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幸發生戰爭,民眾最需要知道的資訊之一,就是如何選擇逃生避難地點。依據2023年國防部《全民國防應變手冊》,以及目前政府公布的防災宣導資訊,當戰爭來臨時,民眾主要的避難地點分為「防空避難設施」、「災民收容救濟站」或「避難收容處所」,前者主要作為臨時性躲避敵軍空襲的避難地點,後者具備基本維生設施,可收容因戰爭而無處可歸的災民。
並非一開戰就需要離家避難
台灣與中國之間相隔著台灣海峽,平均寬度約180公里,台灣海岸線與中國最近的地方,仍有130公里遠。憑藉這道「黑水溝」作為屏障,就算中國發動侵略,解放軍地面部隊無法快速入侵台灣。直到政府認為有必要啟動疏散之前,大多數台灣民眾只要預先儲備2-3週維生所需物資,仍可留在原本的居住地點繼續生活。
空襲來時躲哪裡?
聽到防空警報響起,就代表你居住的城市,即將遭遇敵軍飛彈攻擊或戰機空襲。此時最安全的自我保護方法,是立即前往政府認證的「防空避難設施」躲避敵軍空襲。
除了專供軍事用途的防空洞之外,經政府認可的地下化車站、大型公共設施或大樓的地下室,也可作為防空避難設施。這些設施入口處附近,將會貼有標示,提供民眾在短時間(數小時)內,躲避敵軍空襲或火炮炸射。
提醒大家,基於通風及消防安全考量,每個防空避難處所都有人數上限,平時我們可以透過「消防防災e點通」APP,預先熟悉住家、工作地點或學校附近的防空避難設施位置,讓自己與家人有更多避難地點可以選擇。
如果來不及跑到防空避難處所……
即便戰爭發生當下,民眾身處室外環境,突然遭遇敵軍空襲、砲擊,來不及進入防空避難處所,此時,應該就近選擇以現代工法興建的RC(鋼筋混凝土)結構、SC(鋼骨樑柱包覆混凝土)結構或SRC(鋼骨鋼筋混凝土)結構大樓,作為避難地點。一般而言,建築物的低樓層較能避開飛彈或空投炸彈攻擊。
請注意,避難時務必遠離玻璃窗、落地窗、玻璃門、木門,以免被爆炸時飛濺玻璃或木片割傷。除此之外,優先選擇「與室外相隔兩道牆」的地點作為躲避地點,較能避開爆炸可能產生的傷害。
如果住家不幸被毀……
我們都不願意看到自己的家園被戰火摧殘,如果您的住家房舍大樓,因敵軍攻擊而損毀,基於安全考量,避免房屋崩塌、樑柱或水泥塊掉落造成傷亡,應該立即前往安全的避難收容處所。
依據目前民防法規,戰爭時期直轄市、縣市地方政府必須開設「災民收容救濟站」(或災防體系緊急避難收容處所),提供受難民眾安全的棲身之所。收容處所開設地點,主要為各縣市公立學校、運動場館或防災公園,具有基本的居住與衛生設備,同時也會提供受災民眾飲水、食物及維生所需物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