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位公民代表參與沃草直播,點評台北市候選人辯論發言。左起為文資工作者蕭文杰、主持人王希、北北新巢理事長吳濬彥、法律白話文資深編輯王鼎棫、主持人洪國鈞、專業者都市改革組職秘書長彭揚凱。
台北市長候選人辯論會在眾人注目下昨天(10)登場,辯論會結束後,《沃草》團隊邀請多位公民代表,即時評論候選人表現及辯論內容。公民團體「北北新巢」理事長吳濬彥指出,五位市長候選人辯論時,都著重從個人道德、言行,檢驗對手「適不適合擔任領袖」。但對國家「首都」台北市的產業政策、景況、目前的問題,卻沒聽到候選人提出檢討及具體規劃,讓人憂心。吳濬彥也質疑,候選人的政見都在強調都更、硬體建設,「這是集體在向建商喊話,支持我就會有錢賺?莫名其妙!」。
都更政見夯 彭揚凱:北市人口減、財源在哪都沒說
對於柯文哲、姚文智、丁守中三位候選人,都把都更當作重要政見,彭揚凱表示,對於都市的發展,候選人一再用免費容積當作誘因,無論是哪個候選人提出,從公民團體的角度都必須譴責,因為這種「天上掉下來的免費午餐」政見,是在欺騙市民。而今天這場辯論會,彭揚凱則認為,比較像是在比賽演講、而不是比較政見,「口水很多、牛肉卻很少」。
從都市規劃的角度,彭揚凱指出,以客觀統計數據來說,全臺灣都面臨「高齡少子」、「都市萎縮」的趨勢,從過去十年的戶籍人口來看,台北市人口也正在減少。但是,現在候選人提出的都市發展規劃,都還像是 1970、80 年代人口不斷增加、往都市集中的擴張性解決方案,邏輯上陷入矛盾。
對於候選人將都更當作台北市「城市老化」解方,並且用容積獎勵當作誘因,彭揚凱則認為,這樣做的前提,是建立在台北市人口、住宅數不斷增加,房價持續成長,這種都更模式才會成功,「但這件事情是迷思、也是做不到的事情」。再來,隨著高齡少子化、撫養比升高,長照社福支出增加,都會影響都市的財政狀況,規劃市政也必須同時考量財政問題。但是,「(候選人)都可以開支票,卻沒告訴我們錢從哪裡來」。
吳濬彥:產業政策沒具體方向讓人擔憂
以「北北新巢」關注青年議題的角度,吳濬彥指出,對於台北市的產業政策,候選人在辯論會中都沒提出具體方案,讓人感到憂心。譬如,大稻埕現在因為「觀光化」,可能加速傳統的茶、中藥、南北貨等物業蕭條,或像是東區租金高漲不下、走進師大商圈會一直看到許多店面掛著「招租」,這些過去繁華的商圈所面臨的問題,很值得被探討,但這五位未來可能成為市長的人選,卻都沒有好好地從市政層級,提出他們對產業的看法。
吳濬彥也指出,台北市獲得很多「地方創生」的資源,譬如針對空間再利用、創業或舉辦活動,很多在地團體都拿到補助或者標案,但到最後淪為「花火」式政策,沒發展出可長期耕耘的產業土壤,這些都應該被市長候選人拿出來檢討,卻都沒辯論這些事情。
王鼎棫:市長法治觀念 影響城市治理方向
站在法律專業的角度,王鼎棫從柯文哲、姚文智、丁守中三位市長候選人近期選舉活動和政見,對他們民主、法治的觀念進行點評。以柯文哲競選團隊日前把競選車開進公園來說,違反了「台北市公園管理自治條例」,雖然事後柯文哲對外表示樂意受罰,卻沒有針對這個事件,向社會大眾表示自己做了不好的示範,看不到尊重法治的表現。
針對姚文智在辯論中提到社會福利政策的部分,王鼎棫則指出,社會福利的重點在於提供「買不到的東西」,尤其是人民在沒錢、沒能力負擔時卻還是需要獲得的幫助。姚文智提出「第二胎國家養」、「租屋券」等政見,都是用「金錢給付」代替國家提供照顧的「實物給付」,卻很可能導致幼兒照顧服務業、房東藉此提高價格,反而沒辦法達成原本的社福目的。
再以丁守中提出的「強力都更」政見來說,王鼎棫強調,都更在過去曾多次引發重大社會爭議,譬如士林「文林苑」都更案,市長要如何顧及多數和少數的平衡,而不是用「強力」、「強制」來漠視少數人的權益和自由,是必須思考的問題。
蕭文杰:辯論只談都更 文資議題遭漠視
對於這場辯論,文資工作者蕭文杰提到,沒有一位市長候選人提到文資議題,但不代表沒人關心。他指出,有很多台北市議員候選人重視文資議題及政見,反而是在這些年輕候選人身上,看到保留文資的理念。對於五位市長候選人,蕭文杰也指出,除了吳蕚洋、李錫錕查不到相關政見,其他三位候選人在這次辯論會中都只談都更、不談文資,但「都更和文資是一體的」,這也是整場辯論讓人感到遺憾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