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圖前進太平洋的中國—中國軟實力戰略與應對措施

發佈時間 2022/8/10 08:14:27
最後更新 2022/8/10 08:18:46

【沃草特約編譯劉以正編譯】

當軍事實力仍不足以對抗美國,中國還能用什麼方式影響太平洋呢?在臺灣智庫國防安全研究院與法國知名智庫湯瑪斯摩爾研究院的《中國在太平洋群島的影響力》報告中(Influenc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the Pacific Islands)提到:由於在太平洋上中國的硬實力還無法與美國與其盟友的軍力相抗衡,於是北京把大量的資源轉而投入在軟實力上。中國發揮軟實力的結果,則是贏得許多太平洋國家的支持:這些太平洋國家把北京視為是共享被殖民之痛苦與發展之喜悅的夥伴,並且也願意在國防和外交政策上為了中國做出重大的轉變。

中國硬實力還無法美國抗衡,於是把資源投入在軟實力上。圖片來源:APEC,CC BY 2.0

中國硬實力還無法美國抗衡,於是把資源投入在軟實力上。圖片來源:APEC,CC BY 2.0

以人員交流發揮影響力

中國軟實力的表現,首先是在身分認同的層次對太平洋區域使出影響力。身分認同的第一步首先是軍人的交換訓練計畫:中國會利用大量的軍事人員交換機會,來讓解放軍有制度化的管道與太平洋的小型國家建立關係。例如:巴布亞紐幾內亞與東加就和中國的軍事學院建立合作關係,讓上述國家的青年軍官能夠到中國交流並且取得學位。而中國在交流計畫的投資,也確實讓這些爾後從中國回國的軍官,願意持續倡議偏好中國的政策,例如,Siamelie Latu—一位東加的軍官曾經在中國的國立防衛大學受訓,後被任命成為東加在 2011 到 2015 年期間的中國大使,他之後更是被任命成為東加與中國友善組織之秘書長,持續積極的在東加為中國倡議。

中國在太平洋群島的非軍事人員交換,主要是透過孔子學院以及公民團體。這些團體的任務在於在太平洋地區推廣中國文化,並且強化對中國的正面形象。上述團體除了會和中國大學建立正式的合作關係,也爭取到其他太平洋島國的支持。以新喀里多尼亞為例,這些在太平洋島國內的傾中組織例如:中國—新喀里多尼亞友好協會(Sino-Caledonian Friendship Association)、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Chinese people’s Association for Friendship with Foreign countries),在 2017 年五月就以公民團體的身分簽署了中國與新喀里多尼亞雙方合作的承諾。中國—新喀里多尼亞友好協會也和新喀里多尼亞的獨立運動有非常強烈的關係:前兩任新喀里多尼亞的國會主席都是所說中國—新喀里多尼亞友好協會的成員,中國對於新喀里多尼亞獨立運動的影響也引起了法國輿論的關注,提醒大眾要注意中國對於法國海外領土的影響力。

Siamelie Latu(左)曾在中國大學受訓,後被任命東加駐中國大使。圖片來源:美國國防部

Siamelie Latu(左)曾在中國大學受訓,後被任命東加駐中國大使。圖片來源:美國國防部

中國的論述策略:人類命運共同體、反殖民、護中國移民

除了人員交換,習近平從 2013 年開始,提出「講好中國故事」的概念作為政治宣傳的主軸,透過國際援助以及培養貿易關係,中國持續使用三種論述擴大在太平洋影響力:

論述策略一:中國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先鋒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最初是在 2012 年提出,自此之後,改變全人類命運的論述主軸,就成為中國政治宣傳的主要工作方向。在習近平 2018 年到巴布新幾內亞訪問時,中國外交部明確指出:習近平的訪問就是要促進整體人類命運的前進。在 2022 年東加海底火山爆發時,中國外交部長王毅也以「風雨同舟的命運共同體精神」,來解釋中國對於東加以及索羅門群島的援助。綜合來說,中國意圖在太平洋群島所塑造的形象是中國做為爭取全人類福祉的先鋒,而不是為了其在政治地理上的目標。

論述策略二:中國會和被殖民者站在一起反抗殖民者

中國會特別利用共同的歷史情感,來強調國家之間的聯繫。而中國與太平洋群島最大的共同點,就是都共同被殖民過。為此中國會指控西方國家持續要用殖民者的戰略來掠奪太平洋,並且試圖扮演尊重南太平洋國家主權與獨立性的外交姿態。而中國的努力也確實有成效:例如在新喀里多尼亞隸屬於喀里多尼亞聯盟、支持獨立運動的政治領導人物羅克·瓦米坦(Roch Wamytan)就曾經公開表示:「我們並不怕中國,畢竟當初是法國,而不是中國殖民了我們。」

同時,中國也會把反殖民的論述用在被西方國家制裁的不穩定政體中:例如在 2006 年斐濟軍事強人政變後,斐濟就遭到澳洲與紐西蘭的經濟制裁。此時中國這種注重太平洋群島政治與獨立性的論述,就相當符合斐濟這種被制裁者的需要,也讓被制裁者得以用被西方殖民受害者的角度來強調其政權的正當性。

論述策略三:海外華人守護者「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華僑移民在太平洋群島的數量有達到 80,000 人之多,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類別:新海外中國移民和舊中國海外移民。舊中國海外移民大部分都是 1990 年之前到來,較效忠於中華民國、且在認同上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較有敵意。新的中國海外移民者則主要是中國籍經濟移民,大部分經濟移民都對於當地社群與文化缺乏更基本的認識,並且會把中國視為是他們的祖國。目前中國會同時尋求這兩個族群的支持。例如在 2006 年索羅門群島暴動時,中國就有領導自己的疏散行動、在 2021 年的索羅門群島騷亂時,中國也有送警察裝備與相關支援到索羅門群島,許多中國官方媒體也強調該行動應視為北京「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主旋律的具體表現。

如何面對中國在太平洋上的野心:給國際盟友、法國和臺灣的建議

報告中最後針對三種不同的角色也有給出具體的建議:首先,該報告認為對同樣支持民主、自由和法治的國家,必須要在太平洋建立一個類似北約、以軍事力量為中心的印太聯盟。這些共享普世價值的國家不只應該共享價值,也應該要有通用的武器系統、後勤系統以及彈藥規格。這樣的聯盟同時也必須要能有效阻止中國在海上的擴張:除了要有決心阻止中國在南沙群島的據點,也要能有效控制中國海相關的海峽,例如馬六甲海峽、龍目海峽、巽他海峽、臺灣海峽、巴士海峽、宮古海峽等等。

報告也建議在太平洋戰略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法國,必須要能夠對抗中國對法屬海外領地的影響力,特別是新喀里多尼亞的獨立運動。法國不能讓獨立運動成為分裂新喀里多尼亞的原因;當一個地區的人民越被分裂、中國對該地的影響力就會越強。

除了在社會層面上必須要解決海外領土的問題,法國也必須要盡快在太平洋部署先進的軍事力量,如核子潛艇、航母艦隊等等,以在緊急時刻能夠有效展開行動。報告中也提到,法國需要更多的盟友,絕不能在該地區角力中失去影響力,法國也應該要走出澳洲在核子潛艇採購上毀約的事件,並持續積極地和該地區的重要盟友如美國、英國、澳洲建立合作關係。

印太地區各國同盟關係。圖片來源:智庫報告

印太地區各國同盟關係。圖片來源:智庫報告

報告最後也建議臺灣,應該跟太平洋群島的各方在軍事、科技與文化上找尋著力點。在軍事上,可以先透過海巡單位進行和其他國家的合作;例如建立一個雙方的海巡協議,讓臺灣可以參與太平洋的人道援助和救災行動,進而利用這樣的機制和美國、日本、澳洲、法國以及其他的太平洋群島來在區域安全上有更多的合作機會。

在高科技供應鏈上,臺法應該也要有更多合作。畢竟法屬新喀里多尼亞同時也是地球第三大的鎳礦出口地,如果臺灣跟法國能夠在該礦產上有更多的合作,會有益於雙方高科技產品的出口與製作。

臺灣同時也應該利用自己特殊的歷史和文化,來跟太平洋的群島建立更深的連結。臺灣應該要跟太平洋群島現有的華人移民建立關係,並且以華語優勢分享臺灣在民主與自由上的經驗。而基於臺灣本身擁有南島語族的文化,以南島語族的相關文化活動來強化臺灣和太平洋群島之間的連結也將會是一個增加臺灣能見度的重要方法。

註解

  1. 新喀里多尼亞位於太平洋西南部,為法國海外屬地。曾於 2018、2020、2021 年舉辦過三次獨立公投,反對獨立皆佔過半投票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