞典與立陶宛。
近年來台灣已經發生過非常多次海纜遭中國船隻切斷事件。以台灣與馬祖之間的兩條海纜為例,光是 2018 到 2023 六年之間,就已經遭中國底拖網漁船、抽砂船破壞 27 次。聯外海纜遭人為破壞次數之多、頻率之高,不僅讓台灣每年都必須賠上高額維修成本,更讓馬祖民眾因為頻頻斷網,開始仰賴中國的電信公司提供的網路服務,形同變相「接受中國統戰」。
更嚴重的是,中國很可能透過這類灰色地帶衝突「練兵」,訓練海上民兵或民間船隻切斷台灣對外海纜,進而阻斷台灣對外網路通訊。而這正屬於「封鎖台灣」的重要一環:資訊封鎖。
由於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與工作高度仰賴便利的網路通訊服務,一旦聯外海纜遭到破壞,不僅無法連上國外網站、雲端硬碟、社群平台,包括網路通話、電子郵件也會受到影響。而一些重要的跨國金融交易、匯兌服務也可能被迫中斷,進而造成重大經濟損失。
當一個國家的對外網路通訊被封鎖,很可能會重創民心士氣,造成民眾覺得國家一下子就被敵方擊垮,孤立無援又莫可奈何。此時若再遭受敵方的輿論戰攻擊,國內社群平台出現各種投降主義的假訊息、謠言,情況好比就像是「往大悶鍋內倒毒藥」。
為什麼跨國海纜容易被攻擊?
由於跨國海纜幾乎都會經過公海區域,而且海纜長度動輒數百、數千甚至上萬公里,實務上沒有國家能夠隨時派駐船隻或飛機巡邏看守,因此海纜容易成為侵略者發動灰色地帶衝突的攻擊標的。
其次,攻擊海纜行動所需成本非常低廉。以往軍事電影上演切斷海纜的劇情,總是要出動最新銳潛艦與特戰人員才有辦法執行任務。然而,現實發生的人為斷纜事件,幾乎都是以拖網漁船、抽砂船、老舊貨輪,在海纜所在海域拖錨或拖網來回反覆航行,就能達到破壞效果。這類行動甚至不需要軍方「專業人士」參與,只要提供必要資訊(例如,海纜位置座標),具備航海技術的民間人員就能夠執行破壞任務。
最後是責任追究上的困難。灰色地帶衝突破壞海纜事件的肇事者,「很巧合」都是老舊權宜船,因此事件發生後容易產生法律責任追究上的困難。就算電信公司提起賠償訴訟,被扣押的老舊船隻,殘餘價值往往不足以賠償海纜維修費用,船公司也可能以宣告破產來規避償還責任。至於破壞事件的幕後黑手-俄羅斯與中國-絕不會承認涉入破壞事件。
灰色地帶衝突越來越頻繁,台灣該怎麼辦?
台灣聯外海纜疑遭中國權宜船破壞,消息傳出後引發國際媒體關注。立陶宛國防部長 Dovilė Šakaliene 在社群平台上發文評論,中俄兩大專制國家對於鄰國發動的混合戰攻勢正在節節升高,呼籲各國必須針對混合戰採取必要的安全措施,若繼續坐視不管,或者僅僅只是「關注」,勢必無法制止中俄兩國持續以混合戰策略攻擊周邊國家。
如果單一國家能力有限,保護海纜便需要跨國合作。以波羅的海的斷纜事件為例,丹麥、德國、瑞典就出動海軍船艦聯手追捕開往俄羅斯的肇事貨輪。或許台灣也應該參考歐洲國家經驗,積極尋求與日本、南韓、菲律賓、美國合作,與友邦共同合作保護海纜。與此同時,也應該思考如何強化台灣海巡能量,諸如,建置可在重點區域長期巡航的船隊、空中巡邏機隊,增加岸置雷達佈署、改善相關硬體效能、強化監控程序與人員專業度,都是台灣未來可行的努力方向。
除此之外,發展替代性、備援用途的通訊系統,例如高頻寬衛星通訊系統,改善重要海纜的鋪設方式與加強預防物理破壞的防護措施,包括海纜位置的機密資訊保護,以上都是增加台灣通訊韌性的可行方案。
攸關台灣通訊安全的聯外海纜,應當獲得更高的關注與保護,這不僅是確保民眾日常生活穩定,同時也是維持國家韌性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