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從未放棄武力併吞台灣,除了軍事威脅,更利用難以區辨平時或戰時的「混合戰」,削弱台灣的防衛力量。面對新型態的戰爭,防衛台灣需要的不只是國防部軍人的力量,政府各部會、各民間團體,甚至是每一個台灣人,都應該學習如何面對隨時可能面臨的危機。認識民防(Civil Defense),就是學習因應的第一步。
民防,又稱民事防護或民事防衛,顧名思義是透過平民的力量,進行防衛家園的工作。這不是要每一個人遇到戰爭時,都要拿起武器、上前線殺敵,而是一般人也可以透過非軍事的工作,協助提高整體國家防衛能量,增加社會韌性。
舉例來說,當戰爭發生時,軍人需要在前線或是重要的軍事基地戍守,那麼保護維持日常生活的關鍵基礎設施(如電廠、水庫、鐵路、車站等)的工作,就會交由非軍事人員來負責;或是義警、義消在戰時協助維持社會各個層面的秩序正常運作;醫療人員也要組成醫護大隊,為可能的大量傷患做準備。
有人可能會覺得「我不是義警義消,也沒有醫療專業,這樣戰爭時真的能派上用場嗎?」
可以!民防的概念就是每一個人都能做些什麼,只要在平時做好準備,就能強化戰時應變的能力,提高台灣整體社會韌性!
從個人的角度來看,如果戰爭突然發生,你完全沒有準備,不知道要去哪、無法聯絡到親友,連維持基本需求的水和食物都沒有,你只能尋求政府的協助,完全依賴外界的資源才能生存下來。在這過程中,你會因為不知道該怎麼辦而焦慮,慌亂著尋找可能有用的訊息來解決問題,極可能在情急下忽略訊息的正確性,做出錯誤的判斷。
上述這些過程中,你不只無法照顧好自己,還需要大量的社會資源協助,如果這樣的人一多,政府的公共服務能量會大幅下降,只好抽調更多人力、物力照顧這些人,更重要的國土防衛能量就會受到影響。
在拉脫維亞官方推出的民防手冊《遭遇危機時該怎麼做》中也強調,當國家遇到重大災變時,民眾要有能力獨自應對至少前 72 小時,直到官方提供幫助。因此,保持冷靜、從可靠的資訊來源了解發生什麼事、遵從政府指示、幫助身邊的人,且儘可能保持工作,特別是從事包含電力、交通、醫療、通訊等公共服務的人員相當重要。
因此,在平時就該做好準備,像是事前建立重要親友的聯絡資訊小卡,彼此約定好如果失聯時的集合點,熟悉住家、工作地點周遭的防空避難設施位置,並準備好「緊急避難包」,其中要包含至少 3 天份的食物和水。這樣就可以降低政府在關鍵時刻的資源負擔,提高整體社會韌性和自己的生存機率。
現在就可以行動
面對可能到來的戰爭,你能做的事其實非常多,大家可以視自身狀況做好以下四種準備:
- 知識準備:暸解戰爭可能的樣貌、熟悉周遭的防空避難設施位置
- 物資準備:備好「緊急避難包」
- 技能準備:基礎體能訓練、創傷止血與傷患搬運訓練
- 心理準備:面對重大災難的心理建設和心理急救能力
不是每個人都要學會每項能力,只要能多做一點準備,都可提升自己和親朋好友的生存機會。如果想加入正式的民防組織,各縣市警察局現在也有在招募民防團隊,可以直接去住家周邊的派出所洽詢。
現在開始認識民防,做好平時準備、以利戰時應變,提升整體台灣社會韌性,增加中國攻打台灣的成本,就能降低發生戰爭的機率,達到「備戰才能止戰」的效果!