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光復大陸」沒用以後,台灣需要怎麼樣的心防?
談起「心防」,台灣年輕世代很可能對這個詞感到陌生,但是對於曾經生活在解嚴之前的世代而言,無論是學生時期軍訓課、當兵時上政戰課,甚至是村里長辦公室公佈欄上的愛國標語,幾乎都見過、聽過「心防」這個詞彙。以台灣解嚴所代表的民主化作為分水嶺,在台灣不同世代之間,對於「心防」的認識,在台灣呈現出明顯的世代落差。
2022年俄羅斯再次入侵烏克蘭,世人見證即便到了21世紀講求全球化、跨國經貿合作的時代,獨裁者無止盡對外擴張的侵略野心,終究會釀成嚴重的地緣政治危機。台灣同樣面臨獨裁政權的軍事威脅,近年來中國運用灰色地帶衝突與混合戰策略,試圖從內部瓦解台灣人的抵抗意志。如何以符合自由民主的方式,重新建立台灣民眾的敵我意識與心防工作,成為台灣國家安全當務之急。
關注中國對台灣發動輿論戰、資訊戰攻勢的公民團體、民間組織,開始投入民防倡議推廣,呼籲政府與社會各界應該重視國民的心理防衛,連帶讓「心防」一詞,重新回到公共政策討論範疇。值得注意的是,台灣民主化將近四十年,如今的台灣,擁有舉世公認的成熟民主政體與人權保障相關法制,民主時代的心防,無論是執行目標或執行方式,必然與威權統治時期有顯差異。
究竟,「心防」從過去威權時期到現在有何轉變?對於民主化的台灣,要如何重新理解和建立心防呢?
威權時期官方主導的心防工作
對於曾經歷威權統治時期的台灣人而言,有關「心防」認識,往往來自於黨國體制強制灌輸的政治教育。從戒嚴時期以至 1987 年剛剛解嚴後數年間,台灣學生從國小階段「生活與倫理」、國中階段的「公民與道德」、高中及大學階段的「國父思想(三民主義)」、軍訓課程,長達十多年的學校教育過程中,都必須接觸一定時數、內容以培養「愛國反共精神」為目標的政治教育課程。
當時由黨國體制主導的心防教育,由上而下強制灌輸給民眾「正確思想」,主軸內容批判共產主義與社會主義,強調反共抗俄、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等「基本國策」,其用意是讓台灣人從小學習一套由官方認可的政治觀念:
國民黨=三民主義=正統中國=正義 VS. 共產黨=社會主義=竊佔中國=邪惡
黨國體制灌輸台灣民眾二元對立式的意識形態觀念,營造黨國政權才是真正的「自由中國」的正統性,從小培養台灣民眾對共產黨的恐懼感與厭惡感。可以說,黨國體制藉推動政治教育,數十年來持續進行一場基於意識形態鬥爭的政治動員,同時也用於建構出台灣民眾「反共」心理防衛機制,拒絕中共及其所代表的共產主義、社會主義。
除此之外,反共愛國教育也被用於塑造獨裁統治正當性。官方教科書運用邏輯相似的二元對立敘事手法,將兩蔣獨裁者美化為「反共救國民族英雄」,而中共領導人理所當然成為對立面的反派角色,是禍國殃民、竊佔神州山河的「毛匪」、「共匪」。黨國體制藉著政治教育打造「蔣公看魚逆流而上」等等反共英雄神話,從小灌輸台灣民眾支持、崇拜並服從獨裁者領導統治。
民主轉型帶來的心防變革
威權統治時期,獨裁者藉由學校教育強制灌輸官方主導、審核過的意識形態教材,同時也使用國家暴力查禁、取締或鎮壓異議分子;獨裁者運用教育與武力鎮壓雙軌策略,規訓台灣民眾接受二元對立的意識形態鬥爭觀念,培養對獨裁者的英雄崇拜,進而建構台灣民眾對抗共產黨入侵的心防觀念。
隨著 1987 年台灣解除戒嚴,民主轉型逐漸擴及教育領域,開始重新修訂教科書內容、調整課綱,逐步刪除不符合民主憲政秩序的政治教育內容,最終在 2006 年「九五暫綱」實施後,終止高中教育階段的三民主義課程,由官方主導的政治教育正式畫下句點,同時也代表威權時期的心防模式,在如今民主化時代違反合自由民主憲政秩序與人權保障,已經不合時宜無法繼續執行。
儘管台灣走向民主之路,但是我們所面臨的外在挑戰並未消失,中國對台灣的軍事威脅與侵略風險持續存在,近年來更因中國政局走向獨裁統治,中國軍事、外交政策越來越偏向獨裁者「人治」,東亞地區地緣政治風險成為全世界關注焦點。更有甚者,俄羅斯運用混合戰策略降低烏克蘭人抵抗意志,在 2014 年以極低的軍事成本成功佔領烏克蘭東部兩州與克里米亞半島,「混合戰」成為全世界獨裁者對外發動侵略的顯學,中國也不例外,持續運用輿論戰、經濟戰、以及派戰機船艦持續騷擾並侵蝕我方海空控制權的「灰色地帶衝突」手段,試圖影響台灣民眾對於國家未來的看法。
威權統治時期的心防建構方式已經不可行,而台灣當前面臨的安全風險卻日益升高,那麼,民主轉型後的台灣,該如何重新打造既符合自由民主憲政秩序與人權保障,同時又能夠凝聚國民認同感,團結抵抗外來入侵的心理防衛機制?
以自由民主與人權價值取代意識型態灌輸
20世紀慘痛的歷史教訓告訴我們,以單一且絕對化的意識形態,作為凝聚民眾國家認同感、對抗外敵的心理基礎,很容易淪為獨裁者維繫政權正當性、排除或消滅異己的理論工具,甚至演變為針對不同政治思想、種族或階級的殘酷清洗。納粹德國的種族滅絕政策、中國文化大革命、台灣白色恐怖時期都是獨裁者濫用國家暴力強制灌輸特定意識型態的慘痛案例。
反思歷史教訓,歐美學術界自1970年代末以來,開始提倡以「憲政愛國主義(Constitutional patriotism)」取代單一意識形態或民族主義,作為民主國家對內凝聚認同感,同時又能保障人民言論與表意自由的新典範。
憲政愛國主義嘗試提供一種建構「愛國心」的民主途徑,提倡以民眾對自由民主制度及其政治文化的喜愛之情,作為凝聚認同感與愛國心的核心價值:民主國家如果能夠透過憲法、法律制度與政治實務運作實現自由民主憲政秩序,確保每一位國民享有平等的人權保障和政治參與機會,生活其中的人民,就會逐漸產生正向的愛國心。
人民之所以對於國家懷有自然且正向的認同感、忠誠感,源自於人們喜歡生活在該國的自由民主憲政體制之下,喜愛該國自由開放的政治文化與社會風氣。反之,在威權或極權國家,就必須運用武力恐嚇強迫人民服從,或利用宗教或思想教育,以近乎洗腦的方式規訓人民必須愛國。
上述看似理想的憲政愛國主義模式,如何運用於民主化之後的台灣,進而順利發展出有別於威權統治時期的嶄新愛國心?歡迎繼續參閱:中國全方位滲透入侵,開放的民主台灣要怎麼建立心理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