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精心打造台灣失敗論 入侵台灣不如唱衰台灣

作者
發佈時間2025/9/24 09:48:56
最後更新2025/9/24 10:12:28

【沃草】記者廖昱涵報導

台股加權指數近日突破 2 萬 6 千點,不斷創下歷史新高、市值也突破 3 兆美元,甚至超越德國股市,成為全球第 8 大市場。即使台灣各種經濟、民主指標成績亮眼,還是很多人在說台灣經濟很差、政府獨裁。你聽過這些唱衰台灣的「台灣失敗論」嗎?這很可能都是中國認知作戰的一環!

資訊戰智庫 IORG 昨(23)日公布最新研究報告,共同主持人游知澔指出,近 6 年台灣瀰漫 300 多項「台灣失敗論」,長期配合時事議題借題發揮,建立台灣弱小、無法自主的印象,說服台灣人自我放棄。

IORG 透過民調也發現,國族認同偏向「中國人」或「同時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的雙重認同者、討厭民進黨、認為自己做什麼都沒辦法改變政治、對中國經濟樂觀的台灣人,較容易成為台灣失敗論的受眾。

游知澔警示,「台灣失敗論」呼應接受中國統治為最終解方,為中國併吞台灣創造有力條件。他強調,以可信資訊、嚴謹邏輯推論的合理批判,是台灣民主進步的核心,但「台灣失敗論」以不合理或帶操弄特性的論述,加深對台灣民主治理的不信任、妨礙講道理的公共討論,台灣人應加以拒絕。

資訊戰智庫 IORG 發表「台灣失敗論和民主的信心危機」報告。左起為國防安全研究院中共政軍與作戰概念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冠成、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助研究員顏維婷、IORG 共同主持人游知澔(攝影/廖昱涵)

誰在傳播「台灣失敗論」?

IORG 指出,「台灣失敗論」是人造的世界觀,主要傳播者在台灣有:特定政治人物、名嘴、網紅。或是 FB 匿名粉專、YT 農場、TikTok 代理人、Threads 公關帳號等,疑似由組織操控的受僱影響力。利用各大社交平台,混合 AI 生成的文字、影音,甚至可能使用 AI 自動協調大量的機器人帳號,以不實協同的行為方法傳播「台灣失敗論」。

這種行為很可能因為難以查核,受到境外敵對勢力直接、間接支持。IORG 舉例,像是中國省市各級官方媒體、中央層級的黨政軍機構及媒體,包括國台辦、外交部、解放軍東部戰區,以及代表中國官方立場的《人民日報》、《央視》等,都是台灣失敗論的重要傳播者。

中國大量引述台灣在野黨論述,散佈「台灣失敗論」

經 IORG 長期的追蹤觀察,發現中國媒體大量引用台灣在野黨政治人物的發言,以及媒體節目的內容。近年,更經常將這些台灣在野陣營的特殊用語,像是綠色獨裁、賴皮寮、綠蟾蜍等用詞內化,使用在官方的評論中。

游知澔指出,中國大量引用台灣民眾熟悉的公眾人物、使用台灣網路社群的常用語言,是希望以共同的語言,拉近中國和台灣民眾的距離。中國官方媒體將台灣政論節目,剪輯成短影音大量播送,是為台灣失敗論製造市場、鼓勵獲得引用的台灣媒體或政治人物、名嘴、網紅,製造相似的內容,打造以台灣國內言論為上游、中國宣傳為下游加工通路的資訊操弄紅色供應鏈體系。並利用中國在世界各地的媒體影響力,向國際放送偏頗的台灣負面印象。

IORG 共同主持人游知澔(攝影/廖昱涵)

游知澔認為,中國宣傳引用、內化台灣的在野黨政治語言,也是在污染這些言論、抹紅發表的在野陣營人物,使敵我以及朝野的分界重合,利用台灣社會對中國混合威脅與日據增的警覺心,妨礙台灣執政、在野陣營之間的良性對話。

什麼人容易受「台灣失敗論」影響?

根據 IORG 去(2024)年做的全國民調顯示,46%的民眾對台灣經濟發展、國家安全的前景感到悲觀。進一步分析,自我認同為中國人或雙重認同(認為自己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民眾,還有對「中國對台灣經濟有正面影響」的人、討厭民進黨、認為自己無力改變任何事「政治效能感」低的民眾,更可能成為「台灣失敗論」的受眾。

去年同期的「台灣資訊環境調查」也顯示,有 34.8%台灣人為 TikTok 使用者,各年齡層的使用率更是都超過 3 成。而相較於非使用者,TikTok 使用者對中國有顯著好感、更認同中國對台灣經濟有正面影響。

游知澔也分析,資訊操弄論述也會反映受眾的集體心理狀態。例如宣稱「台灣弱小」、「盟友抛棄台灣」的論述之所以可以傳播,反映了台灣的部分民眾因為歷史以及環境的因素缺乏自信、害怕受到背叛的不安全感。這可能來自於台灣長期被殖民的歷史脈絡,或來自於台灣長期被排除在國際社會之外的國際現實。

「台灣失敗論」呼應「中國是解方」

游知澔指出,台灣失敗論的各個面向,都有中國政治宣傳的「中國決定論」內容互相呼應。像是一方面宣稱台灣外交失敗、另一方面則宣稱中國國際地位崇高、維護國際秩序。

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助研究員顏維婷(攝影/廖昱涵)

一邊說壞台灣故事、說服讀者台灣終將失敗,另一邊說好中國的故事,宣稱中國注定強大,為這些對台灣前景感到焦慮的台灣人,提供解方。

如同疑美論一般,台灣失敗論與中國決定論兩者互相呼應,在華語的資訊環境之中,為閱聽人打造更完整、符合中國利益的另類世界觀。這個世界觀,更能夠說服台灣民眾認同台灣失敗論,並且在認知上接受中國作為解決方案,為中國和平統一台灣創造有利的條件。

該怎麼杜絕「台灣失敗論」?內政是關鍵!

游知澔呼籲,透過行政、立法、研究、公民四方協力。行政機關必須強化資訊近用,改善政府開放資料品質,並透過公私協力改善政府治理。立法部門必須確保立法品質,重啟「開放國會」,同時凝聚社會共識,為資訊環境、新興科技相關的立法工程做好準備。民間機構應持續深化相關跨領域科學研究,並加強媒體監督、公民教育的跨域合作。

游知澔指出,「台灣失敗論」是否能傳播的關鍵,還是在於治理。過去和國際交流的經驗上,反制假訊息最好的方式就是「get your house in order」、把你的國家治理好,就能降低很多失敗論傳播的誘因。

他認為,如果公民社會和政府的信任沒辦法強化,就會給「台灣失敗論」更多的傳播機會,必須透過開放政府、開放國會,建立公私協力的參與機制。

「國防安全研究院」中共政軍與作戰概念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冠成指出,習近平在 2019 年的《告台灣同胞書》,就明確指出兩岸的政治分歧不能世世代代拖下去,台灣人喜歡講的「維持現狀」,並非中國的終極目標。武統台灣的代價高,但中國在軍事上仍舊繼續準備,和平統一台灣則是中國的主軸,最簡單就是騙台灣人相信「統一有好處、台獨是絕路、外人靠不住」,讓台灣人自己放棄台灣。

國防安全研究院中共政軍與作戰概念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冠成(攝影/廖昱涵)

從長期民調發現,國防、國安議題上,有顯著的黨派差異。李冠成指出,由於這類議題非常複雜又專業,也沒那麼透明,民眾想了解這些議題的認知捷徑,就是透過自己習慣的政治人物或媒體。從學術角度來看很正常,但就政策辯論、民主發展而言非常不健康,建議政府必須提升政策的透明度、加強政策溝通的論述能力。

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助研究員顏維婷也認同,爭議訊息能在台灣快速傳播、變得煞有其事,政治人物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當民眾沒有那麼多時間關心政治時,會選擇相信自己政黨的論述方式,形塑出一個封閉的迴路。

至於在政策溝通上,顏維婷指出,台灣的中間選民約佔 3 成,是能影響選舉的關鍵,但他們其實是最不花時間關注政治的一群人,最有可能受到資訊操弄。但相較有固定政黨傾向的支持者,中間選民卻又是可以被改變的,會是需要政府花心思專注溝通的群體。

身為公民,面對「台灣失敗論」資訊操弄可以怎麼做?

游知澔先是提醒,大多數的台灣失敗論都有使用「情緒驅動」的技巧,訴諸讀者的焦慮、憤怒、無力感等情感。因此,在驗證網路訊息的真假之外,也不能忽略資訊操弄可能觸發的情緒反應。

游知澔建議,加強個人的資訊判讀和數位素養,其中包括:資訊安全、個人資料保護的基礎素養。在日常生活中,以事實為基礎,積極參與加大大小小的政治討論,參與選舉、罷免,積極行使公民權利,或者參與推動開放政府公私協力的民間社群,用行動來代替理論,親身參與、形塑台灣民主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