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變遷快速的全球趨勢下,每個國家或多或少都有面臨重大危機如天災、疫情、戰爭等情境的風險。當重大危機來臨,如何確保食物和飲水,成為了攸關生命安全、能否渡過災變的首要法則。以戰爭為例,雖然政府仍會努力維持民生用水與物資供應,但是來自敵軍的攻擊,很可能破壞或阻斷自來水與民生用電網絡;戰爭往往也會破壞或干擾物資生產、運輸與市場交易,一旦物資匱乏,不僅民眾生活將陷入困境,也可能會發生劫掠、偷竊等失序行為。
本文將從政府法定的應變機制,以及民眾可行的自我應變方式,以戰爭為例說明重大危機發生之後,一般人可以透過哪些方式確保食物與飲水。
公部門應變機制
- 緊急供水站
一旦台灣遭遇侵略者攻擊,關鍵基礎設施受損,就可能導致城鎮地區缺水,此時,各地自來水公司與地方政府將會啟動應變機制,以運水車或大型水塔設置緊急供水站,提供城鎮居民的民生用水。緊急供水站通常開設在鄉鎮區(市)公所、公立學校或村里長辦公室周邊;詳細開設地點與供應時間,將會公布於各地方政府與自來水公司網站,同時也會以車輛廣播、村里長廣播宣導相關事項。
- 物資配售制度
為了因應戰爭可能導致的物資短缺,依據 《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第16條及其子法《民生必需品短缺時期配給配售辦法》,政府將會啟動「物資配售站」制度,提供食米(以糙米為主)、食用油、食用鹽、液化石油氣(桶裝瓦斯)或其他經主管機關指定的民生必需品,提供民眾選購補充。
中央政府由農業部農糧署、經濟部工業局、能源局等機關督導及協調物資供應,在全國各地分區開設供應站;地方政府則負責開設物資配售站,開設地點以村里長辦公室為主,由村里長兼任站長(外離島則為鄉鎮市長兼任),地方政府得視情況調整或增加配售站開設地點。
民眾自我應變
- 物資儲備
預先購買並儲備食品、飲水、急救包與生活必需品,可以幫助我們平安渡過戰爭時期,執行防災準備也會帶來一些安全感,緩解戰爭引發的心理壓力。物資準備應該兼顧「居家儲備」與「緊急避難」兩種需求,前者準備自己與同住親友2週份量民生必須物資,民眾可以安心待在家裡而無後顧之憂;當戰火波及生活區域,或者政府下令疏散避難,就需要準備1至3天份適合帶著跑的緊急避難物資,支撐我們抵達災民收容處所。
有關物資準備原則與建議儲備項目,可以參考沃草《積極行動指南》第二章或〈針對戰爭風險,如何準備避難物資?〉。請注意,物資準備以合用適量為原則,囤積或攜帶過多物資,不僅妨礙逃生避難,也容易引起宵小覬覦,增添不必要的風險。
- 尋找可用水源
持續補充水分是人類維繫生命最重要的事情之一,當儲備飲水即將耗盡,就必須盡快尋求補給。一般而言,都市地區的防災公園、學校(防災任務學校)、大型公共建築(體育館、運動場、游泳池)都設有地下儲水槽或大型水塔,是取水的優先考慮地點;除此之外,水井、乾淨的溪流、湖泊或池塘,也是可以考慮的取水地點。
必須注意的是,家用自來水都經過消毒,符合生飲標準,直接生飲地下水或戶外水源則有健康風險。有鑑於此,戶外水源必須先過濾再煮沸消毒才能安心飲用。如果當下所處環境無法煮水,建議可以使用露營、登山常見的軟式濾水袋過濾,並依據適當比例添加淨水錠消毒後再飲用。
- 疏散撤離
如同颱風即將來襲前,地方政府為了確保民眾生命安全,將會撤離土石流潛勢區內居民;當戰爭即將發生,或戰事逼近城鎮地區,政府同樣也會疏散危險區域居民。為了自己與家人親友的生命安全,應該聽從政府指示,依照官方公布的安全路線前往避難收容處所,尋求食物、飲水與物資補給。
離開家園固然令人感到不捨,也可能必須承擔財物損失,但是相較於戰爭帶來的諸多風險,遠離敵我交戰區域是確保生命安全必要之舉。當城鎮地區遭遇敵軍攻擊,侵略方為求軍事上的勝利,避免陷入城鎮巷戰,很可能會無視平民生命安全,動用非人道的大規模無差別轟炸或封鎖包圍,進而導致城鎮居民陷入斷水斷電斷糧的人道危機。正所謂「兩害相權取其輕」,撤離危險的交戰區域,前往避難收容處所,對於民眾而言是比較安全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