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草帶你看全世界一直在講的國家韌性是什麼

發佈時間 2024/12/24 09:20:58
最後更新 2024/12/24 11:00:47

如果要評估一個國家的自我防衛能力,該從哪些角度分析?

相信大多數人直接想到的是「軍事實力」,例如軍隊規模(人數、軍艦、戰機、戰甲車及火炮數量),以及武器的先進程度。當然也會有人認為,人口、經濟實力、國土面積、地形,同樣是評估一個國家防衛能力的重要指標。

這些評估面向都是衡量國防實力很重要的角度,然而隨著宣傳行銷、網路通訊技術快速發展,以及高科技化的軍事武器大幅提高戰爭成本,如今,侵略者的戰略思維已經發生轉變,他們運用的侵略手段也與過去大不相同。

過去用以衡量國家防衛能力的評估面向,如今還夠用嗎?

近年來「國家韌性」、「社會韌性」概念備受重視,強調在國家面臨外部攻擊或重大天然災害時,民間自發性維持社會機能正常運作的能力,是當代民主國家非常重要的防禦能力指標。照片為已故的特戰犬Hola陪同國軍弟兄行軍。(照片來源:國防部發言人臉書粉專)

為什麼越來越多人討論「國家韌性」、「社會韌性」?

由於當代侵略者更加重視運用輿論戰、心理戰、法律戰,預先瓦解目標國民眾的警戒心與抵抗意志;比起直接發動成本代價高昂的大型戰爭,當代侵略者更樂於以軍事威脅、包圍、封鎖等「準軍事手段」,逼迫目標國願意讓步;同時侵略者也會持續發動灰色地帶衝突,試探對方的防禦弱點,尋求一舉擊垮對手,縮短戰鬥時間以減少發動戰爭成本。

近年來無論學術界、政治與軍事實務界,紛紛提倡「國家韌性」、「社會韌性」概念,強調在國家面臨外部攻擊或重大天然災害時,民間自發性維持社會機能正常運作的能力,包括民眾是否願意挺身而出守護家園,都是當代民主國家非常重要的防禦能力指標。

「韌性」概念備受各界重視,根本原因在於,當代侵略者的攻擊手段已經更多元、更進化,以往衡量國家防衛能力的幾個面向,就顯得不夠充分。特別是當人民失去抵抗意志,此時,就算擁有再多的軍事武器也無濟於事。

2014年俄羅斯出動特種部隊,在極短的時間內,沒有遭遇重大抵抗,就占領了烏克蘭東部兩州大片領土以及克里米亞半島,其中非常重要的關鍵,就是俄羅斯長年運用前述的混合戰手法,瓦解烏東民眾的警覺心。後來烏克蘭人痛定思痛重建國家韌性,在2022年成功抵禦俄羅斯再次入侵。

如何衡量「國家韌性」?有哪些面向?

美國智庫 CSIS 今(2024)年 12 月發表「強化台灣韌性」(Strengthening Resilience in Taiwan)研究報告,參考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自2015年以來針對防衛韌性的研究成果,以及芬蘭、烏克蘭等國家抵禦俄羅斯入侵的實戰經驗,歸納出八項建構國家韌性的重要「成分」(Component)。

研究報告將「韌性」(resilience)定義為:一個國家、社會或居民,據以抵抗、減輕地緣政治威脅(外部壓力、影響或入侵),以及非地緣政治威脅(包括氣候變化、自然災害和全球流行病),並從中恢復的意願和能力。

美國智庫:強化台灣防衛力,關鍵在民間有無抵抗決心

八項建構國家韌性的重要成分,分別為:

  1. 戰略設計與指揮架構(strategic design and command structures)
  2. 法定權限(legal authorities)
  3. 戰略溝通(strategic communications)
  4. 民防(civil defenses)
  5. 關鍵基礎設施(critical infrastructure)
  6. 戰鬥意志(will to fight)
  7. 非暴力抵抗與敵後網絡(nonviolent resistance and stay-behind networks)
  8. 與盟友或合作夥伴的整合(integration with allies and part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