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MI 防衛網】FactLink 數位素養實驗室:揭發境外「AI 影音、反串嫁禍」資訊操弄劇本
成立於 2025 年,工作成員來自具有豐富經驗的資深記者、事實查核記者。團隊擅長數位調查、公開情報與開源工具調查技術,也擅長在新聞火線議題上,進行採訪與報導。數位素養實驗室專注於媒體識讀與 AI 素養與數位調查技術,期望透過生動有趣、實作導向的數位查證工具教學,以及 AI 與假訊息新聞案例討論,帶領學員一同探索如何辨識可信訊息。
從事實查核到資訊操弄:FactLink 數位素養實驗室是誰?
作為今(2025)年剛成立的組織,FactLink 數位素養實驗室的成員背景多為記者跟研究員,過去在事實查核的專業領域深耕許久。也因此,FactLink 表示當他們在看待資訊操弄時,會選擇用「資訊流」的角度,去評估你我周遭的資訊生態系:究竟這個資訊有沒有影響到社會大眾?有沒有進入到媒體?影響力有多大?
「資訊操弄的生態已經更複雜,造謠的手法和策略、技巧也完全不一樣了。」

過去可能是一則瘋傳的謠言,接著查核組織或研究單位會根據這個傳言,去追溯它是怎麼產生、被放大、傳播的,但現在,如果只用單一則的查核報告,要來回應大規模的惡意資訊操弄,當然還是有其重要性,但是回應的力道和效果卻是遠遠不足夠的。
「過去做事實查核跟闢謠比較是 debunking,像地面部隊一樣,一則一則的謠言去查證它、處理它,然後找到證據來驗證,這則假訊息它為什麼假,那真實的訊息在哪裡?」
「但現在我們想要做的是提前破解 pre-bunking。」
採用先發制人的策略,先「劇透」常見的操弄手法,有助於培養受眾的「媒體識讀」與「免疫機制」。
提前破解通常包含三步驟:
- 預警(Forewarning)-預告可能收到來自有心人士的操縱性訊息。
- 微劑量範例(Microdose)-提供有問題的訊息作為範例。
- 駁斥(Refutation)-解析範例的疑慮之處,使受眾有能力駁斥操縱性資訊。
FactLink 舉例,相較於 IORG 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或者 Doublethink Lab 台灣民主實驗室 這些研究型智庫,多是以「惡意行為者」或是「惡意資訊行為」為對象,針對網路上的協同性造假提出研究分析。
而 FactLink 在做的,更偏向要找出資訊操弄背後的「playbook」——當第一線的記者觀察到越來越多的謠言,會漸漸發現這些謠言背後會有一個「劇本」。


圖片來源:FactLink 數位素養實驗室〈【線上淤泥戰】花蓮光復救災的「反串嫁禍」資訊攻擊分析〉
尤其,要能夠證明惡意資訊操弄的源頭是否來自中國,在方法上和技術上持續面臨到各種挑戰,FactLink 指出,「尤其是當境外勢力,已經越來越知道怎麼躲在後面。」
從事實查核的 debunking 到提前破解的 pre-bunking,FactLink 希望能找到這些謠言的劇本,即使不一定能明確追查出散播謠言的人是誰,或惡意資訊到底從哪來,但透過揭露不同謠言的形式、背後共通的劇本,才能更有效的預防或應對資訊操弄。
「謠言需要媒體的驗證」媒體角色該如何守門?
看似初創,但 FactLink 其實已經累積了長期對台灣資訊環境中錯假訊息的觀察,以及在查核中不斷提升的研究功夫。不僅跟上時事議題發布研究報告,也同時將這些成果轉換成「媒體識讀教材」,作為給記者、公民團體、教師的工具,將研究成果從單向輸出轉化為更持續、深化的互動。
民主實驗室對新進的資訊操弄研究者提供培訓、IORG 開放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使用其所建的資料庫,那麼 FactLink 為什麼會選擇對記者、其他媒體同業提供培訓呢?

「謠言也需要媒體來驗證它、來寫它,得到可信度之後向外擴散。」FactLink 表示,面對假訊息或惡意資訊操弄,其實媒體是被攻擊的一環,也因此更是應該要加強抵禦的重點。這樣做的動機是希望,讓記者能夠掌握良好的守門能力,過濾掉虛假、不實或遭到惡意操弄的訊息。
「打假只是第二,真實的資訊才是對抗資訊操弄最核心的防線。」如果閱聽眾能夠有高品質、注重真實的新聞,其實就能降低被假訊息、資訊操弄影響的可能。
近身搏鬥的觀察:有哪些謠言的劇本?
針對如大罷免、花蓮光復救災等近期幾個重大事件,FactLink 的研究成果指出,中國正在利用 AI 迷你短影音進行「醜化、宣傳、嘲諷」等攻擊;也會利用可疑帳號假扮特定政治立場,再藉由中國官媒引用,進行攻擊的「反串」嫁禍式手法。

「因為過去在做地面部隊,我們就是一招一招的在對打。即便不知道那個造謠者確切是誰,但是我們會知道他的招數是什麼,也可以看得出來招數有沒有改變?路術有沒有進步?有沒有別的陷阱?」
在資訊前線近身搏鬥,FactLink 希望藉由一步步見招拆招,將這些累積起來的體感經驗分享給其他人。
FactLink 表示,AI 短影音正在藉由像政治迷因的形式,透過 Reels 跟 Shorts 大量擴散,這是目前資訊操弄的研究社群還缺乏調查,但生活中可以觀察到已經大量出現,也產生了影響的現象。

尤其 AI 時代,發動惡意資訊操弄的行為者在技術、數量,或是工具上,都正在快速地變化,FactLink 認為,如果要觀察、描繪跟監控這些變化和挑戰,相對地在研究資訊操弄的社群之間,更需要彼此合作。
「資訊操弄就像一個很大的地圖,我們只能在裡面用拼拼圖的方式,要怎麼選題才能去把大的圖像描繪出來,讓大家了解到全貌——這其實是研究團隊,或者是台灣的研究者們一個很大的挑戰。」
「資訊戰的鏟子超人」如何與社會對話?
資訊防衛的生態系由許多不同角色構成,不只有事實查核組織、作為守門人的媒體,也包括研究型智庫、推動媒體識讀的教育工作者和公民團體⋯⋯等等。
FactLink 比喻,在資訊環境中面對惡意資訊操弄,其實有點像是在面對隨時可能溢流的「堰塞湖」。每個人都可以是鏟子超人,拿起道具、分配任務後出發到各個地方去清淤泥。接著有人開著大型機具來幫忙,就像是不同單位之間彼此支援、合作。
鏟子超人的角色能夠吸引越來越多人投入響應、引起大眾的共鳴,正代表了社會集體的韌性是一個不斷與大眾進行對話的過程,FactLink 提醒,就如同在抵禦資訊操弄這件事上,「需要面向社會做更多的對話,也才能得到台灣社會力量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