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MI 防衛網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建立華文媒體資料庫揭露中共放大台灣失敗論

發佈時間2025/10/31 09:41:28
最後更新2025/10/31 09:54:41

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是 2019 年成立的台灣公民組織,由新聞學、政治學、資料科學、心理學出發,以公開資料、科學方法為基礎,致力於科學研究、公眾溝通、校園教育,以防治資訊操弄、促進公共討論,形塑國際社會對華語資訊環境的共有理解,強化台灣民主社會的信任及韌性。

台灣資訊環境:管道集中、內容極化、主流媒體缺乏自律

台灣資訊環境整體來看,民眾獲取政治或公共相關議題資訊的管道高度集中

根據 2024 年度 IORG 全國民意調查發現,YouTube 及電視是台灣民眾獲取公共議題資訊的主要來源,電視是台灣民眾最常獲得政治資訊的平台(佔 42.9%),YouTube 居次(佔 19.8%),意即有近五分之一的台灣民眾以 YouTube 為主要新聞接收管道。

而台灣各大媒體集團的新聞及政論節目同時透過電視及 YouTube 兩大管道播送,仍是對台灣資訊環境最具影響力的行為者。

這也意味著少數的主流媒體仍掌握了多數人獲取的資訊來源,而這樣的閱聽習慣也會連結到政黨傾向和世界觀,由於台媒集團在時事議題上「選邊站」的集體現象製造出資訊環境的「平行時空」,加劇台灣社會分裂,妨礙講道理的公共討論、跨黨派共識的形成。

相較之下,媒體自律和他律的制度卻明顯失能。 IORG 指出,「台灣資訊環境最主要的行為者還是主流傳統媒體,雖然閱聽方式改變,但他們電子化的成果都還是蠻顯著的。而這些主流媒體面對資訊環境的挑戰,不管來自境內還是境外,仍沒有足夠的應對措施和調整。」

即使一般大眾對於媒體素養有逐漸提高意識,但卻在這樣極端、分化的資訊環境下仍顯得不足,或是警覺性過低。

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以 IORG 資訊環境資料庫及索引為基礎,從事資訊環境相關跨領域科學研究,對公眾發布公開報告,分享研究發現。IORG 研究報告內容亦獲政府機關、情報機關、學術研究、教育工作者參考。

資訊操弄不一定從境外發起:境外行為者「附和放大」內部分裂

面對「境外資訊操弄」(Foreign Information Manipulation and Interference, FIMI)過去的研究可能會假設是「境外行為者」掌握了主導權,然而 IORG 近年的研究指出,很多資訊操弄論述的源頭其實來自於「本土」,包括國內的政治人物、媒體、名嘴,或是網紅、YouTuber 等等,也會有匿名的粉專、被盜用的帳號,溯源之後發現是境內的行為者,而這個過程中,中共扮演的就會是「附和放大」的角色。

資訊操弄不一定從境外發起,而是會利用脆弱的資訊環境、滲透並放大台灣內部既有的社會分裂,來引起仇恨、分裂。

觀測、紀錄、揭露 IORG 如何回應資訊操弄的挑戰?

面對資訊環境的嚴峻挑戰,IORG 也開發、使用 AI 科技工具,針對華語資訊空間的文字、圖像與影音進行分析。

這些技術包括:

  • 人臉辨識(識別中共官媒影片中出現的台灣人物)
  • 語音辨識(將影片語音轉換為逐字稿並計算語音相似度)
  • 像素比對技術(偵測影片是否直接搬運重新上傳或經過編輯重製)
IORG 結合人臉辨識、語音辨識技術,建立大規模自動化影音資料分析流程,分析中共官媒旗下抖音帳號發布影片內容,尋找台灣人物的身影和聲音。(圖片來源: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第 110 期週報〈2024 美選前後中共官媒抖音引用台灣人物 Top 20:軍事名嘴名次大幅上升,政治人物侯漢廷、朱立倫、徐巧芯、黃國昌進榜〉)

「大家可以把 IORG 想成是一個龐大的資料庫。」IORG 持續以公開情報(OSINT)、資料驅動(data-driven)、人機協力(human-AI collaboration)方法觀測華語資訊環境、公開發布資訊環境觀察報告,紀錄並揭露資訊操弄論述內容及傳播行為,提供境外敵對勢力不當介入我國公共討論的資料證據。

累積了大規模的分析資料以及長期持續的資訊環境觀察之後,IORG 接著從多起看似獨立的事件中,梳理出「境外資訊操弄」背後的核心敘事框架。

例如,2023 年 IORG 關注「疑美論」,在眾多和台美關係有關的資訊案例裡面,將觀測到的論述分成八類,四類攻擊美國本身,四類攻擊台美關係;近期也發布了「台灣失敗論」報告,揭示資訊操弄如何試圖藉由散播不同面向的「失敗」敘事,在台灣的資訊環境中建立起「台灣弱、中國強」的世界觀。

沃草製圖

從龐大的數據中回溯並分析,就像沿著腳印畫出路線圖,進一步理解資訊操弄更全面的意圖和動機之後,IORG 期待讀者可以更不容易受到資訊操弄的影響,也比較能理解為什麼有些台灣人會被欺騙。

除了建立大規模資料庫與發展技術工具的應用之外,為了理解資訊操弄的影響範圍,IORG 也會發布全國性民意調查結果,例如針對 TikTok 使用者對中國的好感度、是否認同「親美會戰爭」等敘事的傾向進行民調,進一步理解資訊操弄會如何影響台灣公眾的認知。

沃草製圖

該不該立法監管?政府應推動公開透明的討論、凝聚社會共識

面對不斷更新型態的資訊操弄,IORG 認為,政策制定者和立法者應該透過透過公私協力的機制來推動資訊操弄的防治,政府應持續彙集各方意見,透過多方利害關係人機制,擬定並完善相關法規,如社交媒體或生成式 AI 的監管。

「這是政府迫在眉睫必須面對的難題,即使要付出不少成本,也涉及敏感政治因素。」IORG 建議可從具社會共識的議題入手,如兒少身心健康、科技沉迷、網路暴力等,逐步凝聚共識,推動公開透明的討論。

「唯有回到實體的社會連結上,一步步整理事實、開展公共討論,才能以立法為目標,同時凝聚社會共識。」

此外,主流媒體也應更積極的承擔社會責任。IORG 將持續強化媒體監督的角色,因為 「資訊操弄無論來自境內還是境外,都妨害了民主社會中個人能自由獲取正確資訊、不受干預地參與公共討論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